唐時月
捐官,又稱捐納,是封建社會時期為彌補財政困難、允許士民向國家捐納錢物以取得爵位官職的一種方式。
清朝時候,山西山陰縣有一個叫蔣淵的人,這個人是做什么的?史書中沒說,筆者估計很可能是個商人,因為他有著商人一樣精明的頭腦——當朝廷開了捐官先例后,他算了一筆賬,得出的結論是:花錢捐官是所有生意中最賺錢的買賣,花幾千兩銀子捐一個縣令,哪怕是瘦缺的縣令,每年也可以收入幾千兩(收回成本還興許有賺頭);如果撈到一個肥缺的縣令,一年的收入多達十萬兩;如果敢于受賄的話,一年幾十萬兩也不成問題……實在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于是,蔣淵便動心了,也想捐個縣令撈銀子。
可是,這個蔣淵不是財大氣粗的主,捐縣令需要的幾千兩銀子,他拿不出來,怎么辦呢?他便想到了集資這個辦法,就是找?guī)讉€朋友一起出錢捐個知縣,官職到手后,集資者共同到縣衙任職,然后共同貪腐、按出錢比例分配利潤。
想好了主意后,蔣淵便找到了4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們,那4個朋友一聽,也感覺這是個最穩(wěn)妥的來錢道兒,就立即同意了,于是他們商定:事成之后,由蔣淵任縣令,其余4人分別任刑幕、錢幕、錢漕、門稿(門役的一種,又稱稿案。負責衙門文書的管理、收發(fā)以及傳票簽發(fā)的核準等工作,是衙門長官的私人秘書),這樣就可以把整個縣衙牢牢地掌握在他們手中,使縣衙變成為他們謀利的工具。
就這樣,5個人各自出了不同的錢,用這筆錢向官府捐官,幾個月后,他們得到了一個肥缺——某縣縣令,5個人狂喜不已,高高興興地上任了。到任上后,按照當時的約定,蔣淵做了縣令,其他4人分別做了刑幕、錢幕、錢漕、門稿。
因為是花錢買來的官位,所以要把投資收回來;加上本來他們當官的目的就不純,所以上任后,這幾個家伙舞文弄法、狼狽為奸,每年榨取民脂民膏多達20多萬兩白銀!在這5個虎飽鴟咽的官吏治下,當?shù)匕傩盏纳羁上攵?/p>
清朝時也對官員實行政績考核,每三年考核一次。由于貪得太多導致民怨沸騰,蔣淵被朝廷革職了。蔣淵的官位沒了,其他4人自然當不成官兒了,于是,哥五個便一起回家了。但此時,他們早已經(jīng)腦滿腸肥、家財萬貫了!
做官之所以能賺到錢,是因為可以進行權力尋租。曾經(jīng)看到許多貪官在法庭上的悔過,他們之所以貪腐,有一個很大原因,是他們在跑官過程中送了大量錢財,于是,一旦官位到手,就開始大肆“撈錢”,不但要把送出去的錢賺回來,還要收取“利息”;為盡快拿回“捐官”錢,官員選擇收受賄賂,與蔣淵等人的想法多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