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雙 苗玉濤 韋偉 劉燕 范志剛 劉建輝 竇炳軍 王紅(河北省畜牧站)
畜禽規(guī)模養(yǎng)殖污染防治技術
□ 劉雙 苗玉濤 韋偉 劉燕 范志剛 劉建輝 竇炳軍 王紅(河北省畜牧站)
(接上期)
4.2 畜禽糞便堆肥技術
4.2.1 堆肥工藝流程
畜禽糞便堆肥包括預處理、 好氧發(fā)酵、后處理和貯存等過程,工藝流程見下圖1。
4.2.1.1 堆肥場地要求
堆肥場地一般應由糞便貯存池、堆肥場地及成品堆肥存放場地等組成;場內應建立收集堆肥濾液的設施;應考慮防滲漏措施,不得對地下水造成污染;應配備防雨淋和雨水排水系統(tǒng)。
4.2.1.2 堆肥過程的條件控制
1.C/N比值和C/P比值:堆料C/N比值的適宜值為25~35;C/P比值的適宜值為75~150。通常可用C/N比值較高的調理劑來調節(jié)堆料的C/N比值,可用過磷酸鈣調節(jié)堆料的C/P比值。
2.水分含量:堆料起始含水率為45%~60%,水分含量低于40%或高于65%會抑制微生物的代謝。
3.pH:堆料適宜的pH值為6.5~8.5。
4.堆溫:堆肥溫度應控制在45℃~ 65℃之間,以55℃~60℃之間較佳。當堆溫超過65℃時應采用翻堆或強制通風的方法進行降溫。當堆溫穩(wěn)定在30℃~40℃時,說明發(fā)酵已基本完成。
5.通風:可采用自然通風、翻堆、強制通風或翻堆與強制通風結合的方法給堆體供氧。
6.發(fā)酵劑:有條件的地方可添加商品發(fā)酵劑,也可以采用向堆料中加入占堆料重量10%~20%的腐熟堆肥 (堆肥返料)來加快發(fā)酵的速度。
7.除臭:采用占堆料重量10%~15%的沸石或3%~5%的過磷酸鈣鋪蓋在堆體表面,可減少氨的揮發(fā)損失,有效減少堆肥過程中的氨臭味。
8.堆肥時間:可根據氣溫、堆料C/N比值、堆肥工藝類型及調理劑種類確定堆肥時間,原則上堆肥發(fā)酵的時間不少于1個月。
4.2.1.3 堆肥產品檢測
1.無害化指標:大腸桿菌、蟲卵及重金屬含量應符合《糞便無害化衛(wèi)生標準》(GB 7959-87)、《有機肥料》(NY 525-2012)、《有機-無機復混肥料》(GB 18877-2002)的相關規(guī)定。
2.感官指標:堆溫不再提高,堆料均勻疏松狀,呈茶褐色或黑色,有淡淡的氨味和腐殖泥土味道。
3.含水量:含水量≤30%。
4.腐熟度:腐熟度應大于等于Ⅳ級。腐熟度監(jiān)測方法參照 《畜禽養(yǎng)殖業(yè)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guī)范》(HJ 497-2009)的方法。具體測定步驟如下:取1~2千克堆肥成品,首先用10毫米篩進行篩分,將堆肥粒徑控制在10毫米以下,調節(jié)堆肥含水率為發(fā)酵時最適宜含水率,通常為50%~55%,然后置于設有溫度計的保溫瓶中,將保溫瓶在常溫下(20℃)放置 7~ 10天,每天在固定時間通過溫度計讀取堆肥溫度一次并記錄,連續(xù)測7~10天,取測得的最高溫度進行腐熟度判定。判定方法如下:20℃~30℃為Ⅴ級,30℃~ 40℃為Ⅳ級,40℃~50℃為Ⅲ級,50℃~ 60℃為Ⅱ級,60℃~70℃為Ⅰ級。堆肥產品質量(由優(yōu)至劣)Ⅴ級>Ⅳ級>Ⅲ級>Ⅱ級>Ⅰ級。
4.2.2 堆肥工藝類型
4.2.2.1 自然堆肥
自然堆肥是在堆糞場或貯糞池自然堆腐熟化。該技術投資小、易操作、成本低;但處理規(guī)模小、占地大、時間長、易受天氣影響,適用于小型養(yǎng)殖場。下圖2為糞便自然堆肥實景。
4.2.2.2 條垛式堆肥
條垛式堆肥是將堆料在地面上以條垛狀堆置,在好氧條件下進行發(fā)酵。條垛的斷面可以是梯形、不規(guī)則四邊形或三角形。根據氣候條件、場地有效使用面積、翻堆方法及設備等建造堆體。一般條垛高1~1.5米,寬2~4米,長度不限。條垛太大,翻堆時有臭氣排放;條垛太小則散熱快,堆體保溫效果不好。采用人工或機械方法進行翻堆通風。翻堆次數取決于條垛中微生物的耗氧量,翻堆的頻率在堆肥初期高于堆肥后期,受腐熟程度、翻堆方法及設備、占地空間等因素影響。一般4~5天翻堆一次,當溫度超過65℃時要增加翻堆。該技術成本低,但占地面積較大,處理時間長,易受天氣影響,適用于中小型養(yǎng)殖場,可采用斗式裝載機或側式翻堆機兩種機械翻堆設備。下圖3為條垛式堆肥實景。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