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藝術狂歡的季節(jié),北美的洛杉磯藝術展和荷蘭的TEFAF(歐洲美術博覽會)兩大國際頂級藝術展剛剛落幕,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接踵而來?!跋惆汀钡臒岫纫呀?jīng)溢出了藝術圈,成為時尚話題,就連去香港巴塞爾吐槽也快成了一景。我的朋友人稱“吐槽帝”的藝術家梁克剛兄攜前兩年狂吐余威,在朋友圈征集夠一千點贊之后,雄赳赳再次踏上吐槽征程。
我們雜志的口號是“以藝術詮釋生活”,這句話用在藝術展上最恰如其分。如果你身在現(xiàn)場,必定有所領悟,當代藝術對于生活的干預給人帶來的強烈震撼,這也是為什么它能帶來“吐槽”快感的原因。藝術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觀念,一個行為;它什么都表達,又什么都不表達;它無所不能無所不包,但又什么都不是。參觀藝術展已經(jīng)不是欣賞、享受那么簡單了,基本上是去顛覆固有觀念的一次冒險。至于收獲則見仁見智。
藝術行走的進程也如人類歷史的進程一樣驚心動魄,藝術不斷顛覆前人的觀念,而人類前行的過程則是破壞與重建的不斷重復,像狗熊掰苞米,新的來了,舊的丟了,新的慢慢變舊,舊的慢慢變沒,文明的密碼則隱藏在剩下的那些殘渣碎片里,留給后世解析。
留存下來的純屬僥幸。堅強如長城,剩下來的也只是些斷壁殘垣,大半還屬于自然侵蝕。半個世紀前遍布中國的城墻,如今都在哪里?被拆的時候沒人當作寶貝,也就罷了,那已經(jīng)被列入世界文明遺產(chǎn)的敘利亞、伊拉克千年古跡,躲過千年風沙,二十一世紀依然逃不過被毀滅的命運。
文物的確切定義我沒有研究過,不過就是“文明的碎片”,那些前人創(chuàng)造、凝聚人類才藝智慧的東西,經(jīng)過了漫長歲月的洗禮,逃過了地震、水火、蟲蛀、兵燹、各種人為孽害,九死一生殘存下來的漏網(wǎng)之魚。毫無疑問,活著就是一種冒險,逃避災難的時間有多長,它的價值就有多高。
本期的話題是文物修復。從技術角度講,文物修復亦如刺繡、微雕一樣,可堪令人驚嘆,可是放在一個更大的視野里,它是一個令人傷感的話題,修復永遠趕不上破壞的腳步,技術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