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安
看到上面這件作品,心中涌起一股別樣的感覺。
當它的作者、河南省陶瓷設計藝術大師李紅偉說出它的名字時,這種感覺由朦朧漸次清晰,眼前的作品仿佛有了生命,場景由靜而動。
在果香飄逸的蟠桃園內,金猴對誘人的蟠桃視若罔聞,攀緣而前,擦肩而過、若即若離之際,驀然回首、轉身,嘟嘴呼哨,桃兒恍若受驚,于逢春朽枝顫栗不止。
那么,它的名字叫什么呢?
金猴戲蟠桃!
在李紅偉看來,作為陶瓷雕塑作品,即使你做得跟真的一模一樣,也不一定是成功的作品。
李紅偉是誰?有如此藝術功底!有如此藝術見地!
說起李紅偉,不少人可能不了解,但他的爺爺李國楨先生,全國陶瓷界不陌生;他的父親李秉正,在美術界亦享有較高聲譽。
“成功的雕塑作品,要表現(xiàn)出能觸動人心靈的瞬間!這個感悟,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在心里扎下了根!”李紅偉說,這個理念,源于幼時的一個經歷。說實在的,他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經常有狗、貓等動物,他對這些動物并不陌生、害怕。但9歲那年,一天中午放學后,他看到有一條大黃狗蹲在家門口,雖不叫不咬、默不作聲,卻威風凜凜,看到狗從未怕過的他嚇得哇哇大哭!看到他哭,這狗竟依然毫無反應,依舊威嚴地盯著他,他心里更是發(fā)毛,哭聲更加嘹亮。
李紅偉回憶說,這時候,父親走了過來,打趣道:“還說什么自己膽大,連條假狗都害怕,嚇得哭成這樣?!?/p>
“一向嚴肅的父親說狗是假狗,我定住了心神,止住了哭!”李紅偉說,他鼓起勇氣,上前摸了摸狗頭,確認是假的。假的為什么比真的還嚇人呢?
李紅偉說,父親告訴他這是為當地一個展覽做的雕塑作品,作品要打動人,就要抓住撩動人心的瞬間神、態(tài)。
父親的話深深地烙印在李紅偉的心里。
在走上雕塑藝術道路以后,為了抓住“撩動人心的瞬間形、態(tài)”,李紅偉經常去動物園,經常觀看“動物世界”節(jié)目。
“有了撩動人心的形,只是成功的開始。”李紅偉說,陶瓷是泥與火的藝術。他曾做出過一些引以為豪的形,但是在火里一燒,不是起泡,就是變形。他虛心求教,反復實踐,終于掌握了適合陶瓷雕塑的泥料、釉料、燒成曲線,實現(xiàn)了泥與火的有機融合。
這就是李紅偉的傳承創(chuàng)新。
幾天前,我得知一個消息,李紅偉把他珍藏了多年的、父親的板畫作品《喜訊到礦山》無償捐贈給河南省檔案館。這件作品誕生于八十年代、展示十二大召開對民眾的影響、鼓舞,曾被河南日報等媒體關注報道。
別人都把祖輩流傳的有價值的遺產,當作傳家寶,而李紅偉為何把它無償捐了出去?
李紅偉說,祖輩留給我們的、最值得傳承的是藝術理念,他們的作品歸于大眾,才能體現(xiàn)出價值。把祖輩留給我們的藝術理念發(fā)揚光大,才是我們的責任、義務、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