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愷
一般來說,評價古人的東西易,評價今人的東西難,難免陷入兩難的境地。針對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判決書,寫作的人、判案的人還都在,批評的話不大好說,表揚的話又難免讓人覺得吹捧。
為避免吹捧之嫌,還是先小人后君子,先說批評的話吧。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書一向“體積”龐大,似乎不這樣不足以顯示“最高”。聽過一個傳說,希特勒的裁縫會給他的制服里襯上海綿,以使得他的身材看起來更加魁梧。最高法院的判決書就有些這個意味。我個人始終不太喜歡這樣的判決書,篇幅長可以,但內(nèi)容要與之相配。如果僅僅是堆砌案卷材料,重復說過的東西,就難免給人以“浮腫”之感。這份判決書有15000字之多,其中相當部分都是在堆砌案卷內(nèi)容。以我看來,篇幅至少縮短一半是沒有問題的,而且表達效果只會更好。但風氣如此,可能也沒辦法。
在這種風氣之下,這份判決書寫的還是相當不錯的。
判決書寫的是一個虛假訴訟案件。虛假訴訟指原被告雙方表面上是爭訟,實際上串通一氣,編了一個假案子讓法院判決,為了得到生效的裁判用以坑害第三方。這樣的案由是新的民訴法剛剛規(guī)定的。以往也并不是沒有這樣的案件,如果訴訟請求是假的,當然應該駁回了。只不過以前大家都不怎么敢認定這樣的案件,為什么呢?因為認定起來太困難,真的和假的之間缺乏明確的標準。像這個案件:歐寶公司說特萊維公司借了它的錢,要求還錢。但他們兩家之間有關聯(lián)關系,本來就是同一家人自己開的兩個公司。夫妻、父母、子女和其他親戚分別充當股東,資金、人員等都相互任意調(diào)配。其實就是一個公司,錢自然是隨意調(diào)撥,根本用不著訴訟追索。他們之所以自導自演了這樣一場訴訟,為的是可以“合法”地查封特萊維的房地產(chǎn),避免這份財產(chǎn)被其他債權人查封執(zhí)行。這就是假訴訟。
最高法院的判決正確地總結了兩個焦點問題:一是兩個公司之間是否有關聯(lián)關系;二是雙方之間是否有真實借款。第一個焦點問題證明容易,雙方肯定有關聯(lián)關系。但有關聯(lián)關系并不一定構成虛假訴訟。社會上有關聯(lián)關系的公司很多,也很正常。甚至可以說,這是公司制度的必然結果。同一個或幾個人通過設立不同的數(shù)個公司,方便交易、規(guī)避風險、便利經(jīng)營,都是允許的,僅有關聯(lián)關系不是必然產(chǎn)生虛假訴訟。那么,有關聯(lián)的公司如果規(guī)范經(jīng)營,產(chǎn)生了訴訟,是不是就應該合法保護呢?當然了!任何兩個公司法人之間的交易,應當平等保護,即使是關聯(lián)公司,也不比非關聯(lián)公司處于劣勢。就像這個案子中的歐寶公司和特萊維公司,如果他們的賬目做得完美一些,每次交易都規(guī)范一些,是不會讓法院抓住把柄的。再說,無論什么時候,一個成熟的商人都應該這樣做。舊社會大商人經(jīng)商,都是分內(nèi)賬房和外賬房的。內(nèi)賬房是家庭用款,外賬房則是生意用款。內(nèi)外有別,不能混淆,這樣才能正常經(jīng)營。否則賬房不清,不等法院查封,自己就亂了陣腳。
第二個焦點才是證明難點:雙方有真實的借款關系嗎?關聯(lián)公司之間,如果經(jīng)營規(guī)范,手續(xù)齊備,也完全可以成立真實的借款關系,起訴要求還款,并按照正常的程序進行查封執(zhí)行。但真正的動機呢?就不太好說了。因為關聯(lián)關系的緊密程度不同,有的緊密、有的松散。所以,有的案件可能是真正的訴訟,有的也不排除其他動機。那么,靠什么來分辨真假呢?情理!必須靠法官在具體案件中審查借款合不合理。合理的為真,不合理的為假。
但恰恰是這情理,一向是中國法官盡量回避的東西。中國法官盡量讓判決看起來是客觀的,而非主觀的(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看起來是證據(jù)和法律本身的自然結果,而非自己情理推斷的結果。所以,中國法官不大愿意支持顯得自己主觀性過強的訴請。這也是這種虛假訴訟請求很少得到支持的原因:它實在太需要法官的情理推斷了,否則當事人找出幾個理由就能應付過去。它不像印章的真假、合同的簽訂、款項的支付那么明顯。
在這個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的法官總結了七方面的內(nèi)容來證明借款關系的不真實:借款合意形成過程、借款的時間、借款的數(shù)額、資金往來(資金只統(tǒng)計流出資金不統(tǒng)計流入)、存在雙方或者多方賬戶循環(huán)轉款問題、借款用途與合同相悖、訴訟與執(zhí)行中的行為與日常經(jīng)驗相悖。這七方面中的每一個方面當事人都可以找出理由分辯,但法官都是以不合情理來駁斥的。比如合意的形成,當事人記不清定約的具體時間、過程、金額,法官說“于理不合”。而其中最不合理的是第七個方面:歐寶公司起訴特萊維公司,向它追索欠款期間,仍在給它劃款。這太不合理了!如果不是串通一氣、虛假訴訟,誰能這么干?即使當事人最有力的抗辯“歐寶公司就委派人員進入特萊維公司進行監(jiān)督,為有效防控項目風險”,也完全不能解釋這種行為的合理性。一審法院遼寧高院就是主要以這條理由認定虛假訴訟的。二審法院在此基礎上,又全面審查了雙方自身及交易過程的方方面面,甚至進行了全面查賬,工作不可謂不認真細致,也不枉最高人民法院這體積龐大的判決書了。
越是高級(即復雜)的判決,越需要大膽地進行情理推定。在這一點上,最高人民法院這份判決書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也為今后虛假訴訟案件的裁判樹立了良好的示范。尤其是判決書中旗幟鮮明地指斥當事人虛假訴訟的行為“是通過司法程序進行保護性查封以阻止其他債權人對特萊維公司財產(chǎn)的受償。以虛構債權而興訟不止,惡意昭然若揭”?!皟晒炯韧瑢僖蝗?,以一人而充任兩造,惡意之勾連不證自明?!辈换乇軉栴},表示自己的主觀的態(tài)度,更是讓人欣喜。確實是一份高水平的判決書。
在這份判決之后,虛假訴訟的當事人會越來越“狡猾”,手段也越來越隱蔽。從歐寶公司和特萊維公司的答辯意見來看,肯定是經(jīng)過精心準備的。雙方偽裝得完全像真正的原告和被告,其說辭在現(xiàn)有條件下已經(jīng)是最嚴密的“滴水不漏”了。相比較而言,其之前的行為則顯得肆無忌憚的多。這應該是基于以往的觀念,認為法院不大會認定虛假訴訟,所以并不專注于此,虛假的認定還是相對不困難的。在這個判決之后,法院面對的挑戰(zhàn)必將更加艱巨,為了應對這種挑戰(zhàn),更加需要讓情理推斷回到判決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