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應縣木塔,本名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應縣金城鎮(zhèn)西北隅。關于木塔的始建年代,眾說紛紜。一般有三種說法:一曰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有《魏書》《資治通鑒》記載;二曰建于后晉天福年間(936—943),有《山西通志·文物志》《應州續(xù)志》記載;三曰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有《山西省志·古建筑志》《應州志》記載。即使按照目前普遍公認的建于1056年,至今也有96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筑,巍峨之勢,雄冠世界。1961年,木塔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木塔模型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代表,入選奧地利“小世界公園”。 2012年11月,木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錄。
木塔坐落于佛宮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塔身由五座六檐平面八角形建筑垂直疊架而成,各層周置瓦檐,最上面覆以八角形瓦頂和塔剎,通高67.31米(2011年由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實測木塔高度為65.838米)。塔底層直徑30.27米,總重量(不包括兩層塔基)7400多噸,所有木構件消耗木材3700多立方米。全塔有功能不同、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等的斗拱54種,是中國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筑,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木塔內外龍形圖案四處可見,造型豐富、數(shù)以千計、國內罕見,可謂“龍”的世界。底層四周環(huán)廊,立面重檐。塔內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各層檐下數(shù)十種斗拱如云朵簇擁,與14米高、制作精細的塔剎組合在一起,造型挺拔秀麗,雄偉壯觀,與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云南大理三塔、山西洪洞飛虹塔一起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塔,與埃及金字塔、意大利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三大奇塔。
歷史溯源
據(jù)應縣文聯(lián)主席蔡升元實地勘察、資料對比、多方考證,應縣木塔與其所在的佛宮寺始建年代可以追溯到北魏。有資料記載,佛宮寺源于北魏太武帝敕建于平城東南郊外渾水(今大同御河)邊的靜輪天宮,本為道場(即道壇),重壇五層。至太和十五年(491年),孝文帝將靜輪宮遷建到了“桑干之陰”的應州,改名崇虛寺。我國地震學博士、原天津市地震局局長李大華也撰文說:“應縣木塔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間,為道教的崇虛寺,木塔原名為‘靜輪天宮?!?至唐代,玄宗崇道,為了提高其地位,便把皇家敕建的道觀升格為宮,崇虛寺因藏珍寶而改名為寶宮寺,木塔便被稱為應州寶宮寺木塔。五代時期,應縣舊城之中建有大悲閣(圣恩寺),大悲閣隸屬興王寺,故木塔又有應州興王寺木塔之稱。至遼宋時期,應縣木塔改稱佛宮寺釋迦塔。明《應州志·營建志》記載:“佛宮寺,初名寶宮寺,在州治西。遼清寧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塔曰‘釋迦,道宗皇帝賜額。元延祐二年,避御諱敕改‘寶宮為‘佛宮?!薄渡轿魇≈尽す沤ㄖ尽罚?013年出版)記載:“佛宮寺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金明昌二年至六年(1191—1195)以及元、明、清各代屢有修葺?!庇纱丝梢?,木塔至今至少已存在960年了。
建筑特點
應縣木塔從建成到現(xiàn)在將近千年,久經(jīng)風雪侵蝕,飽受戰(zhàn)火洗禮,其間還經(jīng)歷了多次地震沖擊,甚至人為破壞,迄今仍屹立不倒,這與古代建設者精巧科學的設計、優(yōu)良木材的使用和精密細致的建造是分不開的。
首先,木塔選址得當。1993年,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等11個科研單位聯(lián)合組成的工程地質勘察隊采用淺層地質勘查、電法勘探、電磁波CT掃描等現(xiàn)代技術手段,對塔區(qū)進行了詳細的地質勘探。根據(jù)鉆孔和年代資料分析,900多年前,塔址處于應縣沖積平原與河潮、潮沼邊緣的交接地帶,潮沼中大量的鈣與鎂將其附近的砂?;蛘沉9探Y,久而久之形成一塊“堅硬的物體”。木塔就穩(wěn)穩(wěn)地修建在這塊恰似水中孤島的堅硬山巖之上。當時其周圍除西南方向外,三面環(huán)水,是一個濱水的環(huán)境。建造者又用粉質粘土和砂石堆起了底寬(直徑)75米,高約20米,頂寬(直徑)約40米人工填土基礎,工程地質條件非常好,所以其承載力遠大于木塔傳遞下來的荷載。加上建塔至今900多年,人工填土與地基更進一步壓密固結,且被后期沖積掩埋,以及歷次修葺時用更為堅硬耐久的磚石等建筑材料加固其基礎,所以直到現(xiàn)在仍然不必擔心木塔會有因“底虛”而傾倒的可能。另外應縣地處寒冷的塞北高原,多風少雨,氣候干燥,獨特而且適宜的自然環(huán)境,有利于各木質構件的長久保存,為木塔千年不倒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基礎。
其次,木塔選材精良。主要構件選用比紅松更為密實堅硬的針葉樹種——紅杄,該樹種油脂大、耐腐蝕性強,密度高,比重達0.6噸/立方米,具有良好的抗壓、抗剪和抗彎曲等材料力學性能。其他構件也是精挑細選,多選用榆木、槐木等樹種,充分發(fā)揮木材不同的物理性能,為木塔提供了優(yōu)良的物質基礎。
第三,木塔結構設計精巧超前。山西省古建筑專家柴澤俊高度評價應縣木塔,認為“在建筑科學和建筑力學方面,都是我國古代建筑歷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一是木塔空間結構體系近似于近現(xiàn)代鋼筋混凝土建筑中才使用的筒體結構,采用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將木塔平面分為內外槽兩部分。內外槽之間又分別有地袱、欄額、普柏枋和梁、枋等縱向橫向相連接,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筒,大大增強了木塔的抗傾覆性能,開創(chuàng)后世各類套筒式建筑結構的先河。二是采用了分層疊合的明暗層結構,雖然外觀5層,但是兩層之間都設有一個暗層,實際共9層。這4個暗層從外看是裝飾性很強的斗拱平座結構,從內看卻是堅固剛強的結構層,起到現(xiàn)代鋼筋混凝土建筑中廣泛使用的圈梁的作用,處理極為巧妙。在歷代的加固過程中,又在暗層內非??茖W地增加了許多弦向和徑向斜撐,使木塔的整體性能和抗震性能大大增強。三是各種構件的規(guī)格都近于標準化,荷載承受能力和抗彎、抗壓、抗剪能力都達到了極限。
第四,木塔集我國斗拱形制之大成。斗拱是我國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結構形式,靠它將梁、枋、柱連接成一體。由于斗拱之間是柔性連接,所以在受到大風、地震等水平剪力作用時,木質構件之間產(chǎn)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從而可吸收和消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調整變形的作用。木塔有54種形態(tài)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我國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筑,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數(shù)百組斗拱卯榫咬合,剛柔相濟,不僅巧妙地傳遞了上部荷載,而且在柱頭和梁架之間起到很好的緩沖和減弱剪力對塔體的沖擊作用。這種耗能減震的設計理念,對現(xiàn)代建筑結構設計也影響深遠。
第三,木塔結構設計精巧超前。山西省古建筑專家柴澤俊高度評價應縣木塔,認為“在建筑科學和建筑力學方面,都是我國古代建筑歷史上的偉大創(chuàng)舉”。一是木塔空間結構體系近似于近現(xiàn)代鋼筋混凝土建筑中才使用的筒體結構,采用兩個內外相套的八角形,將木塔平面分為內外槽兩部分。內外槽之間又分別有地袱、欄額、普柏枋和梁、枋等縱向橫向相連接,構成了一個剛性很強的雙層套筒,大大增強了木塔的抗傾覆性能,開創(chuàng)后世各類套筒式建筑結構的先河。二是采用了分層疊合的明暗層結構,雖然外觀5層,但是兩層之間都設有一個暗層,實際共9層。這4個暗層從外看是裝飾性很強的斗拱平座結構,從內看卻是堅固剛強的結構層,起到現(xiàn)代鋼筋混凝土建筑中廣泛使用的圈梁的作用,處理極為巧妙。在歷代的加固過程中,又在暗層內非??茖W地增加了許多弦向和徑向斜撐,使木塔的整體性能和抗震性能大大增強。三是各種構件的規(guī)格都近于標準化,荷載承受能力和抗彎、抗壓、抗剪能力都達到了極限。
水邊的應縣木塔
第四,木塔集我國斗拱形制之大成。斗拱是我國古代建筑所特有的結構形式,靠它將梁、枋、柱連接成一體。由于斗拱之間是柔性連接,所以在受到大風、地震等水平剪力作用時,木質構件之間產(chǎn)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從而可吸收和消耗部分能量,起到了調整變形的作用。木塔有54種形態(tài)各異、功能有別的斗拱,是我國古建筑中使用斗拱種類最多、造型設計最精妙的建筑,堪稱一座斗拱博物館。數(shù)百組斗拱卯榫咬合,剛柔相濟,不僅巧妙地傳遞了上部荷載,而且在柱頭和梁架之間起到很好的緩沖和減弱剪力對塔體的沖擊作用。這種耗能減震的設計理念,對現(xiàn)代建筑結構設計也影響深遠。
維修保護
中國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多年來對木塔進行了全方位觀測,認為木塔結構的傾斜和扭轉是其整體結構最為嚴重的安全隱患。由于木塔所處位置常年主導風向是西南風,因此木塔塔身主體明顯向東北方向傾斜,第二層尤甚,傾斜柱子最大傾角已達到11.3度之多。第二層、第三層的柱子雖然只有2.8米高,但其傾斜的水平距離已達到47厘米,達到了柱子高度的17%,已經(jīng)失去了直接承載能力。
? ? ? 內外兩圈八角形的柱,構成應縣木塔特有的筒體結構,大大增強了塔體剛度
木塔千年不倒,與歷代維修有著密切關系。在木塔建成近千年的歷史中,金、元、明、清及民國各代均有修葺,僅有史料可查的大的維修就有六次。但有的維修,也對木塔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1930年,一首流傳甚廣的古老民謠引起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的注意:“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劉敦禎、莫宗江趕往應縣。在離城大約還有好幾里地時,梁思成突然發(fā)現(xiàn),前面群山環(huán)抱中,一座紅白相間的寶塔映照著金色的落日,他驚嘆道:“好到令人叫絕,半天喘不出一口氣來?!钡请S后的一次重修,改變了穩(wěn)固木塔的原有結構,給木塔帶來極大危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應縣縣長和當?shù)厥考潅冋J為“玲瓏寶塔不玲瓏”,遂即動工“重修”,將塔上二至五層各面籬笆墻和地袱、倚柱、斜撐全部拆除,改換成格扇。這次所謂的“重修”,不僅損毀了木塔內大面積的遼、金壁畫,而且拆除了穩(wěn)固木塔的斜撐結構,致使木塔很快出現(xiàn)了扭曲變形。同年年末,梁思成第二次到應縣勘察時發(fā)現(xiàn)了木塔的改動,痛心不已,在其日記中寫道:“邑紳們將各層灰墻及其內斜戧拆除,全數(shù)換格子門。不惟各層內原有的壁畫全成灰土,而且直接影響到木塔的堅固上。若不及早恢復,則將不堪設想了?!薄埃ú鸶模┍让駠拍辏?930年)戰(zhàn)爭中彈時損害尤烈,可謂為木塔八百余年以來最大的厄運,然而當時的破壞卻是籠罩在重修的美名下面的?!?p>
? ? ? ?木塔為純木結構,構件之間全靠榫卯咬合,既能合理傳遞豎向荷載,又能消耗部分水平剪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應縣木塔得到較系統(tǒng)的修繕和保護。1950年到1952年,補修了樓板,更換了樓梯踏板。1953年成立了應縣文物保管所,有了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木塔的管理和維護。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劃定了佛宮寺的保護范圍。1974、1984年,國家兩次撥款對木塔進行了全面的搶險、加固和維修。1989年8月16日,李瑞環(huán)同志視察應縣木塔,指示盡快請專家論證,做好木塔的再次維修工作。同年9月,以建設部總工程師戴念慈為首的20余位專家學者調研考察木塔,開啟了國家層面對應縣木塔的研究與保護工作。1991年,國家文物局批準成立山西省應縣木塔維修工程領導組,木塔大修工程正式啟動,由中央財政劃撥巨額??睿糜谀舅S修前的各項科研、勘測等工作。199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了以時任副省長薛軍為主任的應縣木塔修繕工程管理委員會,先后組織全國50多位相關權威專家到現(xiàn)場考察、調研,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3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文保機構和勘察設計單位參與木塔修繕保護的科研課題研究,了解木塔歷次修繕情況,完成了木塔殘損狀況勘測、木塔地基勘探、木塔應力測試安全評估及地震影響分析等30多個勘測、研究成果,對木塔的殘損原因、現(xiàn)狀及病害形成機理進行了長期、精密的勘測分析,提出了原拆原裝、抬升扶正、內部填充加固、落架大修、抬升維修、現(xiàn)狀加固等多種維修方案。有專家稱,應縣木塔修繕的前期勘查研究工作所完成的課題數(shù)量之多,學科涵蓋面之廣,參與專家規(guī)格之高、人數(shù)之多,為全國文物保護史上所罕見。周干峙、吳良鏞、葉可明等7位兩院院士共同參與同一個文物保護項目的修繕論證,在我國文物保護史上尚屬首次。其間,2001年6月19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播發(fā)專題片,廣泛征集修繕方案,引起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百余名熱心人士提出建議,對木塔的保護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