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淼
【摘要】公示作為一種常用的黨政機關應用文,有著不同于其他應用文的特質,但卻沒有被2012年新修訂的《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列入法定公文中。本文旨在通過對公示本質的界定、基本結構、基本特征、公示使用的現(xiàn)狀與公示列入法定公文文種的適用性5個方面來探討公示納入法定公文文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關鍵詞】機關應用文;法定公文;公示
一、公示本質的界定
(一)公示與公示制度。公示是為適應公示工作制度產生的黨政機關或團體的應用文種之一,主要用于發(fā)布公眾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情況,如:黨政干部隊伍選拔、法律法規(guī)發(fā)布、收費公示、審計公示等,涉及公眾、集體利益的信息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方式,向社會公布,以引起公眾的關注、監(jiān)督和反饋。并根據(jù)反饋意見對公示事項加以調整和變更。
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的目的,就是讓公民了解決策的內容,便于讓公民發(fā)表意見,提出建議,這一制度實施的意義在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因此,公示的內容往往是比較重要又備受公眾關注的事項,發(fā)文旨在體現(xiàn)發(fā)布行為主體的公開性和民主化,廣泛征詢有關方面和人員的意見,并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因此,公示必須做到真實完整,將所涉及的有關事項如實全面予以說明,不摻雜虛假和浮夸的成分。否則,將失去公示的應有之義,與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公示制度背道而馳。
(二)適用范圍。公示適用范圍廣泛,使用頻率較高。主要運用在干部任前公示、發(fā)展黨員公示、干部離任公示、退休審批公示等組織人事方面;審計、金融、信托、合同信用公示等商業(yè)貿易方面;證據(jù)公示、抵押公示、物權公示、不動產查封公示等法律方面;其他方面如農民負擔、企業(yè)登記、行政審批、國有資產轉讓等事務方面。公示的發(fā)文主體既可以是黨政機關權力機構,也可以是普通的基層單位,如某學生黨支部、某居委會、某住宅區(qū)的業(yè)主委員會等。公示的受文對象包括了發(fā)文內容所涉及對象所在的部門、單位或者行政系統(tǒng),也包括了公示事項指向的利益主體和一般的人民群眾等等。
但是,并非所有需要公開的政府信息和與公眾相關的信息都可以通過公示發(fā)布。相反,一些特殊的政府信息只能通過特定的公布方式公之于眾,如: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只能用“公告”這一公文文種。
二、公示的基本結構
公示的基本結構通常由標題、正文、落款組成。語言要言簡意賅,讓人一目了然,不能拖沓累贅,言不及義,做到精煉準確。公示一般篇幅不長,可以附上公示的具體事項信息。
公示的標題與落款同法定公文文種并無太大差別,主要區(qū)別在于公示的正文部分。其正文一般包括進行公示的緣由、事項的基本情況、公示起止時間期限(有效期)以及發(fā)文機關的聯(lián)系地址或負責人電話、郵編、郵箱、傳真等,便于接受廣大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和信息反饋。如:重慶市《關于優(yōu)秀推薦評選情況的公示》,根據(jù)規(guī)定對推薦評審人選名單進行公示,標明公示時間,并留下了發(fā)布公示的機關單位的地址、聯(lián)系方式,方便對公示進行反饋。
三、公示的基本特征
(一)公開性。公示的作用在于把相關信息周知給公眾,使其了解和明確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政策事項,是否有損害自身利益的,向相關部門反饋以及監(jiān)督改進,形成良好的參與機制。所謂民主性,就是指公示的過程與結果,都是公開、公平、公正的,都是有群眾參與和監(jiān)督,并為他們所認可的。
(二)時效性。公示是具有時間效力的,有一定的期限,公示的最后往往會列出公示起止時間。在這個時間期限里,公眾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發(fā)文機關對反饋的信息予以鑒定并采納。過了這個期限,對于公示事項提出的意見或建議將失去本應具備的作用。而在這個過程中,公示是事先的公示,不是事后的公示。公示的內容是初步的決定而非最終的決定。
(三)客觀性。公示的事項是客觀的,不參雜任何主觀情感,否則,將對公示的結果的公正與否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進而使得公示失去原有的價值和意義。公示的任何情況、事例必須真實可靠,不能有偏差,更不能編造。公示的內容不真實,會起反作用,會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威信。對公示的事情要實事求是,不拔高,不貶低,貼切中肯,令人信服。
(四)獨特性。公示的發(fā)布形式比較獨特。一般公文是用文本形式印發(fā),而公示一般不用文本形式印發(fā),其發(fā)布的形式一般有公示欄、公示牌、公示墻、張貼、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
四、公示應用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
在實際工作中,由于沒有對各類周知性的事項文種選用做出明確規(guī)定,出現(xiàn)公示這一文種與其它公文文種的混用現(xiàn)象,削弱了公文的專業(yè)性和規(guī)范性。不少單位和部門在發(fā)布公示性文件和事宜時沒有把握好應用文體,以至于群眾對公示的內容少于關注,起不到公示應有的作用。在公文處理中,很容易把公示與公告、通告、通知等公文文體混用,不明確公示的使用范圍與功能,造成意思傳達不明確、工作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一)公示與公告的混用。公告是國家機關或社會團體將已經確定的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向國內外公布時所采取的一種公文形式。公告的文體風格嚴肅莊重,發(fā)文機關是較高級別的國家行政機關或權力機關。
(二)公示與通知的混用。通知與公示相比,首先,通知是內部行政公文,不像公示周知對象具有不確定性,可以是機關內部人員,也可以是廣大人民群眾;另外,通知的使用機關和運用范圍是法定公文中最為廣泛的,再增加公示的功能,將使得通知的負擔更重,也不便于公文文種的區(qū)分;再者,公示是為了走群眾路線,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和指正的而產生,使用通知會無形中拉開發(fā)文機關與人民群眾的距離。通知的事項一般是上級向下級的機關行文,要求受文機關遵照或者執(zhí)行的,是確定了的事情;而公示性文件一般是要在公示期間要求各單位或特定范圍的公眾對所公示的情況以口頭或書面的方式向主管領導部門舉報和反映情況,對公示內容的真實性進行監(jiān)督,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不強制要求每個人都要參與。
公示的內容是還沒有確定下來的事項,是可以根據(jù)公眾的反映進行調整的。這類公示的文本一般不宜用通知,通知會使人誤以為這些項目是已經確定了的事情,而達不到公示的目的或者會影響公示效果。
五、公示作為法定公文文種的適用性
(一)公示體式的適用性。公示的寫作格式大體上與其他公文寫作格式相差不大。對于公示這一種應用文體的疏略,導致其在實際公文寫作中的適用范圍不明確。作為一種新興文體,公示應該被納入關公文處理辦法中去,確定其地位的重要性和明晰性。
(二)功能的適用性。公示是黨政機關各級部門、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和團體等用來事先預告群眾周知,用以征詢意見和建議,改善工作的一種應用文文體。公示的內容具有可變性,需要根據(jù)社會公眾所提交的反饋意見進行調整和變更。公示實質上是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行使知情權和監(jiān)督權,了解和維護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的事宜,使得相關國家政策、干部選拔以及法律法規(guī)的擬定等更具有公開性和民主性,體現(xiàn)程序的公平正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的一種應用文種。公文文種的生命力在于其客觀實用性,公文的處理遵循精簡、高效的原則,一旦某種文體符合這些條件,就可加入法定公文領域,作為政務公開的一種重要工具。
(三)公文發(fā)展的必要性。從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將公示列入法定公文文種是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的。公文的變化和發(fā)展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隨著政治文明的發(fā)展而不斷革新變化,我們要及時更新知識和觀念。新中國成立以來,公文的文種不斷地變化,推陳出新,如指令、簽報等文種被淘汰了,反而增加了會議紀要、議案等文種。隨著上世紀90年代公示制度這個新事物出現(xiàn),其后產生的公示應用文體被運用得越來越廣泛,使用頻率很高,并且自身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有必要以創(chuàng)新的眼光把它當作一個新的法定公文文體來對待,明確其功能。
就目前公示的使用情況來說,其適用的客觀范圍不斷擴大,適用頻率也在提高,但同時公示的運用現(xiàn)狀也是比較混亂,不統(tǒng)一的。將公示納入公文文種中,形成像正式公文一樣的行文結構及寫作規(guī)范,這樣既可以發(fā)揮這一文種的應有效用,又有利于促進公文文種的規(guī)范和發(fā)展,是適應國家行政改革發(fā)展需要的,也是符合從《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基本原則的,體現(xiàn)了文書改革應該與時俱進的基本精神。當然,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要對使用方式不斷加以規(guī)范,以達到更加合理和規(guī)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王紅霞,丁洪榮等.黨政機關應用文寫作[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楊桐,趙玲玲.領導干部公文寫作模板[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1.
[3]岳海翔.新編行政公文一點通[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
[4]宋球勛.機關公文文種辨析(上)[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4).
[5]黃澤瓊.“公示”該用什么文種[J].四川檔案, 2002(1):37.
[6]王安應,田更新.公示性文件改用何種文種[J].秘書,2003(10).
[7]楊誠.我國行政公告與公示制度之比較研究[J].行政與法,2005(4).
[8]韓華.關于“公示”文種選用的問題[J].應用寫作,2007(6).
[9]路菲.淺析“公示”文種的使用[J].辦公室業(yè)務,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