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民國時期舊桂系和新桂系在廣西政壇的交替興起為歷史背景,通過考察兩個政權在領導層的軍事背景、與中央的關系、施政主張等,以此來比較和探討他們在地方治理上的實踐。從“桂人治桂”到“建設廣西、復興中華”,桂系軍閥在廣西地方的政治舞臺、甚至在民國的政治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鍵詞 民國時期 廣西 地方治理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3年度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廣西壯族民族識別工作者口述史研究” (項目編號:13CSH00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盧露,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講師。
中圖分類號:D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44-02
中法戰(zhàn)爭后期,廣西“匪亂”嚴重,廣西的匪患嚴重與政府歷年慣用的招安政策有關,當政府力量強大時,土匪即來受招安,當匪幫勢力強大時,又聚集成匪。所以,廣西曾被形容為:“無處無山,無山無洞,無洞無匪?!痹?884年4月中法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清政府將抗法部隊就地大量裁剪,失去生計的被裁剪的士兵遂與各地會黨相結(jié)合,這些散兵游勇活動在廣西和云南、貴州邊界上,其中以廣西左、右江地區(qū)為最多。
清廷無奈于境內(nèi)游勇和外部法帝兩難困境,只好破回避本籍之例,降旨征調(diào)勤王大臣岑春煊就任兩廣總督。1903至1904年間,岑春煊奉朝廷旨意剿辦廣西會黨游勇的起義,他提拔重用陸榮廷,并令其利用他原來游勇首領的不安襲招撫或協(xié)同征討右江流域,以及柳州、慶遠等地的會黨。
廣西自康有為1897年在桂林講學并組織圣學會開始,變法維新的思想在當?shù)氐靡詡鞑?,一些崇尚新學的廣西進步青年也開始前往日本、歐洲留學。1906年,陸榮廷經(jīng)岑春煊向請朝廷保薦,赴日本考察軍事,得以與廣西的留日學生曾彥等人交往,在那里被引薦給孫中山,并且在當時參加了同盟會。在辛亥革命前后,陸榮廷的軍事實力和在廣西的影響力,在與中國各種政治勢力的較量中而得以不斷的發(fā)展。
一、 聯(lián)省自治背景下“桂人治桂”
繼中法戰(zhàn)爭之后,辛亥革命成為影響廣西地方政治的一個重要因素。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義成功以后,廣西地區(qū)的同盟會員、革命黨人、學生等紛紛準備舉行起義、要求獨立,當時,廣西的梧州已率先宣布獨立并獲得廣西各地的支持和響應。在此壓力下,農(nóng)歷九月十七(11月7日),在桂林召開軍政商學各界的萬人大會,沈秉堃發(fā)表獨立演說并宣布廣西獨立,此后,柳州、慶遠(今河池)、南寧也相繼宣布獨立。然而,所謂的“獨立”和“革命”在廣西不過是換了個新牌子而已。
在廣西“桂人治桂”的地方情緒不斷高漲,要求自治的社會思潮也不斷深入人心。陸榮廷以廣西都督的名義在1911年發(fā)布了獨立電文,他在痛斥“滿虜”(清政府)殘暴統(tǒng)治的同時,也指責“民賊之欺弱”(漢人統(tǒng)治者),并稱自己“亦曾受殘暴欺弱之一分子”,所以,他提出“漢人辦漢事,榮廷復以桂人辦桂事”。他所主張“桂人治桂”,實際上與廣東軍閥陳炯明主張的“粵人治粵”一樣,反映的是兩廣地區(qū)地方軍事集團一種地方主義的觀念。但是,廣西自治的意義是深遠的,當時獨立的湖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得以連成了一片,西南一帶得到鞏固,免除了廣東革命軍后顧之憂,能夠?qū)P膶Ω秮碜员狈角逭能婈牎?/p>
出身草莽的陸榮廷,雖然用人上多憑借族親、行幫和會黨等,但他也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能緊跟時代潮流的變化,非常熱心于地方教育,也尊重有學問的讀書人,只不過,受其自身眼界和環(huán)境的限制,其重用的文人儒士多是清朝的遺老。所以,在陸榮廷身上有一種偏于保守、傳統(tǒng)和自我保護的鄉(xiāng)土觀念。例如,在他主政期間將省會由桂林遷往了南寧,還由此動用邊防軍修筑了廣西第一條公路——邕(南寧)武(武鳴)路,全程四十二公里,并在武鳴建筑寧武莊公路,寧武莊鐵橋和輕便鐵路。可見,在廣西的地方治理上,忙于打仗和擴張地盤的舊桂系所能做的貢獻有限,既沒有太明確的綱領和計劃,也沒有多少新式人才可用,除了為了在軍事上能增加實力,而開始修建公路和興辦教育以外,其他的領域基本鮮有發(fā)展。但是,在這期間,由清末原桂林陸軍小學堂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的桂林陸軍速成學堂,從這些新式學堂成長起來的李宗仁、白崇禧等軍官,又在后來成為反對和接繼舊桂系的新興力量。
在地方軍事力量逐漸強盛起來,廣西“桂人治桂”的思潮后更為彰顯,舊桂系也開始在中國地方割據(jù)的政治舞臺上活躍起來,他們并不因為廣西處于偏僻邊遠之地而甘當配角。雖然廣西曾經(jīng)作為一個協(xié)餉省份,在軍費上很大程度依靠著廣東,但舊桂系依附北洋政府并得到任命后,還曾一度掌控了兩廣政權,這也引起了廣東方面的不滿。此后,兩廣曾發(fā)生了數(shù)次桂、粵戰(zhàn)爭,這些混戰(zhàn)不但損耗著雙方的實力,當?shù)乩习傩盏纳钜苍趹?zhàn)火蔓延下深受其害。最終,大勢已去的陸榮廷最終被陳炯明率領的粵軍,和以李宗任為首的本地軍官的雙重打擊下而潰敗下野。然而,在舊桂系倒臺,新桂系剛剛崛起的時期,各派勢力在廣西混戰(zhàn)和爭奪地盤,幾乎是民國時期廣西政局最為昏暗的時代。
二、 新桂系的“建設廣西、復興中華”
1923年,趁著廣西的政治局面空虛,陸榮廷在北洋政府的支持下,試圖再次重掌廣西政局。這時,白崇禧和黃紹竑在與孫中山取得聯(lián)系并得到李濟深支援后,掌握了一定數(shù)量軍隊的他們與在玉林經(jīng)營自己部隊的李宗仁合作,將兩部分的人馬合稱“定桂討賊軍”,三人合作相繼打敗了廣西境內(nèi)陸榮廷、沈紅英等部,結(jié)束了各部打著“自治軍”旗號,割據(jù)一方的無政府狀態(tài)。1925年,新桂系開始掌握廣西政權。
最初的李、白、黃等人不過是一批青年下級軍官,沒有太多政治經(jīng)驗,但由于近代軍事教育的背景,使得他們有理想抱負、想法新穎且積極進取,所以,在廣東革命政府的支持和援助下,他們得以在短短的數(shù)年內(nèi)迅速崛起。經(jīng)過再三的權衡,他們決定參加倒以“三民主義”建國為口號的廣州革命政府陣營當中。1923年,在廖仲愷等人的引薦下,白崇禧以廣西全權代表的身份謁見孫大元帥,請求加入革命行列,孫中山也認為必須先統(tǒng)一兩廣再統(tǒng)一全國。為此,他委任黃紹竑為廣西討賊軍第一軍總指揮,白崇禧為參謀長。他們二人后來與李宗仁的隊伍互相配合并發(fā)展壯大,從統(tǒng)一廣西開始而邁向了更為深遠的全國革命和建設事業(yè)。
白先勇先生曾回憶到,“父親對孫中山創(chuàng)作的《三民主義》、《建國大綱》、《實業(yè)計劃》中的建國理想及方針,心向往之。建設廣西,如土地改革、‘三自、‘三寓地方自治等計劃,可以說都在實踐‘三民主義的精神” 。新桂系在統(tǒng)一廣西全省以后,也開始著手進行行政機構的建構,除了建立省一級的政府組織外,還成立了中國國民黨廣西省部。民國十四年(1925年),新桂系當局首先在南寧成立了“廣西省民政公署”,黃紹竑任政務長。1926年,國民黨中央會議通過《兩廣統(tǒng)一法案》,中央政府頒布省政府組織法,廣西民政長公署才改設為廣西省政府,黃紹竑被任命為省主席,但在當時特殊而復雜的國內(nèi)政治中,廣西省政府有著以軍控政、高度集中的特點。所以,當時廣西在名義上隸屬于國民政府,但有著很大的獨立性。半獨立的狀態(tài),不僅削弱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并且,抱著實用主義態(tài)度的廣西省政府,對于中央的政令常常見機行事,有利便執(zhí)行,不利則置之不理。也正因為有較大的自由度,偏安一隅的廣西才得以在不受過多約束的情況下做出了一番為全國所矚目的成就。
1929年的“蔣桂戰(zhàn)爭”后,新桂系的軍事實力遭到重創(chuàng)。此后,新桂系當局轉(zhuǎn)而致力于進行內(nèi)部建設,以圖壯大自身實力。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和苦心經(jīng)營,使得廣西從一窮省而得以一躍而成為聞名全國的三民主義“模范省”。新桂系的“治桂方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踐行,是白崇禧等人通過結(jié)合廣西的實際情況,在實施過程中逐步完善起來的。在治桂方案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自政策”(自衛(wèi)、自治、自給)和“廣西建設綱領”,它們被稱為“實踐三民主義”的“革命策略”和廣西的“憲法”,是新桂系據(jù)桂治省的指導理論和施政綱領,“三自政策”是在廣西在推行民團實踐中逐步醞釀而形成的。在“三自政策”的基礎上,傾向軍事化管理的白崇禧又結(jié)合中國古代“兵民結(jié)合”的思想,提出具體的“三寓政策”(寓兵于農(nóng)、寓兵于學、寓征于募),在廣西興辦民團、軍訓學生。他認為自宋代以來重文輕武的思想,使得國家自衛(wèi)力量日漸衰弱,使得近代中國在西方列強的侵入下主權喪失。所以,他認為必須建立強大的民族武力以抵御外敵。
新桂系治理下的廣西之所以能取得“模范省”的稱號,他們“軍事化”的治理理念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具體體現(xiàn)在民團建設和對各階層實施軍訓上。首先,在地方的民團建設上,新桂系認為,要真正改變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民眾除了納糧之外,對政治毫無興趣的積習,必須要通過民團來完成“喚起民眾”的使命。1934年,廣西的民團建設進一步規(guī)范為“三位一體制”,由一人擔任三職,即由鄉(xiāng)村長同時擔任民團隊長、國民基礎學校校長。白崇禧將全省劃為12個民團區(qū),凡18-45歲的男子一律編入民團,按不同年齡編為常被隊、預備隊和后備隊。由各縣輪流抽調(diào)18-30歲的壯丁組成的預備隊,每期訓練4個月,其他的隊伍也有定期訓練的規(guī)定。廣西省政府還頒布了《廣西各縣村街鄉(xiāng)鎮(zhèn)區(qū)編制大綱》,以10戶為一甲,10甲為一村(街),10村(街)為一鄉(xiāng)(鎮(zhèn))等,將民團和鄉(xiāng)村的保甲制度建設結(jié)合起來。其次,是在大、中學校和公務人員中進行軍訓。為了扭轉(zhuǎn)長期以來民眾中“重文輕武”的想法,用軍事化管理來強健青年人的體魄和精神,白崇禧在大、中學校中強令推行軍訓,并派駐軍訓隊,男女學生有不同的培養(yǎng)方向,男生可作為軍隊的預備人才,女生則必須具備護士技能。在新桂系的倡導下,軍訓在廣西幾乎成為各行業(yè)各部門的日常功課,許多來參觀省政建設的新聞界、文化界人士都對廣西上下簡樸而整齊的灰色制服而印象深刻。
總而言之,大刀闊斧地實施新政是新桂系得以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的基礎,白崇禧曾首先提出“行新政,用新人”的口號。在民國那個“主義”盛行的時代,新桂系將領們始終強調(diào)要以“三民主義”為最高原則和理論依據(jù),他們抱著實用主義的態(tài)度,認為新的政治制度是必須要符合時代要求的,超越時代的烏托邦、或為時代所擯棄的舊思想必定沒有生命力。正如民國時期許多地方軍閥總在自保和向外發(fā)展中再三權衡,新桂系在施政過程中也不斷在二者之間平衡。再加上中國歷史上有“大一統(tǒng)”政治合法性問題,無論在任何年代,統(tǒng)一都是人心所向。也許,新桂系關于復興中國的“國家主義”主張是真誠的,但是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nèi)局勢,使得他們在想法和行動上常常是矛盾的。他們與中央的緊張關系,一方面可以少受外界打擾,獨立的自我發(fā)展,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對外的經(jīng)濟、文化等交往。
注釋:
白先勇.父親白崇禧與民國.南方人物周刊.2012(13)(總第296期).
參考文獻:
[1]白崇禧.三民主義在廣西的檢討.1939//李宗仁,等.廣西之建設.廣西建設研究會.
[2]沈秉堃.廣西獨立時都督沈秉堃演說詞//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辛亥革命在廣西.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