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玲
摘要:目的 總結小兒腦癱有效的診治方法。方法 以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0例小兒腦癱患者為重點研究對象,回顧其基線臨床資料、診治過程,將其中采取常規(guī)治療的57例患兒納入對照組,另外采取綜合康復治療的63例患兒編入研究組,總結患兒應用不同診斷檢查方法的結果及特征,并比較兩組患兒的具體康復情況。結果 頭顱CT檢查可見腦室呈擴大趨勢,腦白質顯著減少,可見腦發(fā)育畸形、腦萎縮等表現;腦部B超檢查顯示特別明顯;腦電圖檢查中,合并癲癇癥患兒的腦電圖異常率在40%~90%之間,其腦電地形圖異常率超過80%;MRI檢查特征明顯可見患兒腦內病變范圍、解剖部位,還可探查到其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研究組(90.5%)的康復治療有效率要顯著地高于對照組((75.4%),組間對比具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結論 對于小兒腦癱,在診斷方面需以頭顱CT和腦部B超檢查為基礎,結合多種輔助檢查方法,以鑒別合并癥和具體腦組織關系,同時采取綜合性康復治療方案能夠顯著改善患兒的多項體征和癥狀,扭轉疾病預后。
關鍵詞:小兒腦癱;診斷;治療
小兒腦癱指因腦損傷而引起的一類運動能力發(fā)育滯后、姿勢異常綜合征,患兒常常伴有語言、視聽覺障礙以及智力低下、行為異常等癥狀,是造成兒童殘疾的重要原因[1]。本文將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0例小兒腦癱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和觀察對象,以總結小兒腦癱有效的診治方法。現將主要研究過程及結論作如下陳述性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0例小兒腦癱患者作為隨機對照研究對象,入選患兒均符合小兒腦癱的臨床診斷標準。主要臨床表現包括:姿勢異常、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伴癲癇、語言障礙以及智力低下癥狀。將患兒中采取常規(guī)治療的57例患兒納入對照組,另外采取綜合康復治療的63例患兒編入研究組。研究組中男37例,女26例,年齡6個月~7歲,平均年齡為(3.82±2.07)歲;對照組中男34例,女23例,年齡8個月~6歲,平均年齡為(3.11±1.98)歲。將兩組的性別構成、年齡及臨床特點等基線臨床資料作比較,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方法,即采取功能鍛煉法,采用Vojta或者Bobath等方法進行功能訓練。研究組采取綜合性療法,包括:①藥物療法: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同時,對于1周歲內患兒,給予腦活素、復方丹參注射液等藥物治療,以促進患兒腦部損傷修復,提高腦發(fā)育能力,同時積極治療并發(fā)癥;②階段性按摩:與家屬配合,持續(xù)不間斷地對患者的肢體活動進行干預,于功能訓練后進行肢體按摩;③物理治療:根據患兒的病情特點,常規(guī)應用痙攣治療儀,腦循環(huán)功能治療儀器,以及經絡導平儀;④語言治療:由語言治療師對患兒的語言能力進行評估,再實施個體化治療。具體療法包括口周、面部、舌肌和軟腭運動控制訓練。治療過程中使患兒處于抗痙攣體位,保持全身放松,訓練時遵循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1.3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①診斷檢查特點:記錄和統計所有患兒的診斷檢查類型及特點;②康復治療效果:統計兩組患兒的具體康復治療效果,具體評判標準如下。⑴治愈:肢體癱瘓明顯改善,恢復正常活動功能,且語言能力、智力和同齡兒童無顯著差異;⑵好轉:肢體癱瘓有所改善,局部功能恢復,智力和生活能力有提高;⑶無效:基本癥狀無顯著改善。
1.4統計學方法 對于上述基礎性數據,運用SPSS 16.0軟件包作統計和分析,運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統計方法以χ2檢驗為主,對比以P<0.05為存在顯著的差異性及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統計所有患兒的診斷檢查類型及特點 具體情況如下:全部120例患兒中,采取頭顱CT檢查71例,腦部B超檢查85例,腦電圖檢查54例,其中包括腦電地形圖檢查42例,占。此外,接受MRI檢查有107例。①頭顱CT檢查特征:腦室呈擴大趨勢,腦白質顯著減少,可見腦發(fā)育畸形、腦萎縮等表現;②腦部B超檢查特征:腦超聲波顯示特別明顯;③腦電圖檢查特征:合并癲癇癥患兒的腦電圖異常率在40%~90%之間,其腦電地形圖異常率超過80%;④MRI檢查特征:明顯可見患兒腦內病變范圍、解剖部位,還可探查到其與周圍組織之間的關系。
2.2 將兩組的具體康復治療效果作比較 研究組的康復治療有效率要顯著地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具有顯著的差異性(P<0.05)。
3 討論
臨床經驗證實,患兒屬于非進行性疾病引起的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在1周歲之內出現過明顯的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癥狀,且在運動狀態(tài)或者靜止狀態(tài)下表現為姿勢異?;蛘叱霈F肌張力異常,可基本確診為腦癱[2]。小兒腦癱作為兒童致殘性疾病,嚴重危害了患兒的身心健康,據臨床經驗,患兒的年齡越小,其病情就越容易得到扭轉,為了促使患兒盡早康復,臨床提倡盡量早普查和早診治,防止病情進一步發(fā)展。本次研究的相關統計結果顯示,腦癱患兒的早期診斷需借助頭顱CT和腦部B超這兩項基礎檢查技術,以盡快確診,觀察腦發(fā)育畸形、腦萎縮狀態(tài),盡快評估病情嚴重程度,確立基礎治療方案。與此同時,還需通過腦電圖檢查鑒別合并癥,及時給予對癥治療,避免延誤病情。此外,MRI檢查作為一項先進性的檢查技術,能夠準確腦內病變的實際情況,特別是在分辨病變與腦組織的關系方面有著突出的價值,能夠為患兒的預后提供重要診斷依據[3]。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90.5%)的康復治療有效率要顯著地高于對照組((75.4%),說明在功能訓練的基礎上,配合藥物療法、物理療法、階段性按摩以及語言訓練,能夠促進患兒肢體、智力、語言全面康復,從而有效地改善患兒的預后情況。綜合上述分析和討論,小兒腦癱的診治思路應該以早確診、早治療為基本原則,需結合患兒的具體臨床表現實施綜合性診斷檢查,并給予全面的康復治療干預,以扭轉不良預后。
參考文獻:
[1]黃誠英.小兒腦癱的診治新進展[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3,25(02): 9-11.
[2]婁小風.小兒腦癱疾病中凝血功能改變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4.
[3]芮芳.小兒腦癱臨床類型與病因、輔助檢查、合并癥和粗大運動的療效分析[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0.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