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說起 “一個人吃飯”,人們的眼前往往會浮現(xiàn)出這般場景:
在食堂,一人占著四人桌,因害怕陌生人落座而緊張,有時邊吃邊玩手機,狼吞虎咽后匆匆離去;在餐廳,服務(wù)員對單人光顧者態(tài)度冷淡,惹人不悅;在公司或宿舍,一位年輕人嚼著熱水泡開的方便面,與WiFi惺惺相惜,無聊又盲目地點擊鼠標(biāo)……
以上這些可能是親身經(jīng)歷留下的痕跡,抑或是腦中形成的映射。許多人將“一人食”貼上“孤獨”“寂寞”“可憐”等標(biāo)簽,甚至患上“一人食”恐懼癥。而為了克服對一個人吃飯的恐懼,一些所謂的“治愈方子”衍生并流行了起來。
可是,這些真能治愈“一人食”恐懼癥嗎?也許,只是暫緩“病情”罷了。它們既沒有改變“一人食”的某些窘狀,也沒解釋為何在中國一個人吃飯會有被排斥感。
其實,對“一人食”的抵觸并非毫無根據(jù),“飯搭子”確有存在的必要。
根據(jù)許多科學(xué)實驗可知,人類的吃飯行為會受到環(huán)境因素影響。
在排除其他干擾的情況下,同家人與朋友一起吃飯能有效地促進食物的攝入量,大約比“一人食”狀態(tài)下提升40%-50%。
有一種解釋是“時間延長效應(yīng)”,即與他人共餐可能會延長吃飯時間,增加人與食物接觸機會;另一種解釋與“社群性的促進作用”相關(guān),即兩個及以上的食客一起便組成了社群,聆聽、觀察、互動等社交活動會分散人們對于吃飯本身的注意力。概括來說就是,“飯搭子”能增進食欲、飯量。
此外,還有研究指出,用餐行為具有社會意義,與他人共餐能促進群體交流,加強社會紐帶。一頓飯可以成為人們劃分圈子里親疏關(guān)系的標(biāo)識符。因此,與家人、朋友一起吃飯,能加深親情、友情,加強熟人社群內(nèi)的凝聚力;而在“一人食”的習(xí)慣里呆久了,則會被所屬群體疏遠,被排斥感、孤獨感也會由此而生。
再者,文化背景也會影響人們對吃飯方式的選擇。西方人偏愛個人主義,喜歡各吃“盤中餐”,但即便如此,他們有時尚需家人、朋友等“飯搭子”陪著。更何況重視集體主義與共享文化、強調(diào)大家庭觀念的中國人呢?他們難免會畏懼“一人食”。數(shù)千年來,“三菜一湯”是中國人最基本的食物構(gòu)成,這種飲食文化使得“一餐飯得由三個及以上的人共享”的觀念得到固化。
而且,相比其他國家的美食,中華菜肴更適合于多人共餐。試想,當(dāng)熱氣騰騰的火鍋和各式各樣的涮品上桌時,你的“一人食”是否顯得有點奢侈和浪費?
由此,“飯搭子”的重要性便顯現(xiàn)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