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哈爾濱是一個移民城市,這決定了這個城市的移民文化特性。這使得哈爾濱人的性格里既有做人做事的勤懇樸實特征,又有內(nèi)心世界的優(yōu)雅浪漫情懷。
每一個來到哈爾濱的人,都要到這個城市最負盛名的中央大街上走一走,否則就好似沒有到過哈爾濱一般。
也許有人留意到,與中央大街交匯的一條小街上,有一個小小的西餐廳,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外國名字——露西亞。拉開露西亞對扇的墨綠色木門,高高的舉架下幾張小桌,鋪著淡雅的花格桌布,還有花燈、大氣的窗和歐式的窗簾。倚在墻角的是一架立式老鋼琴,散發(fā)著久遠的年代氣息,一旁的小柜子里擺著幾臺小巧而精致的老相機,和幾樣歐式的小玩意。在簡單的小裝飾之外,最惹眼的是墻上懸掛的一位優(yōu)雅的俄羅斯女士單人或與家人們合影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的女士,就是這所房子曾經(jīng)的主人尼娜。三歲時,尼娜隨父母來到哈爾濱,于2001年9月在哈爾濱去世。她一生以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活在這片異國的土地上,從生到走,竟是九十一年。
房子的新主人保留著她家里的一些老物件。從這些老物件里,人們?nèi)匀豢梢钥吹疆斈昴崮葍?yōu)雅而和諧的生活。這所房子和里面舊式的裝修、物件告訴人們,哈爾濱這座充滿歐洲風味的城市是怎樣出現(xiàn)的,曾經(jīng)生活過什么樣的人,以及這些人在這座城市里曾經(jīng)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
一條鐵路改變的命運
哈爾濱原本只是松花江邊上的一個小漁村。1903年,中東鐵路全線竣工通車。從此,西方文化沿著中東鐵路源源不斷流入東北,哈爾濱作為中東鐵路干線與南部支線的交匯點和鐵路附屬地,開始全面向現(xiàn)代化轉型,并迅速成為東北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
尼娜的父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中國。從1907到1943年,先后有二十幾個國家在哈爾濱設立了領事館,有近四十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商人、資本家到哈爾濱經(jīng)商辦企業(yè)。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幾乎包括歐洲所有國家以及美國、加拿大、日本、印度、阿富汗等國的幾十萬人涌進哈爾濱。
在今天看來,他們是異鄉(xiāng)客,而對當年的他們來說,他們是城市的主人。在1922年之前的許多年里,哈爾濱外國僑民人口數(shù)量超過總人口的二分之一。從這一點上來說,當年的哈爾濱當然是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并且是一個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城市。
中東鐵路的修建在引來大批外國人的同時,也引來了大批的中國外鄉(xiāng)人,另外還有闖關東來的一批關里人。在現(xiàn)在的哈爾濱,追溯到上兩代,你幾乎找不到一個本地人。
所以說,哈爾濱是一個移民城市,這決定了這個城市的移民文化特性。這使得哈爾濱人的性格里既有做人做事的勤懇樸實特征,又有內(nèi)心世界的優(yōu)雅浪漫情懷。
在這其中,對哈爾濱人民影響最大的當然是在哈爾濱的人口中最多的俄國人。他們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包括他們的語言都在哈爾濱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對當年的哈爾濱人來說,他們就是最熟悉的、最普通的街坊鄰居。
一代人的記憶
若有人問我,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張照片?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說,是我很小的時候在江畔餐廳前面拍的那張。
當時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初期,照片是怎么拍的已經(jīng)全然不記得了,但以后多次看過這張照片,記住了自己小時候可愛的樣子和后面那個“大大”的洋餐廳。
洋餐廳至今還在,一幢獨層建筑,是江畔的重要一景,從有我這張照片至今未曾有過改變。也許在我的照片攝下之前幾十年也未變過,至少從我查到的歷史照片中看是這樣。
也看過其他朋友家里的老照片,也曾在舊市上收過一些老照片,在這些哈爾濱人的老照片里發(fā)現(xiàn),江畔餐廳不僅僅我一個人的記憶,而是哈爾濱整整一個代人的記憶。
江畔餐廳建成于1937年,是由日本建筑師大谷周造設計的俄羅斯式風格的建筑。這一點也不奇怪,在始建之初的哈爾濱,不僅有日本人建造的俄式建筑,還有俄羅斯建筑師設計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建筑。
“混搭”既是建筑師高水平的體現(xiàn),也是城市文化融合的表現(xiàn)。
各國僑民的不同文化,使得哈爾濱的建筑風格也相應地呈現(xiàn)出多元化。既有傳統(tǒng)的俄羅斯建筑、日本近代建筑、中國傳統(tǒng)建筑,又有前衛(wèi)的新藝術運動建筑、折中主義建筑。
中央大街步行街是哈爾濱最洋氣、最大氣的街道。你或許沒有去過莫斯科、沒有去過維也納、羅馬、希臘、巴黎,但只要你在中央大街走一走,就盡可以完全領略這些城市的建筑風采。在建筑學家眼里,哈爾濱的中央大街是“一本濃縮的西方建筑史教科書”“一部凝固的交響樂華麗樂章”“一個精雕細琢的藝術長廊”。
消失的歷史
對于哈爾濱來說,城市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消散,始于外僑的離開。與不可避免的僑民的離去一同出現(xiàn)的,還有哈爾濱優(yōu)雅的不斷消失。
今天到哈爾濱旅游的人有兩個必去之處,一個是索菲亞教堂、一個是中央大街。它們是哈爾濱歷史、建筑和風情的代表。
索菲亞教堂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行使一個教堂的功用,這座遠東最大的東正教堂已經(jīng)成為哈爾濱的建筑藝術博物館,內(nèi)部有哈爾濱一些有識之士提供的珍貴的歷史圖片和資料,展現(xiàn)哈爾濱百年歷史,帶你步入百年老街、老屋,在老照片中體味城市的歷史文脈,風土人情和各式特色建筑的舊日風景。
作家阿城說:“一座沒有鐘聲的城市,是一座沒有靈魂的城市?!?/p>
某日與朋友扳著手指細數(shù),往日的54座教堂到今天僅余下不足10家。
甚至一些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建筑也難逃脫,如為紀念蘇聯(lián)對日本帝國戰(zhàn)爭勝利而修建的蘇聯(lián)紅軍紀念塔,如蕭軍解救出蕭紅的東興順旅館,如1927年10月24日中共東北地區(qū)第一次黨代會召開的原址道里西十三道街48號等。
“當城市的歷史就這樣一座一座消失時,我們只有在照片中尋找回憶。”當看到又一座老建筑被扒得面目全非時,我寫下了這句話。
歷史若失去了,我們還有什么? 我們或許只余下失落的優(yōu)雅。
現(xiàn)在,我們已聽不到回蕩在城市上空高高低低、叮叮咚咚、起伏蔓延的鐘聲,卻依舊有鴿子繞著教堂的穹頂飛翔,它們也許在懷戀舊日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