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聰
古人詞雲(yún):「牆裏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乖谏钲谂_商協(xié)會榮譽會長莊世良的「莊園」裏,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牆外塵土飛揚;而牆內,卻是小橋、流水、人家,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園風光。
他說他見證了光明乃至深圳的成長;他說他是做玩具的,但現(xiàn)在只是一個「包租公」;他說園區(qū)裏面的每一處擺設都是自己設計的,可以當婚紗照的拍攝背景;他活到老,學到老,61歲才開始念MBA;他認為「對抗不如融合」,「敵人」也能變成合作夥伴;他相信臺商不只有製造業(yè),可以在更廣闊的天地發(fā)光發(fā)彩……
作為深圳臺商協(xié)會的榮譽會長,頂著7家公司的總裁稱謂,莊世良,這位自稱「垂垂老矣」的臺商給了人太多的驚喜。
與深圳同步成長
上世紀80年代末期,臺灣製造業(yè)成本上升,莊世良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島外更爲廣闊的空間。他先後到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地投資設廠,但總是虧損累累,最好的結果也僅僅是收支平衡。於是,1987年莊世良轉戰(zhàn)大陸,在考察過上海、廈門等地的經(jīng)營環(huán)境之後,為了靠近擁有世界級港口的香港,最終他選擇了落址深圳。
「我是1991年在深圳正式落戶的。」莊世良表示,「我在這裡26年,深圳發(fā)展充其量也不過30多年吧?!?/p>
作為一個「老深圳」,莊世良見證了深圳的成長,他回憶道,當時的工廠設在光明大街,而整個光明農場只有一部電話。沒有手機,也申請不到電話配置,怎麼辦呢?
「就派一個員工,什麼事情都不做,給他一部腳踏車讓他在電話旁邊守著。」莊世良解釋道,當光明農場場部的人接到打給我們工廠的電話,就讓那個員工聽,「『哦,知道,要找誰?總經(jīng)理還是副總?』然後他就騎腳踏車回工廠,如果是找我,我也騎一輛腳踏車,跟員工一起騎到廠部去,在那裡等對方的電話。講完了之後員工繼續(xù)守,我又騎腳踏車回去?!?/p>
這個故事聽起來似乎有些匪夷所思,然而那個時候就是用這樣的形式開始慢慢發(fā)展起來的?!腹S也沒有圍牆,只能用刺籬圍起來。但是有一天我知道深圳這個環(huán)境會急速地改變。有一天我的園區(qū)會做得比誰都漂亮?!骨f世良笑道。
果然,如今深圳由一個昔日的邊陲小鎮(zhèn)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新興現(xiàn)代化城市,而莊世良的園區(qū)也一如當年所願,猶如世外桃源。
世界彈力球製造大戶
事實證明,莊世良轉戰(zhàn)大陸的戰(zhàn)略成功了,工廠效益最高的時候曾是全世界最大的彈力球廠。他說,「全世界每4個彈力球中,有3個是我做的,占了75%的市場?!?/p>
什麼是彈力球?莊世良介紹道,彈力球是用一種高彈性的材料做的玩具。這種材料面世在美國,主要用來供應製造輪胎和鞋子。由於彈性很好,有人開始拿去做玩具,慢慢取代了另一種玩具球——玻璃彈珠的市場。
「因為我們小時候玩的那個玻璃彈珠,如果小的話,整個可以吞下去的;如果大的話,砸到人會受傷。後來這種彈力球出現(xiàn)以後,可以做大一點,不會吞下去;砸到了人不會痛,也不會碎裂?!辜又鋬?yōu)秀的彈跳性和豐富的變化性,彈力球在全世界各地都很受歡迎。莊世良說,除此之外,便捷的售賣方式也是彈力球的優(yōu)勢之一。
大家應該都見過甚至玩過那種投幣自動售賣的玩具機,一般售賣的都是扭蛋或者彈力球,但是扭蛋有一個先天的劣勢,必須攤一定的成本在那個圓形塑膠殼子上,那麼裏面的玩具就必然比較廉價粗糙,而彈力球就沒有這個限制。
當時的彈力球製造大戶是日本的企業(yè),但當莊世良三兄弟進入這個市場後,日本的企業(yè)節(jié)節(jié)敗退。1991年,在得知莊世良要設廠大陸時,更意識到回天乏術,徹底收掉了自己的製造工廠。其實,彈力球只是玩具中一個小小的類別,沒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也並不特別,莊世良卻自始至終,專注深耕了40餘年,終成世界彈力球製造大戶。
對抗不如融合
談到工廠發(fā)展的理念,莊世良深有體會。當年,被自己打敗的日本企業(yè)收掉製造工廠後,企業(yè)並沒有倒閉結業(yè),而是前來與莊世良談判:莊世良工廠製造的彈力球,全部供應給他們。
聽到這裡,記者不禁疑問,這不就是變成對方的代工了麼?莊世良笑道:「對,對!但是我是主導他的,我要給他也可以,不給他也可以?!?/p>
正是有了這樣的契機,莊世良與日本企業(yè)從競爭對手變成合作夥伴,我製造你銷售,各自專心於一,反而市場越做越大。
這也是莊世良一直以來秉持的理念:「對抗不如融合」。這不僅是體現(xiàn)在自己的工廠發(fā)展上,他說,一直以來,臺商總有一個錯誤觀念,那就是去對抗自己所有的對手。比如最近很火的一個詞——「紅色供應鏈」,代指正在崛起的大陸本土廠商。臺商們一提到這個詞,想到似乎都是怎麼去「應對」、「對抗」乃至「打敗」。而莊世良卻認為,「本地做大了,我們也不要去拚,這樣只會消減力量。不如加入,尋找共同發(fā)展的空間。如果有空間,你一定要想辦法去籠合,這樣才兩利。不能只靠我們臺商自己去發(fā)展,勢必要聯(lián)合本地的商人,包括港商。這也是轉型的一個方向?!?/p>
所以,莊世良以身作則,帶領臺商們能跳出臺商封閉的圈子,多跟當?shù)厣虝?、政府交流,臺灣人總覺得盡量不要麻煩別人,能自己出錢做好的就湊一湊,但是「你不去拿錢,不見得政府就很高興,說臺商很好。因為不拿錢,他們反而會擔心我們的參與度太小。」
建議合作扭轉土地困局
當初臺商進來大陸開工廠,尤其是在廣東一帶,直接跟村裏簽個合同,什麼許可證都沒有,就開工了。當年的土地不值錢,但事關發(fā)展到如今,土地有價值了,村裏想把土地收回去,礙於一紙合同;很多臺商也因為錯過辦「兩證」的時間,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只能眼睜睜等著合同到期,進退兩難。
對於如今土地權屬的困局,由於經(jīng)常跟當?shù)卣蚪坏?,莊世良深知他們的難處;而作為臺商,所以雖然自己的工廠有辦兩證,並不存在困擾,他也時時牽掛著同胞們的發(fā)展。
於是,莊世良萌生了一個粗略的提案:如果要開發(fā)使用權屬臺商的土地,可以由臺商、村裏、建設公司三方合作,談一個合適的比例,比如「1、3、6」。臺商拿1,因為與其等使用權到期土地被收回去或者被徵收,所得利益絕對小於1,而臺商自身沒辦證的過錯自然也無法奢求太多;村裏拿3,因為一般就算沒有權屬糾紛的土地開發(fā)也是三七分賬,村裏沒有理由拒絕;建設公司拿6,因為他們要出錢?!高@樣子大家各得其所?!?/p>
「我這個理論有很多潮汕商會的會長(深圳很多建設公司是潮汕商人的)在討論,每次都很有興趣說要不要來試試。」莊世良表示,只要有一個方案做成功了,必然就有很多人回應這種方式。當然「1、3、6」的三方合作分成比例可以協(xié)商調整,「所以這個辦法是很粗淺的,我不是什麼建設公司,不知道這個比例對不對。」莊世良真誠道,「只是大家應該思考一個往前走的解套方法,而且要是友好的方法?!?/p>
莊世良,不但用小玩具做成了大市場,更積極思考透過合作扭轉臺商土地窘境,顯示出一個成功企業(yè)家的寬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