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去社團的社團理論

        2016-05-14 23:33:50仲崇玉
        現代法學 2016年5期

        摘要:在耶林看來,就功能價值而言,社會組織雖然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正面功能,但由于其無限擴張的本性,使其內部關系和外部功能都產生了異化,從而在根本上具有負面價值;而從團體—國家關系上來說,團體遲早將被國家兼并,尚未兼并的團體則必須依賴國家的扶持方能正常運行。于是,耶林不僅從根本上否認了團體的正面價值,而且還從終極意義上否認了團體的獨立存在。這些觀念與耶林的“受益人主體說”及“法人否認說”不同,乃是一套政治學意義上的“社團否認說”,與耶林全能國家的政治觀念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關鍵詞:耶林;社團理論;社團否認說;全能國家主義

        中圖分類號:DF 51文獻標志碼: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6.05.16

        當前,我國《民法典·總則》制定工作已經啟動,其中法人制度的完善與改革必將是這一立法工作的核心任務之一。雖然從技術上來說,法人制度僅僅是個如何解決社會組織的法律主體資格問題,但從政治旨趣和社會意義上來說,其制度基礎卻是市民社會自治的深層問題[1],在當前國家社會治理模式轉型的大背景下如2005年《公司法》實行的公司登記準則制、現任政府推動的清理行政審批程序、證券發(fā)行上的注冊制改革等等實際上都是經濟領域的權力退出。2012年開始推行的社會組織與政府機構脫鉤,行業(yè)協(xié)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和城鄉(xiāng)社區(qū)服務類社會組織等四類社會組織實行民政部門直接登記等制度更是標志著國家權力將從許多社會領域退出。近幾年中央政府一直推動的社會治理方式改革、社會治理法治化、宗教事務法治化以及社會治理民間化無疑也都體現出國家對于社會組織將采取更為寬松、間接的治理方式。,更是如此。然而我國民法學界許多學者忽略了法人制度的社會治理意義,不加反思地運用德國主體哲學,糾纏于自然人的倫理性和法人的技術性,褒自然人而貶法人 例如:龍衛(wèi)球.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尹田.論法人人格權[J].法學研究,2004(4);李永軍.論權利能力的本質[J].比較法研究,2005(2);徐國棟.中國民法典起草思路論戰(zhàn).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蔣學躍.法人制度法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張翔.自然人格的法律構造[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徐國棟.民法哲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160;周清林.主體性的缺失與重構——權利能力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229;崔栓林.論私法主體資格的分化與擴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169;王春梅.民事主體的歷史嬗變和當代構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97.,不僅無助于構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法人制度,甚至夸大社會組織的負面效應,從而無法認識到法人組織乃是市民社會自我組織、實現自治的基本手段之一 另一個基本手段乃是合同。。

        無獨有偶,我國民法學界的這種觀念有其德國先聲。在德國民法學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魯道夫·馮·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1818-1892)早在100多年以前就曾經闡發(fā)過著名的法人否認說及社團理論。法人否認說從法律技術和哲學上否認了法人的主體地位,而其社會團體理論則從法社會學上否定了社會團體的正面功能,并以此為基礎界定了團體與國家之間的法律關系,從而體現了其全能國家的政治觀念。其社團理論以深厚的法社會學洞察和體系性構建,無論在研究視野的宏大廣闊、理論體系的深邃精湛還是在政治立場的旗幟鮮明上,都超越了我國民法學界對于社團現象的認識,因而完全可以作為一個學術流派的典型進行研究檢討,從而有助于在來自歷史的反思之中,從更高的理論起點澄清我國法人理論上的認識,為制定科學的法人制度提供學術鏡鑒。

        同時,就深化對耶林本人的學術研究而言,對耶林的社團理論進行解讀也有助于還原一個真實的耶林。在我國當前,耶林著作和學說已經被賦予了更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在許多研究者筆下,耶林不僅是法學大師,而且也是自由主義的斗士。明顯的例子就是如何翻譯耶林《為權利而斗爭》一書的書名問題,譯者鄭永流教授雖然認為按照耶林原意應譯為《為法權而斗爭》,但又認為“由于畢竟‘為權利而斗爭的譯法己約定俗成,且‘為權利而斗爭作為政法口號已深入人心,改譯的風險重大”[2],故仍譯為《為權利而斗爭》。實際上,只有我們真正揭示耶林法學思想的政治意蘊,才能冷靜客觀地理解耶林法學思想,避免單向度地過度闡釋和發(fā)揮。

        現代法學仲崇玉:去社團的社團理論——耶林論社會團體的功能與地位耶林的社團理論主要體現于其名著《法律中的目的》第一卷中,本文將通過解讀原始文獻,剖析耶林社團理論的基本內容及其政治意義,并進行反思。下文將先行分析耶林對于社會團體基本功能的法社會學研究,其次剖析關于對社會團體異化的觀念,最后揭示耶林對于社會團體與國家間關系的界定。

        一、社會團體的功能應當說,對于社會團體的重要性,耶林有著充分的認識。他說:“據我所知,人類所有的目的都能在團體中實現,除了家庭中的人類目的是個例外。” [3]163在他看來,互助團體方便人們的生活,俱樂部豐富人們的娛樂。在工業(yè)領域,有無數的生產企業(yè)、商業(yè)企業(yè)以及銀行,幾乎沒有哪個工業(yè)領域能夠不受企業(yè)控制,另外還許多教育、藝術、科學以及慈善團體??梢哉f,人類從生前到死后,都離不開社會團體,“即便我們死亡了,仍有團體最后照顧我們埋到地下,并照顧我們的遺屬免于饑餓”[3]163。然而這僅僅是耶林作為一個普通社會公眾對團體的看法。筆者感興趣的是作為法學家的耶林對團體功能的認識。

        作為讓批評者都感到不自信 這是美國學者格雷對耶林的評價,參見:約翰·奇普曼·格雷.法律的性質與淵源[M].馬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53.的法學家,耶林顯然并未停留于這些表面的功能之上,團體真正的功能鑲嵌于他在《法之目的》一書中構建起來的社會機械學體系之中。作為一個類似黑格爾《法哲學原理》一樣的宏大體系,耶林的這一體系又建立在其人性論基礎之上。在分析個人的行為動機時,耶林對康德的“絕對命令”提出了批評,認為人類行為并不服從康德道德的律令,而是實實在在的利益追求才構成了人類行為的動機。[3]39耶林對于人的這種認識與浪漫主義思潮中的人性判斷大異其趣,在康德、黑格爾以及薩維尼那里,人是自在自為的人,是能自動接受康德律令限制自己的自由意志的人。而在耶林眼中,利己主義才是人類的本性,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只有實實在在的利益才會改變其意志,類似于我們現在的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正如維亞克爾所說,耶林的轉向是一個“從夢想到實際的轉換”[4]414。在耶林看來,民法上的人應當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人(當然并不帶有貶義),他們聰明伶俐、機警靈活并且能夠自由思考,這是一種典型的近代自由主義觀念中的人[5] 。

        但是耶林又清楚地認識到,人不是像魯賓遜那樣處于孤立狀態(tài)的個體,他們必然也必須結成一個社會。與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市民社會一樣,耶林認為所謂社會就是一群追求共同目的的人的聯合,他們?yōu)樯鐣袨榈耐瑫r也在為自己而行為,即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3]67。要維系這樣一個共同體,個人就必須進行社會合作。然而既然人的本性是自利的,那怎樣才能實現社會合作呢?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法之目的》一書所探討的核心主題。對此,耶林認為,人類的本性既然是自利的,那么趨利避害就是其本能,社會針對這個本能創(chuàng)生了兩個基本機制以保持自身的運行:一是獎勵,二是強制,它們就是維系社會合作的基本杠桿[3]231。二者都建立在私法的基礎之上,前者產生于雙方法律行為,即契約行為,其中雙方的目的是相反的。而強制則產生于共同法律行為,即合伙合同,其中各方的目的是相同的——即以共同利益強制個人利益,防止個人侵害共同利益,共同法律行為的組織化就是團體,團體的實質就是強制[3]95。

        應該說,耶林對共同法律行為中的強制因素的認識是極具創(chuàng)見性的,作為共同法律行為的組織化,團體也必然而且也應當對其個體成員、管理者以及職員具有強制性,否則團體將無法發(fā)展。在吳宗謀先生看來,法人否認說所著重的,乃是十九世紀歐洲在新一波以工業(yè)為主力之資本主義洗禮下,如何規(guī)劃一套聚集資本之法律技術[6]。其實這并未抓住耶林法人學說的實質,因為在耶林看來,團體的功能主要的不在于資本聚集,而在于社會合作的自我強制實現機制。對照哈耶克關于社會自生自發(fā)秩序的觀點[7],耶林的觀點無疑稱得上英雄所見略同,因為這都是在無需政治國家參與的情況下,社會所進行的自我調控,因此,法人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社會存在,其中潛在地包含了“法人實在說”的意蘊。然而,從下文來看,耶林顯然志不在此。

        不過,強制顯然不是團體功能的全部,制度經濟學認為公司不過是個合同束[8],團體內部并不排斥自由契約行為;公司民主論則認為公司內部存在協(xié)商機制,體現了決策民主和權力問責等價值[9];而在哈貝馬斯看來,團體內部一定存在著商談民主。因此,耶林在抓住團體強制一面的同時,顯然沒有看到團體中成員、職員合作的一面,更不會承認公益團體中奉獻的一面,社團的功能僅僅建立于冷冰冰的利益算計上——“社團是一個自我服務的關系,即一個商業(yè)合同,它屬于利己體系,而非慈善體系?!盵3]160在薩維尼那里,團體成員完全陷入了勾心斗角中,似乎所有的成員都在挖團體的墻角,因此必須強調團體對于成員的獨立價值[10]50-51。在基爾克眼中,團體特別是合作團體都是有機整體,在團體中,特別是在合作團體中,成員互幫互助、充滿溫情[11]57。而在耶林那里,團體本身不過是成員全體為了對付某些成員單獨或結伙破壞共同利益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強制工具。顯然三者都只揭示了團體功能的一個側面。

        無論如何,至此為止,耶林雖然認為法人沒有本體和目的價值,但其工具性價值是無可否認的。但是如果我們深入耶林內心深處,團體的工具性價值最終也被否定了。耶林對于團體工具價值的否定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是強制功能自身的異化。二是團體與國家的關系上。

        二、社會團體的異化耶林在關心社會何以可能的同時,也同時關心著社會化過程中人的異化的問題。在這方面,耶林明顯地受到其個人主體倫理觀念的影響,使其研究滲透了更多的感情色彩。雖然耶林對于社會組織的上述分析是明快的和描述性的,而且是“很接地氣”的,沒有康德和黑格爾那么模糊抽象、曲折幽婉。但是,與康德、黑格爾、薩維尼以及基爾克一樣,耶林的觀點也是一種人文科學的視角,并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地遵守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都是先將一種主觀偏好注入社會現象之中,然后再以法學理論的形式提取出來。從時代背景上來說,耶林闡述法人觀念的時代(1865-1877)與基爾克嶄露頭角的時期大體相當,當時社會團體在不斷發(fā)展壯大的同時,也發(fā)生了結構上的變遷。就股東公司而言,不再是股東創(chuàng)造公司和公司機關,相反,在現代大公司崛起以及證券市場發(fā)達之后,“股東是被那些出于各種目的而尋求資本的管理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12]股東個人的能動性早已讓位于公司機構或管理者的主動地位。同樣,基于社會分工的深入發(fā)展,其他社會團體也越來越由專業(yè)的管理階層所把持。上述結構上的異化又反過來推動團體加速擴張,并產生了新的異化。從耶林的論述來看,當時的經濟危機給耶林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股份公司和工會的不斷膨脹和壟斷地位在他看來都是危險的征兆 對此,筆者還將在下文展開論述。,對于現代經濟和社會的道德譴責致使他在觀察社會組織的時候無法做到韋伯所說的價值無涉,當然也就和薩維尼、基爾克一樣,無法對所有的團體一視同仁。

        耶林將人類團體分為三類:一種是封閉型團體,即羅馬法上的合伙,它是最簡單的團體;一種是公共團體,即社會成員可以自由加入的團體,如工會、行會等,其典型就是股份公司[3]166;第三種是政治團體,即教會與國家[3]229。在耶林看來,既然所有的社會組織的基本功能是強制,那必然都傾向于無限擴張——“從國家到最不重要的團體都在擴張:國家通過征服,教會通過布道,社團通過增加成員?!?[3]227因為在每個成員個人的力量相等的情況下,團體要保持、強化其強制功能,則必須使整體的權力優(yōu)于個體的權力,成員越多,整體就越優(yōu)于個體。[3]220但是,由于合伙與公共團體及政治團體內部法律構造上的不同,二者擴張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排斥是合伙的本質,而擴張則是團體的本質”[3]226。詳言之,合伙是封閉型的,新成員的加入需要所有現有成員一致同意,從而變得比較困難,而老成員的退出或死亡又往往會引起合伙財產的分割,因此在規(guī)模上難以無限擴張;而公共團體則是開放型的,新成員可以自由加入,團體自身又天然地傾向于吸納新成員加入,并且成員在退出或死亡時不能要求分割其份額,因此,無論是在成員方面還是財產方面,公共團體都傾向于無限擴張[3]220-228。擴張對內意味著異化,而對外而言則會導致經濟和社會動蕩,因而具有危險性 具體論述參見下文。。因此,只有羅馬法上的合伙才是正常的社會組織,體現了耶林的價值理想,而占社會組織絕大多數的公共團體都是危險的社會組織,甚至可以說他對公共團體的評價完全是負面的。

        首先,就團體內部而言,存在著兩個方面的異化。一是目的上的異化,即成員的目的與團體的目的并不一致,他以為修筑鐵路而成立的股份公司為例說:

        對于股東來說,有的進行的是資本的永久性投資(The Permanent Investment);有的購買股份只是為了立即再次賣出;有的——地產的富有的所有者,或者廠商——是為了促成其財產或產品之實現而購買;有的因為他擁有一個競爭的公司的股份;有的——市政當局——則是因為那是影響對其有利的提議的道路路線之選擇的一個前提。簡言之,每個人都有他具體的利益,沒有人考慮到修筑鐵路這一目的[3]32。

        而在合伙中,卻不存在這樣的異化,合伙中雖然存在著全體合伙人的共同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分化和沖突,并且合伙這一組織形式本身就是保障共同利益優(yōu)于個人利益的強制手段的組織化,但在合伙中,由于無限連帶責任的關系,共同利益又是與個人利益聯系在一起的。

        二是團體事務管理上的異化。在合伙團體中,“幾個合伙人以管理自己的事務同樣的方式共同分擔合伙事務,任何事務都通過他們一致的共同決定,沒有他們不一致合作的決議和行為”[3]166,因此不存在異化問題。但在股份公司那里,經營和管理就發(fā)生了異化。

        與此形成極端反差的團體的典型就是股份公司。在股份公司那里,成員與公司管理毫不相干,成員將公司管理交付給那些可能確實是成員但并非必須是成員的人手中。因此,在股份公司那里,在標準形態(tài)的權利中同時發(fā)生于權利人身上的兩個要素——即利益和控制——被以如下方式分割開來:股東有利益但無控制權,董事會有控制權但無利益?!蓪⑦@一法律關系稱為代表[3]166。

        管理上的異化會產生巨大的道德風險,耶林對于團體管理者表達了極端的不信任:

        團體管理者的地位具有強大的誘惑力。持續(xù)性接觸別人的財產會激發(fā)其貪欲,又向其提供了其他人難以企及的機會去實現這一貪欲,沒有哪一個竊賊會像管理他人財產的管理者那樣發(fā)現偷盜是如此容易,沒有哪個騙子會像管理者那樣容易地詐騙并加以隱瞞[3]167。

        對于耶林這個觀點,筆者認為,毋庸諱言,團體管理者是有異化的可能,制度經濟學所說的代理成本已經說明了這一點,持續(xù)近百年的公司治理理論也表明這的確是個問題。從價值理念上來說,耶林既否定了薩維尼那些高踞于法人成員之上的作為法人監(jiān)護人的代表人,同時也否定了“有機體說”中所謂代表先驗的團體意志的機關,實現了社團內部的微觀自由化。然而,問題是人類還找不到取代團體機關的更好的機制,對于法律來說,機關只能作為一個前法律事實加以接受并進而進行規(guī)制,而非粗暴地拒絕和否認。就此而言,管理者主體說無疑是正確的。

        其次,就公共團體外部而言,擴張會導致壟斷,會引起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因而極具危險性。耶林說:

        現有模式下的股份公司是我們整個法律中最有缺陷和最險惡的制度之一。去年(即1876年——引者注)商業(yè)領域暴發(fā)的絕大多數危機要么能夠直接追溯到股份公司,要么至少與其有緊密關聯。這里,我一點也不想深入展開股票交易所導致的這些令人喪氣的后果,這些后果正深入骨髓地毒害著榮譽和正直原則。這里,我想僅僅從經濟的視角對其加以評估,我無法消除我的如下信念:無論你對商業(yè)所產生的好處看得多高,在我看來,股份公司所導致的詛咒遠遠多于其獲得的祝福。它們對于私有財產所造成的破壞比火災、水災、農作物歉收、地震、戰(zhàn)爭和敵人侵占對于國家福祉所可能造成的破壞還要嚴重得多。如果我們比較一下上次經濟恐慌(1873年)時的價格目錄和股份公司剛剛建立時的價格目錄,我們可能會聲討整個股票投機交易[13]168。

        現在看來,耶林關于團體的擴張傾向并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也多少有些以偏概全,更多的是來自對經濟危機的直觀印象。的確有不少團體傾向于擴張,但也有不少團體比較封閉。即使是傾向于擴張的團體也是有界限的,如就企業(yè)而言,新制度經濟學鼻祖科斯在1937年發(fā)表的《企業(yè)的性質》明確指出企業(yè)的規(guī)模是有極限的[14]。

        最后,從根本上來說,耶林對人們的結社傾向缺乏客觀公正的認識,只有冷嘲熱諷:

        那些最不重要的社會組織不是為了實現重大社會目的,而是僅僅建立于一些瑣細的追求之上,建立于虛名、形象、個性、開會、虛榮、妒忌之上,這些團體中的擴張沖動經常開出最富有警示意味的花朵?!谟抢锏慕Y社沖動已經發(fā)展到最泛濫的地步,組建社團似乎同樣已經催生出巨量令人“欣喜”的贅疣(在此,本人引用狄更斯《匹克威克外傳》中的辛辣嘲諷)[3]227。

        總之,在各類團體中,只有合伙沒有異化,沒有擴張,才是耶林的“理想型”,由此,我們可以理解耶林為什么以合伙作為團體原型展開其受益人主體說。而就公共團體而言,耶林則完成了第一次否認——功能價值上的否認。在耶林看來,人們?yōu)閺娭乒餐娴膶崿F而創(chuàng)立了團體,然而團體功能卻發(fā)生雙重異化,一是團體事務越來越操縱于職業(yè)管理者手中[3]168;二是對外會引起諸多社會問題。因此,在團體那里,人們作為團體成員的權利是無法保障的,人們作為社會成員的權利也經常受到來自團體的外部威脅。一句話,在市民社會中,權利是無法實現自身的。于是國家的意象已經呼之欲出——耶林在分別討論了合伙和公共團體之后,接著就分析了國家。

        三、社團與國家的關系雖然耶林在討論法人本質時,并未提及國家,但這并不說明他從未考慮過團體與國家的關系,恰恰相反,《法之目的》一書表明,耶林對于這個問題是深思熟慮的。

        耶林認為,國家和教會也是廣義團體的一種,而且和其他團體一樣,也是社會強制功能的體現參見:Rudolf Von Jhering. Law as a Means to an End, trans. by Isaac Husik, Boston: The Boston Book Company, 1913. PP.231.在許多地方,耶林是將教會與國家并列在一起的,但是嚴格地來說,國家是高于教會的,因為“目的的組織化在國家,而不是在教會中,達到了其最高點。從組織的觀念來說,教會就其目的的性質而言遠遜于國家?!保▍⒁姡篟udolf Von Jhering. Law as a Means to an End, trans. by Isaac Husik, Boston: The Boston Book Company, 1913.P.32.) “正如最高權力觀念所示,國家是其領域內的所有團體的首領,這一點也適用于教會?!保▍⒁姡篟udolf Von Jhering. Law as a means to an end, trans. by Isaac Husik, Boston: The Boston Book Company, 1913. P.238.)。耶林這一理解與馬克思對于國家的理解十分相似。馬克思認為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國家的本質是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而耶林認為國家是社會合作難以自行的產物,國家的實質是強制。不同的是,耶林認為“國家和教會是實現社會共同福利的團體”[3]229,而不是僅僅實現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工具。當然,耶林將團體與國家并列顯然不是像基爾克那樣為了突顯團體相對于國家的平等地位。因為在耶林看來,國家與團體是根本不同的。耶林用了兩節(jié)的篇幅分析國家,其中第一節(jié)的標題就是“國家:與社會的分離”,明確表達了國家對于社會和團體的異質性。實際上,在耶林那里,社團與國家只在形式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所有實質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社團與國家及教會的區(qū)別不是結構性的,而是功能性的;區(qū)別不是建立在法律機理上的區(qū)別,而是建立在它們目的的區(qū)別上;不是形式上的區(qū)別,而是內容上的區(qū)別”[3]229。國家是唯一適于擔任社會強制力量的組織,也是社會強制力量的唯一擁有者,國家的強制權力構成了國家的壟斷地位[3]238。可見,國家不僅在現實的強制力上強于社團,而且在倫理地位上也高于社團,國家才是耶林真正的精神之所。

        就筆者而言,國家強于并高于團體,這是自然的,也是正當的,但這并不能否定團體在特定領域中的獨立價值。固然,國家與團體的關系不可能通過一種抽象的價值觀念或理論一勞永逸地加以界定,最實際的辦法應當是根據不同場域和語境通過法律確定二者的界限,但這并不能完全否定宏觀價值觀念的研究意義。從這個立場來說,在耶林的法律目的價值體系中,團體似乎從未開宗立派——在受益人主體說那里,團體依附于其受益人,而在社團—國家關系上,團體則依附于國家。在開始分析國家前,耶林說了如下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在經過一個冗長的和迂回的歷程之后,我們最終發(fā)現了我們正在尋找的東西,即為實現人類目的而使用強制力的最后形式,強制的全社會組織—國家。我本來可以更輕易地到達國家。到達國家僅僅取決于我們自己直接采取現成的國家形式的社會觀念。為什么還要經過這段彎路?我們旨在顯示,只要權利尚未延伸至國家層面,我們是如何和為何不能解決實現權利的問題的。[3]230

        也就是說,耶林對于團體的分析無非是揭示團體在實現權利上的缺陷,反過來證明國家的必要性和終極性。因為從中不難看出耶林與薩維尼的共性,團體是不自洽的,是不完整的。所不同的只是原因而已:在薩維尼那里,團體之所以不自洽是因為團體的利益無法由團體的內部秩序保護,而在耶林那里,團體的問題在于其成員的權利無法由團體實現。只有到了國家那里,權利才真正找到了歸宿。盡管煌煌巨著《法之目的》揭示了法律有許多目的,然而只有一個目的是最重要的、超越于其他所有的目的,那就是“呼喚國家的誕生”[3]231,因為“法律離開了強制就是不燃燒的火,是不發(fā)光的燈”[3]241,只有國家誕生了,法律才會形成,才能獲得強制力的保障。如果說黑格爾用哲學歡呼國家的誕生,那么耶林則用法學為國家進行洗禮,耶林的《法之目的》毋寧說是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的法學版。耶林和薩維尼、基爾克一樣,都在某種程度上陷入了黑格爾的框架當中—人類社會從個人到由家庭、社團組成的市民社會最后發(fā)展到國家才達到了圓滿境界“所謂法人,即社會團體、自治團體、家庭,不管它本身如何具體,它所具有的人格都只是它本身的一個抽象的環(huán)節(jié);人格在法人中達不到自己存在的真理。國家則正是一個整體,概念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其中都可按各自特有的真理性達到現實性?!保▍⒁姡汉诟駹?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297.)。

        與黑格爾、薩維尼和基爾克不同的是,耶林在這條路上似乎走得更遠。在前者那里,無論國家如何高大上,團體或多或少地總有一點獨立價值:在黑格爾那里,法人至少還有某種程度上的“抽象真理”;在薩維尼那里,不僅自然法人不容國家否認,所有法人還有其獨立本體[10];在基爾克那里,法人既有先驗本體,又有倫理人格[11]。在全能國家觀念上,盡管薩維尼可能也些許猶豫,但總體而言似乎不是薩氏不欲,而是國家不能——尚未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的國家還沒有能力控制社會;在基爾克那里,雖然也有些矛盾和糾結,但總體上不是國家不能,而是基氏不欲——旨在防止全能國家這一現代化陷阱。而在耶林那里,國家既能,耶林亦欲,國家就在實然意義上是全能國家。耶林說:

        我們承認,國家在其演進過程中,逐漸掌控了幾乎全部的社會生活?!瓊€人—社團—國家,這就是社會目的的歷史階梯。一個目標先是被個人追求,當目標變得更大以后,它就會由聯合起來的利益所接管,當目標到達極盛階段時,就會進入國家的地盤。如果這一從過去到將來的推理是正確的話,國家自身將在最后的未來接管所有的社會目的。社團是使通往國家之路平坦起來的先鋒——現在的社團就是幾千年后的國家。所有從事公共福利的社團自身都承擔了國家的使命,后者何時接過這一使命僅僅是個時間問題[3]229-230。

        筆者前文指出耶林的法社會學研究從方法上來說是一種機械社會學,而這里則反映了其法社會學的另一個特質——價值取向上的社會達爾文主義 這點也為維亞克爾所揭示。(參見:維亞克爾.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發(fā)展為觀察重點[M].陳愛娥,黃建輝,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415.),耶林不過是將適者生存轉換為“存者即適者”,或者干脆就是黑格爾那句名言——“存在即合理”。不斷擴張的團體最終在擴張中消融在另一個也在擴張的實體——國家中,全能國家兼并了所有的社會團體,最后的結局就是利維坦的誕生。在這一過程中,耶林除了歡呼國家之外,沒有覺得一點不妥,似乎團體生來就是準備為國家所兼并的 參見:Rudolf Von Jhering. Law as a Means to an End, trans. by Isaac Husik, Boston: The Boston Book Company, 1913:232-233.,難怪維亞克爾認為耶林的國家觀“同時毀了法與國民”[4]415-416。

        當然,耶林也清醒地認識到團體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被兼并的對象,國家吞并團體并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田園牧歌式過程:

        團體可能擁有比國家更多的財富,如果它超出國家疆界的限制,它可能擁有比國家更多的成員。如果我們另外考慮到團體為實現其目的而設置和國家同樣的機構,我們就會看到團體所包含的對于國家的危險。當團體與國家合作時,它在實現社會目的方面會為國家提供最有效的幫助,但當其采取相反立場時,團體就會成為國家最危險的敵人[3]238。

        對此,耶林的對策就是使國家掌握強制力量。耶林說:

        國家是惟一適于擔任社會強制力量的組織,也是社會強制力量的唯一擁有者,國家的強制權力構成了國家的絕對壟斷地位。任何一個旨在通過硬性強制方式在其成員身上實現其訴求的團體都依賴國家的配合,國家的權力本身就包含了設定其將賦予這一配合的條件的裁量權力。但是這意味著——換句話說——國家是法律的唯一來源,因為不能由其制定者自行執(zhí)行的規(guī)范不是法律規(guī)則。因此,沒有哪個團體的內部法規(guī)能夠獨立于國家的權威,只是如同從國家權威中派生出來的一樣。因此,正如最高權力觀念所示,國家是其領域內的所有團體的首領,這一點也適用于教會。如果國家授予團體在其領域內采取強制措施的權力,這種情況僅僅適用于如果國家認為這是可取的——一個國家法的臨時讓與,國家永遠可以收回這一許可;因為這種契約在團體行為與國家的存在構成實質性對立時是無效的[3]238-239。

        這段論述已經很明確地說明,在成員的自生自發(fā)秩序中創(chuàng)生的團體在法律上離不開國家的配合,否則法人就難以實現其目的。而在法人的設立和終止上,國家可以按照其需要賦予法人以合法性。在耶林看來,團體應當由公法進行規(guī)制,而不應按照私法進行規(guī)制:“團體屬于公法,或者更準確地說,團體與公法完全一致,正如私法與個人一致。對于我來說,將公法概念局限于國家和教會,是武斷的?!盵3]229無疑,這是對特許制的另一種論述,與薩維尼的國家擬制說可謂是殊途同歸。

        當然,耶林也不是沒有考慮限制國家權力的問題。他認為:“社會強制的組織包括兩個方面:外部強制機制的建立和規(guī)制這一機制用途的規(guī)則的確立。前者是國家強制,后者是法律。”也就是耶林已經提出了“依法治理”的理念,這無疑比薩維尼已經前進了一大步。但問題是前文已經提到,耶林又認為“國家是法律的唯一來源”,因此問題轉換成了“國家自我限制說”[14][15]。耶林在分析個人時反對康德,但在國家問題上又回到了康德——國家會根據康德的道德律令“自覺”地維護社會公共利益[16]。國家能否自我限制的問題是當年法學、政治學以及社會學上的一大論題 法學方面的有關論著包括但不限于O. Gierke, Das deutsche Genossenschaftsrecht, 1881;Gierke, Political Theories of the Middle Age,trans. F.M. Maitlan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0; Harold Joseph Laski, The foundations of sovereignty : and other essays,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31; Bernard Bosanquet,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the State,London,1919; Jellinek ,Allgemeine Staatslehre,3rd ed.,Berlin,1913; Stammler.Lehrbuch der Rechtsphilosophie.Berlin,1922.M. Maurice Hauriou, Principes de droitpublic,1st ed.,Paris, 1910. Kung Chuan Hsiao,Political Pluralism:A Study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New York: 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INC,1927; David Runciman,Pluralism and the Personality of the St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戴雪.英憲精義[M].雷賓南,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凱爾森.法與國家的一般理論[M].沈宗靈,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凱爾森.純粹法理論[M].張書友,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Frederick Hallis, Corporate Personality: A Study of Jurisprudence , Aal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0;萊昂·狄驥.憲法論[M].錢克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格奧格·耶利內克.主觀公法權利體系[M].曾韜,趙天書,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筆者真正關心的是,耶林主觀上是否真的希望國家自我限制,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為耶林強調的是國家的強制力而不是國家的自我限制[3]234-235。

        現在,我們需要回過頭來思考耶林法人學說中的一個重大邏輯拐點:在受益人主體說那里,耶林將團體消解為其受益人的擬造物,那么國家是否也是如此呢?按照耶林所服膺的那套社會契約論,似乎也應如此。但耶林的答案似乎相反,他認為國家權力不應當以成員人數的多寡為轉移,否則國家權力就會陷入波動和搖擺狀態(tài)。他說:

        因此,單純的數量不能決定國家權力的運用,否則國家中的力量將取決于給定時刻的多數人,而且政治權力將經常處于波動和搖擺之中。然而,令人高興的是,事情并非如此。國家的堅固依賴于這一事實:人數因素對于權力問題的影響受到另外兩個因素——國家手中的力量的組織形態(tài)和國家理念表現出的道德力量——的抵消[3]236。

        可見,雖然耶林沒有像黑格爾、薩維尼和基爾克那樣明確地聲稱國家的先驗性和實體性,但由于國家權力擺脫了成員人數上的影響而具有了獨立性,同時國家還有其獨立的外在組織形態(tài)和內在精神理念,故而也同樣絕不可能還原為“個人主義的塵?!?梅特蘭先生語,參見:F.M. Maitland, “Introduction”, in Gierke, Political Theories of the Middle Age,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00,P.xxx.??梢姡趪曳ㄈ吮举|問題上,耶林完全應當歸入“法人實在說的陣營”。如果說受益人主體說與社團否認說構成了耶林法人學說中的第一個斷裂的話,社會組織上的法人否認說和國家上的法人實在說則構成了它的第二個斷裂。正如耶林學說中的諸多價值斷裂和邏輯矛盾一樣,耶林正是這樣一個復合體。

        在充滿激情的《為權利而斗爭》中,耶林以清新激揚的文字和新奇雄辯的觀點論證為權利而斗爭不僅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且還是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讀來的確耳目一新。但是筆者還是不太恭敬地覺得其中不僅有太多的說教意味,并且仍然貫徹了全能國家之觀念。在他的筆下,個人對個人的私法權利斗爭乃是一種低級斗爭,而最高級的權利斗爭則是“為國民生活權利而斗爭[17],不過,這并非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為人權和公民權利而開展的限制國家強權的斗爭!在耶林那里,似乎在權利的斗爭中,歷史一些類型的國家在為個人的權利而斗爭時不會侵犯個人權利——如果真的那樣,近代以來的憲法就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意義了。更重要的是他所倡導的法律斗爭中少了團體的身影,而沒有個人的組織、團結,沒有根據法律制度組織起來的團體行動,沒有個人或團體間的協(xié)作還有不失時機的妥協(xié) 耶林本人就指出,雖然人民手中仍然保留了許多權力,并從數量上優(yōu)于國家,但人民是一盤散沙,而國家是組織起來的,所以人民不是國家的對手。這一論斷似乎是為統(tǒng)治者壯膽。(參見:Rudolf Von Jhering. Law as a Means to an End[M]. trans. by Isaac Husik, Boston: The Boston Book Company, 1913. PP.237.)。

        四、結語總之,在耶林看來,就功能價值而言,社會組織雖然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正面功能,但由于其無限擴張的本性,使其內部關系和外部功能都產生了異化,從而在根本上具有負面價值;于是,耶林不僅從根本上否認了團體的正面價值,而且還從終極意義上否認了團體的獨立存在,乃是一套政治學意義上的“社團否認說”,與耶林全能國家主義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

        在著名的受益人主體說中,耶林將合伙作為學術分析的參照物,認為從法人內部關系來看,作為個人的各受益人才是真正的權利主體,法人沒有主體地位。從法人外部關系上來說,法人不過是其成員與外部世界建立法律關系的法律形式或符號,這種形式對于內部交往沒有任何意義。受益人主體說認為,作為法律符號的法人既無倫理人格,也無獨立實體,不應提升到“人”的序列之中,因此,“受益人主體說”同時也就是“法人否認說”[18]。無疑,“受益人主體說”與“社團否認說”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因為只有了解了后者,我們才能全面把握耶林的法人學說,才會明白耶林何以將合伙作為法人原型,何以視法人機關為無物,何以在德國主體哲學織就的意義之網中拒絕將法人理解為“人”,而將法人貶謫為法律符號。因此,耶林的受益人主體說和法人否認說不過是其法人學說的一個虛相,社團否認說才是它的實相。

        但耶林法人學說的虛相和實相之間也存在著巨大斷裂。首先是團體功能與價值上的邏輯矛盾:受益人主體說從受益人的利益和目的角度肯定了法人的正面價值;而社團否認說則從根本上否定了法人團體的正面功能。其次是團體與國家關系問題上的不同意蘊。受益人主體說雖然沒有明確觸及團體—國家關系問題,但通過將團體的價值原點建立在其受益人基礎之上,已經暗含了團體相對于國家的獨立地位。最后是對于團體和國家本質的不同解讀。在法人否認說那里,團體人格不過是其全體受益人的外在符號。因此,從價值理念上來說,“受益人主體說”高揚了人本主義的大旗,的確體現了其自由主義的政治觀念。從法律技術上來說,“法人否認說”雖然在團體—成員關系上否定了法人的本體性,否認了法人是“人”,但并未在法律技術上否認法人的法律主體地位,也有可取之處。而其“社團否認說”則使社會團體完全淪為國家機器的零件和附庸,從而完全陷入了全能國家主義的泥淖,與社會發(fā)展背道而馳。

        就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和全面深化改革以來的社會治理來看,改革的總體目標就是激發(fā)社會活力,注重發(fā)揮社會有序運行[19]。因此,法人制度改革的目標就是減政放權。相應地,為了填補公權力退出留下的權力真空,如何提高社會自治能力的問題就日益突顯,法人制度的改革、法人理論的構建必須在這一背景下進行。在這一背景下,耶林的社團理論無疑提供了一種歷史的樣本。認真審視和評判這一學說,對于當代國家治理實踐不無反觀的價值。ML

        參考文獻:

        [1]仲崇玉.從他治到自治:論我國法人人格制度的改革[J].法學論壇.2011(3).

        [2] 耶林.為權利而斗爭[M].鄭永流,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89.

        [3] Rudolf Von Jhering. Law as a Means to an End[M]. trans. by Isaac Husik.Boston: The Boston Book Company, 1913:163.

        [4] 維亞克爾.近代私法史——以德意志的發(fā)展為觀察重點[M].陳愛娥,黃建輝,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4:414.

        [5] 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法律智慧警句集[M].舒國瀅,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49.

        [6] 吳宗謀.再訪法人論爭——一個概念的考掘[D].臺北:臺大法學研究所,2004:10.

        [7] 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第1卷[M].鄧正來,張守東,李靜冰,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55.

        [8] 弗蘭克·H·伊斯特布魯克,丹尼爾·R·費雪.公司契約論[J].黃輝,譯.清華法學.2007(4):132.

        [9] Stephen Battomley.The Constitutional Corporation: 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M]. Burlington: Ashgate Pub Co.,2007:39.

        [10] 仲崇玉.薩維尼法人代理說的政治旨趣和知識譜系[J].現代法學,2011(6).

        [11] 仲崇玉.論基爾克法人有機體說的法理內涵和政治旨趣[J].現代法學,2013(2).

        [12] 格里高里·A·馬克.美國法中的公司人格理論[G]∥路金成,鄭廣淼,譯.方流芳.法大評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289.

        [13] 羅納德·科斯.企業(yè)的性質.陳郁,譯.盛洪.現代制度經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14] 萊昂·狄驥.憲法論[M].錢克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77.

        [15] Frederick Hallis. Corporate Personality: A Study of Jurisprudence[M]. Aale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178-180.

        [16] 馬俊峰.馬基雅維里視域中的政治合法性基礎[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

        [17]耶林.為權利而斗爭[M].胡寶海,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72.

        [18] Rudolf Von Jhering. Geist des rmischen Rechts auf den Verschiedenen Stufen einer Entwickeklung[M]. Teil 3.Leipzig,1906:355-360.

        [19] 張立進.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形成歷程[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Abstract:As to the opinion of Rudolph von Jhering, although social organization has a positive function in some sense, but due to its nature of unlimited expansion, its internal relationship and external function are dissimilated, thus it fundamentally has a negative value. From the corporationnation relationship, social organization will be merged by countries sooner or later, the corporation which has not yet been mergers must rely on the state support in order to operate normally. So, Jhering not only fundamentally denied the positive value of corporation but also in the ultimate sense denied corporations independent existence. These idea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Jherings beneficiary subject theory, which are a set of denying theory on corporation in the sense of political science, just as two sides of one coin together with Jherings erastianism.

        Key Words: Rudolph von Jhering; corporate theory; denying theory on corporation; erastianism

        十八18禁国产精品www|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 中文字幕色偷偷人妻久久一区 | 国产精品区二区东京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一区| 一品二品三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性色tv| 一区二区久久精品66国产精品| 久久婷婷综合激情五月|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一本大道香蕉最新在线视频| 男女干逼视频免费网站| 日本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五月天激情综合网| 女女同性av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日韩| 性感熟妇被我玩弄到高潮| 亚洲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乱肉视频免费大全合集| 丰满人妻猛进入中文字幕| 色欲色欲天天天www亚洲伊| 俺也去色官网| 极品少妇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性猛交xxx嘿人猛交| 无遮挡又黄又刺激又爽的视频| 天堂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漂亮人妻被黑人久久精品|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中文字日产幕码三区的做法步| 真多人做人爱视频高清免费| 日韩精品国产自在欧美| 91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女同一区二区| 国产精在线| 蜜桃av一区二区三区| 极品尤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 国语对白 露脸| 日本一级淫片免费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