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暉
綜合實踐活動是中小學課程改革中增設的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 如何開發(f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 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開展呢?我們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資源,實現(xiàn)課程的教學時空向自然環(huán)境、生活領域和社會領域的拓展,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一、充分利用學科資源、信息技術和藝術活動的優(yōu)勢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效整合,彰顯綜合實踐活動的特色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吸收其他學科教師的參與,根據(jù)學科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儲備而開展,活動過程中,學科教師融于學生中成為指導者、參與者,師生在綜合實踐活動探索中一道成長。
很多綜合實踐教師是由班主任語文教師兼任的,本身就有優(yōu)勢,班隊活動、節(jié)日系列活動等非指定領域的利用,班隊活動的形式,內容也有不少跟綜合實踐活動相似,利用綜合實踐的形式來開展,學習方式呈現(xiàn)出多樣化,相得益彰,使學生得到全面的、和諧的、充分的發(fā)展。
信息技術課是單開的課程,能使學生更快更好地學習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形成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也經常要運用信息技術對信息的獲取、傳遞和處理問題,與任教信息技術的教師做好好溝通,得到他的支持,這就更利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幫助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去搜集資料,統(tǒng)籌安排,能擴大學生搜集的信息途徑、范圍、和速度,提高效率。
科學課領域中開發(fā)綜合實踐活動課“現(xiàn)代科技”,通過做一做,想一想,記一記,畫一畫,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趣味盎然,而且樂此不疲。
二、與校本課程相結合,構建有特色的綜合實踐課程資源體系,建立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資源的整合
我校發(fā)揮地處繁華中心區(qū)、交通主干道的優(yōu)勢——學校東鄰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西望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和廣州圖書館,北接廣州軍區(qū)后勤干休所和廣州大塘街派出所,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具備有利的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與周邊單位聯(lián)手建立了綜合實踐五大教育基地:1.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2.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3. 廣州軍區(qū)聯(lián)勤部、東皋大道干休所關工委。4. 廣州大塘街派出所。5. 廣州圖書館。這些基地類別不同,內涵豐富,使綜合實踐課程資源取之不絕,用之不盡,教學的價值不可估量。
為了充分發(fā)揮基地的依托作用,開展活動時還邀請基地上的部分學生家長,熟悉基地情況的行家或專家等擔任基地輔導員,指導學生開展基地綜合實踐活動。例如:在教授綜合實踐活動課――《走進農講所》時,在校本課程的開發(fā)和教學過程中,學生圍繞“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參觀、訪問、調查、采訪、上網(wǎng)……由于這次綜合實踐的探究主題涉及農講所的歷史、建筑藝術、農講所走出的革命者、講解小導游,學生除了在網(wǎng)上、圖書館等找到部分資料外,農講所作為我校的綜合實踐活動基地,農講所本身的歷史價值就是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很寶貴的資源,農講所的工作人員還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資料以及人力、物力的幫助:如專業(yè)講解員為對我們的學生講解農講所的歷史,帶領學生參觀,詳盡地解答學生當時提出的問題,還幫助我們培訓學生,讓學生有機會在農講所充當小導游。這樣,學生們欣喜地走出校園,了解了地方的歷史文化,領略了園林藝術的美麗,深入了解了革命者當年艱苦的生活,真正感受到農講所學員們當年的豪情壯志。
三、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整合的活動
學校除了側重于以基地建設為依托,豐盈實踐活動內容外,在開發(fā)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課程資源中,我們還嘗試立足于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幫助學生體驗生活的理念,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fā)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推進學生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改變學生單一性的知識接受性的學習方式或生活方式。
廣州的春節(jié)很有地方特色,貼揮春、逛花街、包油角……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新廣州的春節(jié)有什么新的變化,人們又有哪些新的觀念……我們開展了“廣州的春節(jié)”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此外,我們還挖掘了“廣府靚湯”“廣州的飲茶文化”“水清景美東濠涌”等,這些是學生熟悉又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題,許多家長也被吸引進來,家長在活動中各顯身手,成為了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好幫手,促進了良好親子關系的形成。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