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張永琦
摘 要 當今社會下,隨著一些地區(qū)治理澇區(qū)及農(nóng)田種植大量的使用了農(nóng)藥等化學物質,使野生泥鰍的數(shù)量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這就導致了現(xiàn)在的野生泥鰍的數(shù)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量,導致野生泥鰍的價格成倍增長。野生泥鰍的營養(yǎng)價值高,味道鮮美,所以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因為市場的需求量不斷的增加,越來越多的養(yǎng)殖戶開始人工的養(yǎng)殖泥鰍。但在養(yǎng)殖的過程中,大多數(shù)養(yǎng)殖戶都出現(xiàn)了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就泥鰍養(yǎng)殖過程中經(jīng)常會遇到的一些養(yǎng)殖問題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項。
關鍵詞 泥鰍;池塘養(yǎng)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S966.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6)15--02
1 池塘建造
池塘的選址:池塘建造所需的位置需要是背風向陽的位置,附近應有干凈的水源便于排水與灌水,盡量使原理田地避免農(nóng)藥的污染,最好選址在地下巖層性質成弱磁性,表層黏土的保水性能需好的地段。
池塘的面積:泥鰍養(yǎng)殖的池塘面積適中就好,不宜過大,這是為了方便管理泥鰍。根據(jù)資源面積以及資金的籌備等情況來定可以建設哪一種類的池塘,如單個的池塘;多個相連的池塘;甚至可以建造田地、苗池和成品池配套的設施。一般養(yǎng)殖戶在養(yǎng)殖初期可以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例如塘、坑、洼地等,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與建設,這樣可以減少養(yǎng)殖初期對池塘方面的資金投入[1]。
建設與施工:泥鰍養(yǎng)殖池的深度在1~1.5 m最為合適,池塘的樣式分為3種:地下樣式、地上樣式、半地上樣式。池塘池壁需要一定的傾斜角度,縫隙的補充需要使用到水泥或者磚石。池壁的頂端需要夯實,進行水泥光面,需要建設防逃倒槽,倒槽寬度在12~15 cm。池底需要用三合土墊底,三合土上層需要一層塑料膜或者毛氈,以防滲漏,再上一層為混凝土層,厚度為5 cm最佳。
進水排水設施:每一個泥鰍養(yǎng)殖池塘都需要獨立的進水裝置與排水裝置。進水口也需要安裝防逃設施,進水口高度需要高于池水的水面。池塘底部的比降應有1%~2%,這樣可以使池水可以排干凈,池底需要向排水口進行傾斜,與泥面的平行處也許要設有排水口,排水口與進水口一樣也需要防套設施。
2 放苗前準備
放苗前15 的,每667 m2用生石灰75 kg,池內(nèi)注水10~20 cm,干法清塘。培育肥水。每平方米30~50 kg干雞糞或其他有機肥150~200 kg均勻撒在池內(nèi),加注新水,使水深達30~50 cm。將無霉變、干燥的玉米結扎成捆,掛上重物,沉于水底,厚度30~50 cm。
3 鰍種投放
檢測建設好的養(yǎng)殖池塘是否安全,需等藥性消失池水轉肥后,pH值經(jīng)檢測到達7以下才可以進行泥鰍的投放。一開始需要投放少量的泥鰍進行試養(yǎng)殖,實驗階段需要同時觀察池塘內(nèi)是否存在水蚤等有害的影響因素,1~2 d過后試養(yǎng)殖的泥鰍可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即可開始放羊鰍苗。每平方米投放10 cm以上鰍苗5 kg,規(guī)格盡量保持一致[2]。
野生鰍苗及人工培育的鰍苗都是可以進行養(yǎng)殖的,鰍苗的選購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投放的鰍苗需要無病、無傷、較為活潑。
在鰍苗投放時有兩點需要注意:1)鰍苗投放之前要先對池塘進行殺菌消毒以避免細菌的滋生以及后期的細菌傳播,殺菌的方法有:池內(nèi)裝滿水,然后投放入比例為3%~5%的食鹽溶液,浸泡10 min左右排凈;2)養(yǎng)殖的規(guī)格之間要保持相對的一致性,投放規(guī)格不能相差過于大,不然會導致后期大吃小的現(xiàn)象發(fā)生。
4 飼料投喂
泥鰍食性雜,除水生浮游生物、小型蚊蟲、藻類外,各種屠宰下腳料、米糠、蠶蛹、麥麩、豆餅、豆渣等都能食用,可根據(jù)氣溫分別投喂。15~20 ℃時以植物性飼料為主,20~25 ℃時對半投喂,25~30 ℃時以動物性飼料為主。前期以肥水培育天然飼料為主,配合投喂屠宰下腳料。一般每天投喂2次,09:00-10:00一次,17:00-18:00一次。水溫30 ℃以上時,少喂或不喂。日投餌量占泥鰍總體質量的3%~5%,以次日早晨不?;蚵杂惺S酁闇?。
5 日常管理
水體的透明度要保持在50 cm左右,這就需要養(yǎng)殖戶要給池塘進行定期的換水以及追肥,以保證池塘水質的良好狀況。pH需要在7左右,氧含量需要維持在3 mg/L以上。水的顏色是水質變化的一個很明顯的信號,池塘水的顏色加深或者過濃時就要及時的進行換水與清理工作了。
要做到定期的巡塘,及時觀察泥鰍的進食情況與活動現(xiàn)狀,定期檢查池頂、進水口、排水口的防泥鰍逃逸裝置[3]。定期施肥,需要使用有機肥料。池塘內(nèi)應種植少量的植物,這樣可以便利泥鰍的生活,夏季需要注意池塘的除雜草工作,適當?shù)耐斗乓恍┰孱惿?,可以是有效改善水質。
6 越冬管理
越冬前1個月,施有機肥1次(全池均施),以增厚淤泥,為泥鰍提供抗寒溫床。挑選體格健壯、無病無傷的泥鰍作為留種親鰍。水深不少于50 cm,池底溶氧充足,水質清新。
7 病害防治
泥鰍抗病能力較強,一般很少得病。夏季主要有以下幾種病。
7.1 水霉病
鰍體發(fā)病部位有白色毛狀物出現(xiàn),此病多發(fā)生于氣溫較低時期,一般由于擦傷引起,可用4%的食鹽水浸洗病鍬5~10 min,或用0.1~1.5 mg/L的孔雀石綠全池潑灑。
7.2 赤鰭病
背鰭附近部分表皮脫落,呈灰白色,肌肉腐爛,嚴重時鰭條脫落,不攝食而死亡,發(fā)病時可用1 g/m3白粉全池遍灑,或用0.1g/m3的呋喃唑酮全池灑,或用30~50 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 min,每天洗1次,連洗7 d。
7.3 打印病
病灶浮腫并有紅斑,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發(fā)病時用1 mg/L的漂白粉或3~4 mg/L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對種鰍可用2%的漂白粉直接涂抹患處[4]。
7.4 寄生蟲病
病鰍身體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有時在水面打轉,體表液增多,食欲減退。多由車輪蟲、三代蟲等寄生所致。可用0.71 g/m3的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全池遍灑,可防治車輪蟲病,用0.5 g/m3的晶體敵百蟲全池遍灑,可防治三代蟲病。
參考文獻
[1]蘇敏.黑脊倒刺鲃胚胎、幼魚的發(fā)育及原生殖細胞的起源、遷移和分化的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3.
[2]孫云飛.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混養(yǎng)系統(tǒng)氮磷收支和池塘水質與底質的比較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
[3]宋頎.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池塘集約化養(yǎng)殖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優(yōu)化和能量收支的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4]翟旭亮.泥鰍繁殖生物學和人工繁殖技術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