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琴 陶正 葛蘭英 李倡云
摘 要:美國特許學校接受公共教育經費資助,由社區(qū)、企業(yè)、個人等提出經營計劃書,通過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審核成立。本刊特約記者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訪學期間,采訪了美國希望山特許學校(Prospect Hill Academy Charter School,PHACH)校長、馬薩諸塞州特許公立學校協會董事會前主席、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兼職講師杰德·利帕德(Jed Lippard)博士。利帕德博士1995年加入馬薩諸塞州特許學校運動,作為學校領導者,在PHACH工作了14年。作為特許學校的資深研究者、執(zhí)著探索者和成功實踐者,利帕德博士在采訪中向我們講述了PHACH的成功經驗和特色項目。
關鍵詞:美國特許學校;希望山特許學校;教師核心素質;進步主義教育
一、PHACH的使命與特色
《世界教育信息》:創(chuàng)建于1996年的PHACH的使命是為學生上大學做準備,塑造有責任感的公民,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該校第一年只有12名畢業(yè)生,現在約有1200名在校生。歷經近20年的發(fā)展,學校在其使命、愿景、價值觀方面是否始終如一,有沒有一些改變?
杰德·利帕德:我校由薩默維爾市的學生家長成立。薩默維爾市毗鄰劍橋市和波士頓市,學術資源比較豐富。當時,超過50%的薩默維爾高中生無法在九年級順利畢業(yè)和升入大學,當地學生迫切需要一所學校能夠幫助他們做好讀大學的準備,無論其膚色、語言、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如何。上述理念一直貫穿于我校整個發(fā)展歷史之中。
變化之一是我校已經從只有一處校址的規(guī)模較小學校,發(fā)展為擁有多處校址的規(guī)模較大學校。我校在兩個城市有三個校區(qū),建有四棟大樓。隨著社區(qū)人口結構的變化,學生群體結構也有所變化。早年,因為學校創(chuàng)始人大多來自工薪階層的白人家庭,所以學生也大多來自該類家庭。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校成為移民家庭(薩默維爾市和劍橋市的海地人家庭)的一個選擇。我校采用抽簽錄取的方式,任何學生的父母或監(jiān)護人都可為其提交申請。在某些移民人口中,我校已經成為非常受歡迎的學校。我校擁有很高的大學錄取率,因為我們做了許多非凡的工作,幫助學生進入頂尖大學。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我校不得不調整體系,以容納更多學生。7年前,我校有11名英語語言學生,現在有183名;殘障學生人數也顯著增加。學校通過設置不同的模塊和增加額外的人員拓展學術項目,以適應更多學生的需求。從文化角度看,在日益壯大的學校規(guī)模下,學校更加努力地創(chuàng)造親切感、社區(qū)概念和家庭概念。
《世界教育信息》:一方面,學校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尊重差異,另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的社區(qū)意識。請問,學校在這兩方面是如何平衡的?
杰德·利帕德:這是我校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在建校之初的5年里,我擔任初高中部(相當于中國的7~12年級)的校長,最近8年里,我擔任學校校長。事實上,我們經常討論這個問題,即什么時候我們是一個整體,什么時候是單一的個體。幼兒園至3年級的幼兒教育、4~6年級的低年級基礎教育和7~12年級的高年級教育應在何種情況下被看作一個整體,在何種情況下被看作個體?以上教育階段與相應年齡組學生的發(fā)展既要保持一致,也要保證學生在校區(qū)之間過渡時明白他們亦是單一的個體。對于三個校區(qū)的教師,是否采用相同的績效標準進行評價?以上都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
《世界教育信息》:PHACH曾被評為2012年全美高中金牌學校,多次被評為銀牌學校。引導您年復一年為學校工作的理念、信仰和動力是什么?
杰德·利帕德:我稱其為“關鍵成功因素法”。第一,我不能低估使命的重要性——我們是使命驅動的機構。學生來到我們學校,是因為他們相信我們。無論是傳統學校還是特許學校,都由目標引領,而目標決定了學校教育的特點。所以,我校的教育目標吸引著應聘的教師和有意愿參與的家庭。
第二,特許學校擁有較大的靈活性,能夠基于數據確定需求,然后迅速跟進并分配資源。這在更大的區(qū)域系統中很難做到。例如,2015年我們在高中數學方面遇到了問題,學校雇傭了兩位有經驗的數學教師支持我們教師的工作。采取這樣的措施是比較高效的,因為我們不必經過層層審批。
第三,我校覆蓋K-12教育階段,這非常獨特。我們可以根據畢業(yè)生的視野倒著規(guī)劃他們的培養(yǎng)計劃。根據高中畢業(yè)生需要知道什么(學習內容)、從事什么(技能)、成為什么(習慣),我們可以繪制出學生從12年級到幼兒園的各條路徑,以便于我們有一個垂直的、連貫的項目,切實觸及學生的學習內容、技能和習慣。
第四,教師的領導能力與自我激勵。教師不只是一個輪子上的齒輪,更是領導者、孩子受教育過程中的必要合作伙伴。多年來,在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創(chuàng)建教師領導機構、為教師專業(yè)成長提供機會、保持教師學習與參與方式等方面,我們培育了教師的領導力。
第五,良好的職業(yè)發(fā)展途徑。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傳統模式是從校外聘請某位專家,讓其傳授大量知識,教師通過工作坊或研討會學習。當然,人們常常會在這種形式下感受到“工作坊的興奮”,因為他們確實被所學內容吸引,并且會在當下運用。然而,興奮過去之后,教師就會回到原來的步調,因為這種方式沒有連續(xù)性和問責制。我認為,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的大多數知識應該存在于組織內部。因此,處于合作探究團隊之中的教師比較有優(yōu)勢,他們可以系統地觀察數據,掌握收到的指令:明白哪里存在缺陷,學生需要什么,哪里能夠起到作用。然后,一起工作、重新設計課程,并通過數據檢查實施效果,然后再繼續(xù)改進,循環(huán)進行。因此,該機制迫使教師對整個團隊負責,如果某個班級的學生表現不佳,則整個團隊就是失敗的,因為團隊要對所有學生負責。但是,很多學校沒有這樣的機制來“三角化”教師所做的工作。
二、PHACH的開拓型項目
《世界教育信息》:在PHACH,您創(chuàng)立了許多開拓型項目,如高三旅行(Junior Journey)、未來學者(Prospect Fellows)、特別高中(Collegiate Institute)。您能簡要談一談這些項目嗎?
杰德·利帕德:因為特許學校擁有較大的自治權,所以我們有更多的可以創(chuàng)新之處。
第一,高三旅行。在美國,很多學生都有出國交流的機會。我校為幼兒園到11年級的學生教授西班牙語。為了保證我校不僅在學術上教授西班牙語,還可以讓這門語言在校外有生命力,讓學生擁有真實的、集中的浸入式體驗,我校設立了高三旅行項目,即高三學生到危地馬拉旅行三個星期。
首先,學生寄宿于當地人家里,這迫使他們用西班牙語溝通;其次,學生參與密集式西班牙語指導,和教授進行一天4個小時的“一對一”訓練;最后,接觸有責任感的公民,參與服務學習項目,在當地一所學校教書或建造房屋。
這是能夠體現我校使命的項目。同時,對于許多高中生來說,這是第一次長時間離開家。他們距離上大學還有一年的時間,在這之前,提早讓其體驗長時間離開家的滋味。
第二,未來學者。一方面,無論教師授課多么精彩,總有一部分學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我們想創(chuàng)建一個項目,使教師職業(yè)規(guī)劃多樣化,使其真正了解學生的成長背景。因此,我校創(chuàng)建了教師培訓項目——未來學者。我們把已經讀大學且取得成功、并想服務社區(qū)的校友作為目標,他們在大學學習如何成為教師。在這里,他們是導師或助教,是我校多樣化教師戰(zhàn)略的一部分。
第三,特別高中。簡單地說,這是針對11和12年級學生的重新設計,是高中和大學之間的橋梁。美國大多數高中生在讀大學之前,仍然按照學校教學節(jié)奏生活:一天8節(jié)課,每節(jié)課47分鐘,每天寫家庭作業(yè)。然而,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節(jié)奏是不一樣的。在特別高中,學生須參加每周兩次的課程;須在兩周內完成需要上交的論文作業(yè);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閱讀完一本小說。如果我們認真幫助學生順利地升入大學,就需要像大學那樣對待他們,同時不忘提供高中階段的教育支持。
三、教師應具備的核心素質
《世界教育信息》:您的簡歷上寫到自己首先是一位教師,盡管您扮演著各種不同的角色。在您看來,哪些核心元素或特征是教師應該追求的?
杰德·利帕德:第一,樹立每名孩子都能學習的基本信念。“聰明的孩子,遲鈍的孩子”這樣的語言文字對我不起作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通過艱苦工作和有效努力,人們可以用意志力克服重重困難。這并不總是輕而易舉,但我相信任何人都是有能力的。教師需要踐行成長型思維模式,如果他們相信一些孩子善于學習,而另一些孩子不是,他們就已經將自己和他們的學生推向失敗。
第二,樂意成為學習者,把教與學看成相互交錯的過程。不要強迫教師贊同每一個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我們生活在學術課程范圍之外的世界,不斷變化的世界正在帶來各種挑戰(zhàn)。
第三,不要讓學校教育干擾個人教育。很多教師迷戀于教學內容和專業(yè)知識,以致于他們忘記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人,學生有自己的背景、文化、激情、信仰、興趣等。于是,傳達教學內容并重視學生特質之間存在很深的連接,這大大地提升了教學難度。教師要意識到學生成長在復雜的時代,他們有真實的感情,他們不是被用來裝滿的容器。
第四,與同事合作。在美國,多年來教學已經變成孤立的工作:教師關上門,在教室里做他們想做的事情。對學生來說,運氣好會碰上一位好教師,可以擁有良好的學習經歷;運氣不好就可能會碰到差勁的教師。而且,對此造成的后果并沒有問責制。所以,教師不僅必須合作,而且要樂意合作,將合作視為自身發(fā)展的基礎。
第五,“文化素養(yǎng)”的特性。教師要認識到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例如,我校對于來自海地的孩子、中國的孩子和愛爾蘭天主教工人階級家庭的孩子懷抱不同的期望。但是,很多教師不在乎學生是誰,他們用完全相同的方式對待他們。所以,像知道海地“獨立紀念日”這樣的事情,對于來自海地的學生就意義深遠。此外,教師還要意識到,在教室里與學生建立共鳴需要走很長的路。
第六,要有傾聽的興趣和愿意,而不總是假設。實際上,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父母視為重要的合作伙伴。實際上,我不關心我學生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我關心的是他們是否深深寄希望于他們的孩子,我要從他們那兒學到很多東西。我校每年都會開展“聆聽會議”,這是一個與父母緩和并獲得授權的重要機會?!霸谀愫⒆臃矫?,你是專家。請告訴我關于你孩子出生的故事?!薄八矚g做什么,擅長做什么,什么是驅使他的動力,什么時候他最幸福?”將問父母問題作為認識孩子的一種方式,是一種真正與父母建立合作關系的強大方式。
四、教與學之關鍵
《世界教育信息》:請為我們簡要地介紹一下進步主義教育。
杰德·利帕德:我討論過兩類不同的學校,一類是迷戀于以測試分數作為學業(yè)成就判斷標尺的學校;另一類是對建構主義方法更有興趣,學生可以確定自己人生意義的學校。進步主義教育之父約翰·杜威(John Dewey)是建構主義方法的支持者,認為學校和教育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他們發(fā)現自己的道路和意義。學習應該是可信的、經驗的、生動的,學生應該追逐自身興趣,而不總是從屬于教學大綱。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21世紀,美國運動領袖西奧多·賽澤(Theodore Sizer)成立了基礎學校聯合體(The Coalition of Essential Schools),提出十項共同原則,明確規(guī)定建構主義學校在實踐中的樣子。他用“學生似工人,教師如教練”的比喻,來描述傳統上“學生似接收器,教師如灌輸者”的說法。
所以,存在兩類學習方式:一類是信息性學習,即接收知識;另一類是遷移性學習,即如何體驗世界、如何看待世界。進步主義教育者有更多的機會進入遷移性學習。在進步主義學校里,學生不會成排地坐在教室里面對一直在講課的教師,而是在分離艙里創(chuàng)造、制作、展覽,圍成一個圈反思。
不幸的是,美國目前對此并不特別引以為豪?!叭绻悴粶y量你評價的,最終你將終結你所測量的。”現在,政策制定者念念不忘以標準化測驗來衡量學校。希望“鐘擺”能擺回來,因為滋養(yǎng)靈魂的藝術課程和一些項目已經被消除了。作為進步主義教育者,對此我感到非常悲傷。
《世界教育信息》:關于此次采訪,我們準備了兩個題目:一個是《每一間教室,每一個孩子》,另一個是《每一個孩子都值得高質量的教育》。您喜歡哪一個?
杰德·利帕德:我認同“顧客至上”的理念,意思是“每一天的每一分鐘,每一個孩子都值得面對一位有效的教師”。作為一年級孩子的家長,我知道,在孩子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單一可變因素是教師的素質,這比其他任何因素都重要。因此,我們才會看重教師的領導能力、合作協同能力等素質的培養(yǎng),所有這些素質對于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我想將“每一位孩子,每一間教室,每一個日子”(every child, every classroom, every day)作為采訪的題目。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