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傾城
女兒小年第一次生病,那時她四個月。我自頭至尾,都不知道她是怎么病的。
只是有一天,她突然有點兒干嘔,不嚴重。我猛翻《育兒百科》和其他育兒書,半信半疑——主要是為自己寬心下了個結(jié)論:她可能吸了空氣進去。
要么上火了?中國人難免覺得上火是萬惡之源。于是,我給她喝了一小杯金銀花露。沒多久,小年的肚子咕嚕嚕亂叫,接著腹瀉,便便呈黃綠色,趕緊上“媽咪愛”,不見好轉(zhuǎn)。
我慌神了,當(dāng)即抱去最近的醫(yī)院檢查,還專門帶了一團有她大便的紙尿布。在醫(yī)師診臺上攤開的時候,能看出醫(yī)師苦笑了一下,他說不需要治療,吃點兒“思密達”就好。
中午剛到家,小年開始發(fā)燒,38.8℃。我的心情,五雷轟頂都不能形容其萬一。興師動眾,穿過整個北京城去兒童醫(yī)院,驗血,血相證明有炎癥,大便還是沒問題。但醫(yī)生說:“紙尿布上的大便怎么能做數(shù)呢?”
小年吃過藥沉沉睡去,我多少松一口氣。但藥性一過她便哭著醒來,小小滾燙的身體不安地扭來扭去,哭聲比什么都尖利刺耳,讓我心碎。腹瀉越演越烈,大便已是綠色膿狀物和水。
天沒亮,我就披頭散發(fā),抱著她去兒研所掛急診。結(jié)論跟兒童醫(yī)院相仿:有炎癥,但不到痢疾的程度。問過我們正在吃的藥,認為并無不妥,遂也不再開藥。只說:“這幾天要觀察,孩子的大便要每天送檢,看白血球情況。”
我說:“???每天帶她過來嗎?可是我不知道她幾點鐘大便呀?!蔽夷X海中,已經(jīng)虛構(gòu)出我懷抱幼兒坐在醫(yī)院大廳里的場面,苦母孤雛,饑寒交迫,貧病交加……
醫(yī)生指指墻上的紙條,寫著“送便須知”:
一、如大便有泡沫,取泡沫處大便;
二、用尿檢杯或干凈玻璃杯、紙杯盛大便。尿布或紙尿褲上的、接觸過其他物品的大便無效;
三、冬天,半小時之內(nèi);夏天,20分鐘之內(nèi)。逾時無效。
我家離這里,差不多也就20分鐘車程。我立刻在窗臺上抓了一大把量杯。
下午,小年的燒慢慢退了,人還萎靡。我拿出撥浪鼓逗她,她只冷淡地看一眼。稍一皺眉,我們趕緊心領(lǐng)神會給她把便便。我端著量杯找不準(zhǔn)正確位置,“嗞啦”一聲噴了我一手,我慌慌張張想再把手上的挪到量杯里去,被母親大人大喝一聲:“都污染了,還能用嗎?”
再等一泡屎吧。我暗自期望:用了這么些藥,也許能好呢,等不到我也不會失望??墒莾蓚€小時后,來了。我蹲在地上,穩(wěn)穩(wěn)地舉著量杯,對得很準(zhǔn),她拉滿一杯,我意猶未盡,又接一杯——萬一不夠檢呢?雖然我明知道醫(yī)生只刮取非常少、非常少的一點點。
我從昨天起就沒換過衣服,此刻,捧著我珍貴的量杯(外面罩了一層塑料袋),蹬一雙平底鞋,就開始生死時速,一路狂奔。
我沖進電梯,里面有人。呀,鄰居們不會聞到異味吧。我心虛地把平端著的手放低一些,又自我安慰:沒事,新生兒的便便全無異味,只略有腥氣。四個月的寶寶,母乳、牛奶混合,加一點點輔食而已,便便也不臭。
電梯門一開,我一個箭步?jīng)_了出去,不讓任何人。我是個沒教養(yǎng)的女人,我早知道。
我在烈日下,拖著產(chǎn)后不及復(fù)原的胖大身體奔跑。一轉(zhuǎn)出小區(qū)門,就看到路邊停了輛出租車,一位拖著箱子的先生正在開門。我氣喘吁吁大喊:“先生你能讓我一下嗎?我要去兒研所,我孩子病了?!?/p>
他,似乎猶豫了一下,松了手。
司機顯然聽到我那一句話,問長問短:“幾歲了?哪里不舒服?”我全無心思又不好不答,他隨即開始講他孩子的童年生病經(jīng)歷,氣定神閑:“其實沒事兒,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
我在每一個紅燈處坐立不安。見多識廣、經(jīng)驗豐富的司機安慰我:“雅寶路就是這樣,看著燈多,其實快,這個點兒不怎么堵車。”我緊閉嘴,在心里數(shù)著紅燈的倒計時,恨不能扭開車門,像好萊塢電影女主角一樣,一路殺奔過去。
手心熱乎乎,我想把量杯放座椅上怕灑了,又擔(dān)心手心的熱度讓它失效。只能用兩個手指,小心捏著邊緣,另一只手的三個指尖在下面托著。車身每一搖晃,我都一陣心驚肉跳。
車到醫(yī)院了,這一趟,18分鐘。
量杯遞出去之后,我才甩了甩已經(jīng)僵透的雙手。三天里,我捧著藥盒這樣沖過去六次。第四天起,醫(yī)生說兩天送一趟就好。最后一趟是第八天:大便里面沒有白細胞了。
我到此刻,仿佛才聽見蟬聲滿耳、熱烈的夏之頌歌。北京六月,其實很熱,又少蔭涼,我永遠不記得帶傘或者帽子。我在候檢大廳的長椅上小坐了一會兒,看看自己丑到爆的平底鞋,小腿和腳底都酸痛得近乎不祥。不時有小寶寶哇哇大哭著,抱在大人懷里從我面前經(jīng)過,我不忍看他們脹紅的小臉以及額頭上的針孔膠布。
到底這場病,怎么來的呢?是金銀花露的錯,還是我太急著用抗生素,讓小年的腸道菌群更紊亂;抑或如老人們所說:根本我就不該第一次抱去醫(yī)院,沒病也傳染上了。
也許,就是一個人生的隱喻: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三個月,小年開始加輔食:蛋黃、蛋羹、米粉、肉松、果泥……舌尖上的新鮮誘惑,勢必伴隨著腸胃的陌生感受,還不用說那些買一贈一的病毒細菌們。最好的美味,也需要適應(yīng)期,總得有一次適應(yīng)、不馴與煎熬。
不管發(fā)生了什么,我總樂意為她料理,為她鞍前馬后,為她,在烈日下,小心地捧著兩坨屎,跑來跑去。是值得的。因為我四個月的女兒小年,已經(jīng)渾然忘記生病這回事,長出了第一顆晶亮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