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思嗣
當寶貝開始牙牙學語時,就會注意到爸爸、媽媽的不同,繼而發(fā)現(xiàn)身邊的小朋友有的是站著尿尿,有的卻是蹲下尿尿,隨著好奇心成倍增長,關于性別的問題便會多得令父母焦頭爛額。
“媽媽,為什么我是男孩子?我也想穿裙子?!眱蓺q半的小牛牛看著姐姐的花裙子,提出的問題讓牛牛媽頓時風中凌亂。
“爸爸,你的奶奶和媽媽為什么不一樣?”兩歲的福娃在游泳池里提出的問題,讓福娃爸鬧了個大紅臉。
當寶貝進入性別敏感期時,諸如此類的問題多得數(shù)不勝數(shù),很多父母如臨大敵,其實,放松心情、正確引導,摒棄所謂“善意的謊言”,將性別問題開誠布公地對寶貝進行普及,才能讓孩子正確地把握自己的性別角色,長大以后擁有正常的性別取向。
為什么媽媽有“奶奶”,爸爸沒有?
除了關注自己的性別,對寶寶而言,生下來的第一食糧——媽媽的奶奶就變成了性別敏感期中的爆發(fā)點。因為無論男寶寶還是女寶寶,對于媽媽的奶奶都是不可抗拒的,而且總要想要、想摸,哪怕斷奶,媽媽的奶奶也像是他們養(yǎng)著的寵物,總是被寶寶們惦記著。這時候媽媽總會告訴他:“去去去,你大了,不許亂摸”。其實,這本該是很好的性別教育第一課,媽媽可以告訴寶寶:媽媽是女性,奶奶是媽媽的隱私部位,斷奶后就不能亂摸了。
當女性的概念樹立起來,孩子很快會對應上另一性別:“爸爸為什么沒有奶奶?”這時候,不要對孩子的問題予以逃避,而是要讓孩子對“奶奶”這件事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爸爸有,但很小,也不會出奶,因為他是男的,而媽媽有,是因為媽媽是女的,這樣的萌芽式性別教育,不但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進行了性別早教,讓孩子正確樹立關于兩性的印象。
寶貝關注自己的性器官怎么辦?
從媽媽的奶奶解脫出來后,寶貝一點都不給父母喘息時間,便開始想要看看、摸摸自己的性器官,熱烈關注自己與異性的不同時,其實就是進行性別教育的黃金時期。有的父母非常反感,會說“羞,亂摸什么”之類,試圖讓孩子產生羞恥心,從而不再繼續(xù)關注,但這反而扼殺了孩子天生的生理性好奇。其實,爸爸媽媽可以從自己下手,端正好自己在家庭中的性別角色,來提示孩子:“你看,爸爸是男的,跟寶寶一樣有小雞雞,媽媽就沒有”“媽媽說話聲音細細柔柔的,爸爸說話的聲音是什么樣呢”“媽媽喜歡做小手工,爸爸喜歡踢球”等等,讓孩子從最親密的家庭成員身上獲取性別常識,當孩子充分滿足了好奇心后,就會跟自己相同性別的家庭成員開始學習進入自己的性別角色。這樣的順其自然,才能讓孩子在性別教育中走得更健康。
我是男孩,還是女孩?
當孩子過渡到“我是男孩,還是女孩”這個問題時,父母便要真正地開始性別分化性和固定性的引導。不僅著重于男孩、女孩的區(qū)別,還要告訴寶貝,你是男孩,那么再長大也是男孩,這樣的性別的定性有利于孩子建立正確的性別認識。這個問題一般萌發(fā)于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的接觸中,對父母以外的人的性別好奇時,所以父母要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比如“小如跟媽媽一樣,是女孩,所以她穿裙子”“雷雷跟爸爸一樣,將來長大是個男孩子,所以他跟你一樣站著尿尿”等,要針對孩子提出的問題,尋找標榜人物分類貼標簽,這樣更有利于孩子進行性別辨識。當孩子跟小朋友在一起時,除了重要的性別辨認,父母還要跟孩子聊聊別人能否碰觸隱私部位這件事,以及萬一碰到陌生人的碰觸,或其他小朋友的要求性碰觸,該如何處理。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要在進入幼兒園前擺明自己的性別,并且清楚明白隱私部位的私密化。
我喜歡她VS我要嫁給他
在寶貝2~5歲這個階段,會產生明顯的“異性相吸”,寶貝們一起玩耍、一起上幼兒園,尤其在對自己的性別有了基本掌握后,就會對異性產生懵懵懂懂的好奇,冒出一些令男孩父母哭笑不得、令女孩父母如臨大敵的問題:“媽媽,我喜歡婷婷,我想跟她結婚”“媽媽,大寶對我可好了,以后我要嫁給他”等,他們理解自己話語行為中真正的意義嗎?明顯沒有。但大人時常會對這樣因性別區(qū)分以及異性好奇的學習階段進行錯誤的誤導,對所謂“異?!钡谋憩F(xiàn)感到尷尬,甚至借此來逗孩子,比如說“你個小色狼”“那男孩真招人討厭,離他遠一點”等,這樣反而會造成孩子對自己性別的猶疑與對異性的排斥,對孩子尚未成型的性別認知和兩性交往十分不利。其實,父母大可以淡定一點,告訴孩子:“你喜歡他很好呀,你喜歡他哪里呢?”坦然地和孩子聊一聊這些事,否則孩子可能會陷入一種混沌的狀態(tài),無法與異性孩子和平相處,產生因喜愛而欺負或疏遠躲避的行為。
總之,妥善對待孩子提出的性別問題,是為孩子塑造正確的性別觀念的基礎,只有坦誠到位地給予性別教育,才能幫助孩子認知、了解、擺正位置,將來進入社會后才能做好自己的性別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