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云姑,全真龍門派第二十二代玄裔弟子。凡出家者,先須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漸得安。炁神和暢,入真道矣。凡有動作,不可過勞,過勞則損氣;不可不動,不動則氣血凝滯。須要動靜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重陽立教十五論》第一論 住庵
立教十五論開篇講的是投庵,庵在這里泛指的是道場。雖然道教歷史悠久,但最初修行的人都是散修,各修各的,沒有集中的地方,我們熟知的老子、莊子,玄門把他們奉為祖師,歷史上他們并沒有住在道觀里,給人印象更接近于一個得道的隱士,是后世才逐漸有了給出家人提供修行的場所。例如《七真?zhèn)鳌防飳?,馬丹陽真人和孫不二元君禮請重陽祖師,要向祖師學道,就在家里修了一個庵,請祖師來說法,如此一來,向道之人都可以在這里探討學習。近來讀王安憶《天香》,發(fā)現(xiàn)里面也有個類似的橋段,鎮(zhèn)海后來基本是出家的狀態(tài),雖然他并沒有出家門,還是住在園子里,但他并不和家人住在一個,住的是之前申家供養(yǎng)一個和尚的蓮庵,當然這個蓮庵的環(huán)境實則是很豪華的。古時候有條件的家族會供奉自己的家廟,因為這些大家族生老死葬的事情很多,臨時去外面請僧道不方便,自己有家廟就方便許多,《紅樓夢》里有類似的描寫。從這幾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庵其實就是一個道場,用來輔助修道之人修行的,同時它也體現(xiàn)出,道俗有別,僧俗有別,所以鎮(zhèn)海要住在庵里不住在以前的房間里。基督教有教堂,佛教有寺,道教有道觀,民間現(xiàn)在一般提到“廟”則是一個泛指的詞,可以是佛教廟,也可以是道教廟,老百姓通常把僧道居住的地方都叫“廟子”,這樣的例子有許多,又如各個教的供奉的神其實不一樣,但老百姓多年來形成習慣,進廟燒香,看到什么,都叫“菩薩”。
曹文逸真人《靈源大道歌》里有一句說得好:“只道行禪坐亦禪,圣可如斯凡不然?!边@句話也可以側(cè)面解釋,為何祖師會說,出家者,必須要投庵住廟。道是不分內(nèi)外的,然而凡人在未得道前,身上還有許多的俗氣染著沒有脫落,單靠一己之力是很難有提升的,此時就要許多助緣,道場則能更好的滿足學道之人的這些要求。學道之人,“法財侶地”四者缺一不可,修道沒有正確的方法,如南轅北轍,同樣,以凡夫之軀修行,衣食住行樣樣都要具備,這就要財,再者,良師益友可以督促自己,而場地更是不可缺少。因此,欲出家,要住庵。
這里可以說的還有許多,譬如有些福報具足的人,在家也可以修行,那么為什么祖師還要說“須”投庵呢。除了以上四個原因以外,我自己也有一些想法。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古來修行之人都喜歡在洞天福地,因這些地方鐘靈毓秀,是出過仙人的地方,靈氣具足,這是俗塵無法比的。更重要的是,凡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出家在家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私以為,是戒律。道觀寺廟都有一套他們自己的規(guī)矩,這就是清規(guī)戒律,從行走坐臥上嚴格地要求了修行的人,或許我們常聽人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我仍是那句話,圣人如斯凡不可,從我自身來說,還沒有達到那樣的心性,所以必須從戒律上嚴格要求自己。
人在紅塵中,就會身不由己,酒色財氣四景之好天天圍繞者,一個人的心再清靜,也不免受到許多不必要的干擾,即使這些干擾對這個人本身沒有摧殘之力,但如果有更好的選擇,為什么不把一株仙草養(yǎng)在靈山中,而要落在俗世呢。小時候看過一個故事,說是本已得道的仙子,來到紅塵里,漸漸地她的靈力會耗散。修道之人,沒有證到不生不死之身時,必須要一片良好的土壤滋養(yǎng),否則身心會虧損。我舉一個自己的例子來說,對比一下出家在家的區(qū)別,我未出家以前,家里的環(huán)境算是衣食無缺,然而一個想學道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和旁人是會有一些區(qū)別的,此時就會有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例如出家人看淡男女情愛生兒育女,世俗人卻大多以為這是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在家修行,會有許多的解釋、推辭、爭執(zhí),而一個普通人無法理解的生活方式,在道場里則是認同的,因為道場自有一套宗教儀式,如我們熟悉的晨鐘暮鼓、念經(jīng)拜懺,在道場里,宗教儀式其實就體現(xiàn)在生活方式上,在這里面生活的人會覺得很自然,而不像在紅塵,被視為異類。
臺灣作家簡媜有一篇短篇小說叫《解發(fā)夫妻》,說的是一對都有修行志向的男女,他們結(jié)婚了,起初也都是很好的,然而在具體的俗世生活中矛盾來了,女的要修行,而且戒律還行持得很好,不吃葷腥,丈夫倒是很理解,婆婆就火了,這怎么可以呢。還有,女的不想要孩子,從信仰的角度來說,女子覺得孩子來世上是受苦,男的起初也同意,婆婆又急了,這是絕對不允許的,后來丈夫自然向母親妥協(xié),當然更有他自身的一些原因。矛盾在生活中越來越激化,有一天,婆婆把媳婦供的神像搬來扔了。至此,女子萬念俱灰,知道婚姻和修行有太多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選擇了出家。
我一直懷疑女作家是自己身邊真實故事取材的,因為這個故事的細節(jié)太生動,寫一對想修行的夫妻在俗世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磨難,最終也隱含了一個結(jié)論,男女情愛和修行根本無法兩全,所以《七真?zhèn)鳌防飳戱R丹陽真人和孫不二元君,他們本來是夫妻,但由于想修道,后來是斷了夫妻情分的,結(jié)為清靜同修,以道友之禮相待。
講了個故事,就說得遠了。
有了這些助緣,心就慢慢地安穩(wěn),因為各方面因緣具足了,修行才能起步,否則一切只是空話?!盀派窈蜁?,入真道矣?!边@句話已經(jīng)很直接地講明白了,入道的體現(xiàn)是什么,就是炁神和暢。此處我不多講這句話的意思,丹經(jīng)萬卷,不離此宗,有意者可自行翻閱。后面一句講的很具體,祖師說,我們住庵,要動靜相宜。人不能不動,不動氣血就凝滯,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有很切身的感悟,人吃飽喝足如果不運動,身體就會出現(xiàn)許多問題。然而如果運動過量,身體同樣會虧損。這些都是極其平常的道理,實在太平常,所以一般人難以相信。
動靜得中后,祖師說了最后一條,守常安分。這里的常,我理解的,是常清常靜的常,前面所作的一切,包括心安,都不是目的,只是方式,如果一個修道的人在道場里只是做到了安心,那和一個飽食終日就得到滿足的普通人并沒有什么區(qū)別,安心之后是要清心寡欲,這是道俗的重大區(qū)別。
清心寡欲四個字,看似簡單,實則對出家人從心性和命功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了解一些全真道的人或許聽過“性命雙修”這個詞組,這里我拈出來,有意者也可多去了解。守常后面還有安分二字,這是道法和世間法的結(jié)合,說一個人即使修到了常清常靜的境界,仍舊還要住世,住世是因為自己還有責任,因此要安分,盡好自己應盡的責任,在可行的范圍內(nèi)順緣助人,不強求也不刻意,此時已經(jīng)是個圓潤自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