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
要是沒有敦誠、敦敏兩位親兄弟,沒有張宜泉寫給曹雪芹的詩,還真不大相信《紅樓夢》里作者自己說的,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地寫作這部書時,竟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繩床”的貧困狀態(tài)下進行的。
“茅椽蓬牖,瓦灶繩床”,這樣的私人居所,應該是相當草率甚至簡陋的了,我很擔心住在這種茅屋里的曹雪芹,能否扛得住北方地區(qū)的寒冬。我從敦氏兄弟的兩句詩中,似乎能夠讀出中國文人習慣性的夸張,詩中寫道:“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奔热弧芭e家食粥”,怎么還能到村中小店里,沽上一小壺“二鍋頭”,至少也得四兩吧?既然“有酒可賒”,說明還不到“饔飧有時不繼”,乃至碰上偶爾“斷頓”的危險。
雖然從唐代韓愈的《送窮文》起,中國文人有這種訴說貧窮的一貫文風,但曹雪芹晚年的艱難,是確鑿無疑的。一、是他家族反復受到雍正的政治打擊,包括最可怕的抄家;二、是他本人除了寫作能力外,一無所長,個人謀生,養(yǎng)活家小,簡直沒有一點兒本事;三、是他逝世前,一直處于貧病交加的困境中,這些條件的確是可以斷定的。雖然未必是“饔飧有時不繼”,揭不開鍋,但家無隔宿之糧,身無御寒之衣,經(jīng)濟拮據(jù),告貸無門,天寒地凍,鍋冰灶冷,應該是他逝世那個壬午年的真實寫照。
盡管如此難捱難熬,這位文學大師,也沒有擱下他手中的筆,還在堅持不懈地修改他的《紅樓夢》,一直堅持到“壬午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他生命這盞燈熄滅為止,實在讓后人敬佩。仔細琢磨,稀粥固然使他營養(yǎng)不良,造成英年早逝的不幸悲劇,是“乃粥之罪”,但又不能不歸功于粥,要沒有這點“卡路里”,也許今天,連那八十回古典小說也看不到了。
喝粥的人能寫出如此偉大的作品,真讓時下總吃干飯、卻寫不出好東西的人,羨煞,愧煞。
我每讀《紅樓夢》,不但被這部作品的高超藝術所震懾,也為這位大師對于文學的忠貞,像戰(zhàn)士守著陣地,一直堅持到最后的獻身勇氣所敬佩,更為他僅僅以幾口稀粥充饑,就不停筆地直寫到死的犧牲精神所感動。于是,我相信,粥與文學或許有些因緣。鄭板橋在山東做官的時候,給他家人寫信,就說十冬臘月,凡乞討者登門,務賞以熱粥,并佐以腌姜,可見他是對粥比較了解的文人。蘇東坡在《大風留金山兩日》寫過“半夜不眠聽粥鼓”,描寫了寺廟里的和尚,是怎樣等待著天亮以后的這頓粥。因為和尚沒有晚餐這一說,連做夢也惦著那碗熱乎乎的稀粥。
食粥,可分主動與被動兩類。主動食粥者,多半系快活之人,為使食物更滋潤地進入肚子的功效出發(fā),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或食補膳補,養(yǎng)生延壽,或考慮到腸胃的消化能力,從實際需要出發(fā),才喝粥的。這時候,粥是輔助食品,不唱主角。一旦粥挑了大梁,那就成了被動食粥,非喝不可,不喝不行,粥稀得可以照見人影,喝的人通常就不快活,或很不快活了。所以,饑餓只能產(chǎn)生現(xiàn)實主義,如曹雪芹;某些吃飽了以后的作家,只能寫出“打呃文學”。當下混跡于文壇,包括你我之輩在內(nèi),所以寫不出來《紅樓夢》這樣不朽之作,原因很多。吃得太飽,也是其中一條。試想一下,血液全都跑到胃里,幫助消化了,肯定對靈感的產(chǎn)生,對文思的形成,對思想的升華,對美學的向往,會大有影響的。
粥之不能與飯比,系于營養(yǎng)價值,系于淀粉提供的熱量。道理很簡單,無非就是粥比飯所需米量,要少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災荒年景,米甚至還要少些。雖然粥和飯成分相同,但形式各異。一為“流體”,一為“非流體”,區(qū)別在于水和米的比例上。由此可見,粥的最大特點就是水分比較多,而干物質(zhì)比較少。粥可以填滿胃部,但不耐久,兩泡尿一撒,就會饑腸轆轆了。
在文學范疇里,凡兌水太多,言之無物者;凡米粒甚寡,內(nèi)容空洞者;凡文字游戲,華而不實者;凡思想淺薄,識見鄙陋者;凡前車后轍,老調(diào)重彈者;凡雞零狗碎,茶杯風波者;凡無病呻吟,感情廉價者;凡假冒偽劣,粗制濫造者等等,這些當代文壇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大概都可稱之為文學的“粥化”危機。
社會需要貨真價實的精神食糧,讀者需要結(jié)結(jié)實實的文學營養(yǎng),這是時代賦予作家的使命。
不幸的是,在當下“物質(zhì)第一”的環(huán)境里,那些自以為是永垂青史的“大師級作家”,那些自以為是千古絕唱的“了不起作品”,之所以愈來愈不堪入目,愈來愈被人不以為然,就是由于很多作者都別有用心、愈來愈多地兌進太多水,而愈來愈少地放進米粒。若是再減去那些大家看膩了的老套路,減去變換不出新花樣的性描寫,減去令人惡心的陳詞濫調(diào),減去大家都能猜想得到的情節(jié)、故事、結(jié)局,那就實在沒什么“干貨”了。文學出現(xiàn)了“粥化”現(xiàn)象,十之八九,是由于作家的那塊地里,打不出幾粒糧食的緣故。
如今,把煮粥的辦法運用到文學上來,幾乎成為作家們嫻熟的手段。本是短篇,硬拉扯成為中篇。本是中篇,拼命兌水,擴充膨脹,以長篇面貌出現(xiàn)。一部作品叫好以后,跟著拷貝出若干同類項的復制品,影視劇取得成功以后,立馬“一雞兩吃”,長篇小說跟著上市。在經(jīng)濟效益上,也許能有可觀的收入,但讀起來,就很不舒服了。因為往粥里摻的是水,至少不硌牙,可是,往小說里摻的東西,味同嚼蠟,那就令人反胃了。
讓讀者喝這樣撐飽大肚的粥,實在是差勁。其實做文章,還得按照煮干飯的辦法行事才對。哪怕少一點,也不要拼命往鍋里摻水。
《紅樓夢》里有一回,說到給賈母開飯,竟無法多出一碗來給別人吃。于是,從賈母嘴里,便說了那句話:“可著頭做帽子?!逼鋵?,這對作家來講,那句話倒是至理名言呢。
(選自《河北日報》2016年5月13日,薦稿人:莊妃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