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亮
摘 要 母愛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話題和共通的情感,中西方無數(shù)優(yōu)秀的詩人都極盡所能地歌頌這一偉大的主題。本文通過韻律、意向、用詞、意境和母愛內(nèi)涵等方面將《游子吟》和Mother To Son作為典型來分析中西母愛主題詩歌的異同。
【關(guān)鍵詞】中西詩歌;母愛主題;《游子吟》;Mother to Son
《游子吟》是中國唐代著名詩人孟郊的代表作,其中吟唱母愛的經(jīng)典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流傳至今,家喻戶曉,令身處異地的游子們有了思鄉(xiāng)和想念母親的寄托。美國詩人Langston Hughes的Mother To Son也同樣以母愛為主題,流露出對母親的贊揚和歌頌。詩中采用了平實的語言,以母親的諄諄教誨為形式,表達(dá)了最質(zhì)樸的親情。血濃于水,剪不斷的是母親和子女間的聯(lián)系。這樣的取材是相同的,情感上是相通的,并且在描繪圖景和語言的使用上都很平淡樸實。但是,在具體細(xì)節(jié)上,兩首詩歌又反映出很多不同之處。主要從一下幾點闡述:
首先,詩歌韻律有所差異。《游子吟》是中國典型的五言律詩,其特點是長度一致,句式整齊,清晰簡潔,給人以視覺和聽覺上的和諧美。在詩律方面,這首唐詩是平仄詩律。此外,中國詩歌里語言的對偶也是十分關(guān)鍵。一般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不僅要求形式上工整,而且在意義上也要交相呼應(yīng)。例如詩中“慈母”對“游子”,“手中”對“身上”,“線”對“衣”,“密密”對“遲遲”和“寸草心”對“三春暉”,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識記。相比之下, Mother To Son則是典型的西方自由體詩歌,長短不一,錯落有致,富有層次感。西方詩歌重視音步音格。采用了對話的韻律和言語模式,是一位慈愛的母親對兒子的忠告,通過自身在生活中與困難抗?fàn)巵砉膭顑鹤佑赂业孛鎸ι?,永不被打敗。整個詩歌都是母親一步步地勸導(dǎo),旨在傳達(dá)思想。
其次,詩歌意向的選取和修辭的使用不同?!队巫右鳌分校娙诉x取“慈母”、“游子”、“線”、“衣”等意象表達(dá)了母子的難舍難分,慈母和游子如同線和衣,水乳交融?!按绮菪摹焙汀叭簳煛敝?,“寸草”比喻子女,“暉”(陽光)比為慈母之恩。這種明喻直接顯示出喻體和本體,使得形象生動具體。句尾的反問手法,將二者進行對比,差異就愈發(fā)凸顯。小小如萱草的孝心實在無法回報母親如春日般溫暖的恩情。Mother To Son中使用了“stair”,“tacks”, “splinters” , “carpet”, “floor”, “l(fā)ight”等意象,詩人其實是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將人生喻為“stair”,將“tacks”和“splinters”比作人生道路上的苦難。正如這個比喻,整個人生的過程就仿佛是攀登樓梯的過程,困難險阻不可避免,而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放棄,就是堅持不懈。另外詩歌中的輔音也省略了句尾的“g”的。如“reachin”, “turnin”, “goin”, “l(fā)andin”, “climbin”。
第三,從詩中用詞來看,兩首詩鮮明地表現(xiàn)出中西詩歌的差異?!队巫右鳌分小芭R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敝?,“密密”二字表現(xiàn)母親對子女遠(yuǎn)行的擔(dān)憂和美好的期望,而一個“恐”字又生動地描繪了母親內(nèi)心的恐懼。這樣的動作和心理描寫都是從側(cè)面描寫,將要表達(dá)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情境和實物之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這便是中國詩歌的顯著特點,看重意境,“此時無聲勝有聲”。人們只能身臨其境,才能與詩人心靈相通,了解詩歌的精髓。而西方詩歌則大相徑庭。Mother To Son語言則是南美地方方言,詩歌是從一位受教育不多的母親口中所道出的。例如“aint been no”指“hast been” , “Ise been” 是美洲土著居民使用語,代替“Im”,“Ive”的使用,“set”指 “sit”。這位母親雖然學(xué)識并不淵博,來自社會的下層階級,從她娓娓道來的話語中可以看出雖然沒有那些深刻的哲理,但是選取的都是來自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物作為暗喻,因此全詩整體風(fēng)格自然、誠懇可信、感情真摯,也能被大眾接受和理解。在描寫人生的艱苦時,從第七行到第十二行使用了“l(fā)andins”, “corners”, “dark” 層層遞進的方式來說明母親經(jīng)歷的不同階段的艱苦生活。詩中兩個破折號的分別代表對上一句的進一步解釋和為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第二句(Life for me aint been no crystal stair.)和最后一句交相呼應(yīng),行文緊湊。倒數(shù)第二句(Ise still goin.)直接傳達(dá)了“壯心不予年俱衰,死去猶能做鬼雄?!钡木衿焚|(zhì)。母親對兒子的激勵通過這樣的詩句直白道出。這便是中西方在詩歌意境創(chuàng)造上的差異。東方講究含蓄之美,而西方人則更為大方直率。
第四,詩歌創(chuàng)造的情境含義不同。雖說同樣都是在刻畫場景,以母愛為主線。但是,不同的場景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層次的文化差異。《游子吟》詩中選取的是年邁的母親在兒子臨赴戰(zhàn)場前,為兒子縫制衣物的情境,這是符合中國古代人的真實生活的。古人有云,戰(zhàn)衣縫制地越密,游子便能越早地歸家。母親并沒有用眼淚或者是言語來表達(dá)對兒子即將遠(yuǎn)行的不舍,只默默地通過密密地縫制衣服這一舉動來傳遞傷心和擔(dān)憂。而Mother To Son中母親她自身就勇于攀登,永不言棄。由此可以以身作則地作為青年奮發(fā)向上的典范,塑造了反抗階級壓迫與種族壓迫而不懈斗爭的黑人戰(zhàn)士的光輝形象。這就是西方追求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生動體現(xiàn)。因此,中西方之間的內(nèi)在文化區(qū)別才是造成這些外在印象迥異的根本原因。
最后,兩首詩歌對于母愛內(nèi)涵的差異也很明顯的?!队巫右鳌分谐从沉四赣H對兒子的擔(dān)憂和不舍,也同時飽含子女對母親恩情無以回報的痛苦和矛盾。全詩最后一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北闶沁@種惆悵的升華。相反, Mother To Son詩中 “So, boy, dont you turn back”緊接著的兩個“dont”語句(“Dont you set down on the steps”,“Dont you fall now —”)都體現(xiàn)了母親對子女的引導(dǎo)和期望,宣揚的主題也是告誡和建議。母親希望兒子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最后成功地抵達(dá)人生頂峰。這與西方根深蒂固的“個人主義”觀念息息相關(guān),即崇尚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是自由的,有其自己的思想和不可侵犯的權(quán)利。尤其是在成年之后,更要為自己負(fù)責(zé),獨立而不依賴,追求個人的幸福和自由。
總之,不管是詩歌韻律上帶來的感官差異,意象和修辭帶來的想象差異,用詞帶來的直觀差異,還是情境描繪和母愛內(nèi)涵的理解差異,這都充分地說明了中西方在思維模式、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根本性區(qū)別。然而,文化是沒有優(yōu)劣之分的,傳統(tǒng)亦是沒有好壞之分,我們只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長補短、互相借鑒和學(xué)習(xí),各種文化需要和平相處、共同發(fā)展。世界的文明才能不斷傳承、源遠(yuǎn)流長。
作者單位
西安培華學(xué)院 陜西省西安市 7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