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繼琴
摘 要:線是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藝術語言,是最能明確體現(xiàn)結(jié)構(gòu)的手法,線是作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對象進行深入概括的結(jié)果。線條裝飾在我國陶器上的使用可謂源遠流長。
關鍵詞:紫砂;線條;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055-01
明代李漁說:“茗注莫妙于砂壺,之精者又莫過于陽羨?!币伺d古代稱“陽羨”,也稱“荊溪”(荊邑),位于江、浙、皖三省交界處,東臨太湖,屬長江三角洲的太湖流域。宜興是江南典型的魚米之鄉(xiāng),還是明清兩朝文化較發(fā)達的地區(qū),也是江南人文薈萃的地方。因此,宜興歷史上的紫砂藝術大師與文人雅士都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明清時期以宜興紫砂壺泡茶遂成風尚,尤其是文人飲茶風盛和對紫砂壺的提倡、參與,大大提升了紫砂壺的藝術品位,以至宜興紫砂壺達到與官哥窯器并傳的高境。明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記載,由于飲茶法的改變,“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以至于“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
線是最富于表現(xiàn)力的藝術語言,是最能明確體現(xiàn)結(jié)構(gòu)的手法,線是作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對象進行深入概括的結(jié)果。線條裝飾在我國陶器上的使用可謂源遠流長。彩陶紋飾中的線條運用變化萬端,主要以它的二維平面形態(tài),如折線、曲線、直線、點線來適應造型的變化。這種蘊涵著主體審美情感及想象力的線條,為中國繪畫線條規(guī)定了最原始的審美價值取向,并對我國的青銅器、玉器的紋飾乃至其后豐富的工藝美術作品,自然也包括紫砂陶的裝飾用線起到了開山的作用。
紫砂壺的線條裝飾種類豐富,如圓線、蓋口線、翻線、皮帶線、鱔肚線、碗口線、鯽背線等20余種,具有代表性的線條則有子母線、燈草線、凹凸線、云肩線以及云水紋、菱紋和花瓣紋等。這些線條都是用由牛角、竹子、鐵等材料打制出的特定工具制作的,而且一般來說,藝人們都是親手制作這些工具以求最適合自己。而制作出的線條不僅有藝術裝飾效果,而且可以分擔線條粘結(jié)處的張力,提高燒制時的成品率。這些裝飾線條從形而言可歸納為兩大基本類型,即曲線與直線。
曲線用得好會使整體有種流動感,而又不失力度;否則要么生硬板滯,要么軟弱無力。比如思亭壺,此壺身筒兩側(cè)曲線自頂部圓鈕處流瀉而下,壺蓋處向外曲張,肩部自然向內(nèi)彎曲,到腹部則又向外膨脹成一條大曲線更是強勁有力。曲線是最有張力和流暢感的,它既不像直線的生硬,也沒有標準圓弧的柔弱,而是介于力度與彈性的中間點。由此延伸到紫砂壺上,曲線的運用就要講究了??赡苷驗殛懰纪ぴ谶@壺型上曲線的成功運用,才使其成為一個特定的形制名稱吧。
直線就給人以挺拔、向上的感覺。紫砂壺挺拔、硬朗的氣勢神韻,從線型的角度也體現(xiàn)出造型的線條之美。但是在紫砂器中的直線不能僵直、板滯,而是在直線中尋求變化,才能做到直而不板、輪廓分明、剛中見柔。紫砂壺器造型中所謂的直線,不同于幾何學意義上的直線。紫砂壺中的直線含有曲線的成分,大都是以直線為基調(diào)而保持曲線的內(nèi)涵。這種曲線的長度有限,曲度也很小,并不影響主體的直型所形成的特色,而是體現(xiàn)出剛中帶柔的風韻。比如方壺通常會在鈕、肩、流、把等部位用少許的曲線作為過渡,使整個器型既端莊雅正且又溫婉動人,不使觀者有過于棱角分明的視覺刺激。當然也有一些造型則把曲線和直線很好地結(jié)合在一起,不分伯仲,創(chuàng)造出和諧統(tǒng)一的審美效果,比如鐘形壺、柱礎壺、方鐘壺等。
思亭壺是身筒曲線的運用,有的壺型流的曲線與壺體和提梁也能形成美妙的曲線,比如顧景舟的提璧壺。整個壺體呈扁圓柱形,而正是這樣才使流的微曲線恰好與壺底曲線流暢地貫通,而且這種貫通的“勢”似乎并沒有停止,反而給人感覺直沖向上又與提梁的曲線相連,并重回到流的根部,完成了一個曲線的循環(huán),盡管身筒的底部曲線與提梁沒有直接對結(jié)。這把壺的曲線運用可以說是極其成功的,由此可見,顧大師在設計時是怎樣從整體的和諧出發(fā)而又在制作時怎樣的一氣呵成,否則是不可能達到這樣氣韻生動的。這種設計思路達到極至的是張守智、汪寅仙的“曲壺”。這把壺的造型主要就是兩條曲線的展開,這兩條線將壺形的各個部位有機地融為一體,產(chǎn)生了強烈的旋轉(zhuǎn)韻律之美。這個壺形為藝人們在壺形上大膽運用曲線開了先河,影響深遠。
簡約就是指線條是最簡單、概括的藝術表現(xiàn)手段,這與人類的藝術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過程有關,早期人類在認識和表現(xiàn)世界的過程中,難以用繁縟語言或其他手段作準確的反映時,往往采取一種概括、模糊的抽象手段,于是創(chuàng)造了最簡約的線條,古人認為線條符號愈簡約,愈能包容復雜的內(nèi)涵。正是這種簡約而包容的特征給紫砂壺器的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寄托和濃縮情感意緒的無限空間,也給壺器的欣賞者提供了自由思考的無限空間。
變化使線條成為了藝術作品中最活躍的因素。比如有了線條的簡約性,才有了筋紋器對實物的抽象化概括。正是線條的變化性,使紫砂壺具有了形態(tài)各異的造型。同時壺體上裝飾線條的變化,更使得紫砂壺具有千變?nèi)f化的審美效果。
對于線條的運用,從事紫砂造型的藝人一般都在自覺運用,不同藝人所創(chuàng)制的線條技法和線條風格都應體現(xiàn)出對容體的真摯感受。作為當代紫砂藝人,我們只有充分掌握紫砂線條的曲與直、簡約與變化時,線才能充分地體現(xiàn)“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這一精神境界,以及形神兼?zhèn)?、氣韻生動的審美觀念,這也是線得以源源流長、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參考文獻:
[1]曲延波.中國明清紫砂壺藝鑒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