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墨叫石墨?!端?jīng)注·漳水》 說:“石墨可書,又燃難盡,亦謂之石炭?!蹦谋疽鉃椤昂谕痢?,所以“石墨”應(yīng)是煤炭一類的東西。秦漢時出現(xiàn)了松煙墨,這種墨是用松木燒成的煙灰拌上漆和膠制成的。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4號秦墓出土了一小塊圓柱形的墨,直徑2.1厘米,殘高1.2厘米,同出的還有研石和宋家木牘。這塊秦墨,是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墨。1976年,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出土了多塊大小不等的墨,因為都是些小墨塊,所以叫做“墨丸”。史書記載,漢代的尚書令仆丞郎每月可以得到“大墨一枚,小墨二枚”。由于墨丸太小,磨墨時不能用手直接拿著墨來研磨,所以秦漢時代的硯臺都另外附有一塊研石,而硯臺一般都是長方形的石板,講究的石硯在外面還有一個漆盒。
東漢時,墨的形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xiàn)了經(jīng)過壓膜、出模等工序制成的墨錠。墨錠的出現(xiàn),賦予墨極大的活力。它們被制成或方、或圓、或圭、或璋、或如銅鏡、或似古錢等不同的形狀,墨錠表面也被刻繪上神話、宗教、風(fēng)景、詩詞等不同的圖案文字,小小的一塊墨也成為展示墨工藝術(shù)的一個舞臺。
(選自《趣味考古 (插圖本) 》/葉文憲 編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