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其林
新課標數(shù)學全國一卷一直是河南、河北、山西高考使用的數(shù)學試卷,2015年加入了考試大省——江西,2016年高考又增加使用新課標數(shù)學一卷的省份:廣東、湖北、陜西、福建、安徽.如此多的省份參加全國一卷的考試,作為使用此卷的老師和考生,就很有必要研究新課程全國卷1的命題特點,打有準備之仗,比如全國一卷比較重視課本內(nèi)容的融會貫通,中檔題占的比重較大,題型較為穩(wěn)定,等等.本文主要對選修4的考情進行簡要分析,重點對選修4的考點進行預(yù)測,希望考生對此內(nèi)容的復(fù)習備考有幫助.
一、考情分析
全國數(shù)學一卷后面的三道選做題,即選修4~1幾何證明,選修4~4坐標系與參數(shù)方程,選修4~5不等式選講,考生只要做一道就可以了,滿分10分.一般每道題都有2問,難度中等或偏下(一般來說,比廣東省自主命題此內(nèi)容時的題目難一些),是考生的拿分題.雖然選做題在整份試卷中排在最后,但一般要先于20,21完成,確保得滿分.拿下了這個易得分的問題后,再攻克難題,可為自己贏得更好的成績奠定基礎(chǔ),樹立信心.
二、考綱要求
1. 幾何證明選講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義與性質(zhì),了解平行截割定理.
(2)會證明和應(yīng)用以下定理:
①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
②圓周角定理;
③圓的切線判定定理與性質(zhì)定理;
④相交弦定理;
⑤圓內(nèi)接四邊形的性質(zhì)定理與判定定理;
⑥切割線定理.
2. 坐標系與參數(shù)方程
(1)了解坐標系的作用,了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伸縮變換作用下平面圖形的變化情況.
(2)了解極坐標的基本概念,會在極坐標系中用極坐標刻畫點的位置,能進行極坐標和直角坐標的互化.
(3)能在極坐標系中給出簡單圖形表示的極坐標方程.
(4)了解參數(shù)方程,了解參數(shù)的意義.
(5)能選擇適當?shù)膮?shù)寫出直線、圓和橢圓的參數(shù)方程.
3. 不等式選講
(1)理解絕對值的幾何意義,并了解下列不等式成立的幾何意義及取等號的條件:
①|(zhì)a+b|≤|a|+|b|(a,b∈R);
②|a-b|≤|a-c|+|c-b|(a,b∈R).
(2)會利用絕對值的幾何意義求解以下類型的不等式:
|ax+b|≤c;|ax+b|≥c;|x-c|+|x-b|≥a.
(3)通過一些簡單問題了解證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較法、綜合法、分析法.
三、考點預(yù)測
(一)幾何證明選講預(yù)測
熱點一: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義與性質(zhì),了解平行截割定理
例 1. 如圖,AB是圓O的直徑,AC是弦,∠BAC的平分線AD交圓O于點D,DE⊥AC,交AC的延長線于點E,OE交AD于點F.
(Ⅰ)求證:DE是圓O的切線;
(Ⅱ)若=,求的值.
解析:(Ⅰ)如圖,連接OD,可得∠ODA=∠OAD=∠DAC,∴OD∥AE.
又∵AE⊥DE,∴OD⊥DE. 又OD為半徑,∴DE是圓O的切線.
點評:由于平行于三角形一邊的直線截其他兩邊(或兩邊的延長線)所得的對應(yīng)線段成比例,所以(Ⅱ)也可以從OD∥AE直接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定義與性質(zhì)是幾何證明選講考查的重點之一.
熱點二:會證明和應(yīng)用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切割線定理
例2. 如圖,已知⊙O是Rt△ABC的外接圓,AB是Rt△ABC的斜邊,點P為AB的延長線上一點,且PC與⊙O相切,過點C作AB的垂線,垂足為D.
(Ⅰ)求證:OC2=OD·OP;
(Ⅱ)若PA=9,PC=3,求線段CD的長.
解析:(Ⅰ)證明:因為PC與⊙O相切,所以O(shè)C⊥PC,即∠OCP=90°=∠CDO,又∠COD=∠POC,∴△COD∽△POC,∴OC2=OD·OP.
(Ⅱ)由切割線定理,得PC2=PA·PB,解得PB=1.
所以AB=8,即Rt△ABC的外接圓半徑r=4,因為PC與⊙O相切,所以O(shè)C⊥PC,在Rt△POC中,由面積法得OC·PC=PO·CD,解得CD=.
【點評】問題(Ⅰ)即要重新證明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其實考綱要求的六個定理都要會證明.本題考查的是圓的切線的性質(zhì),相似三角形的判斷,切割線定理的應(yīng)用.
例3. 如圖,P為⊙O外一點,PC交⊙O于F,C,PA切⊙O于A,B為線段PA的中點,BC交⊙O于D,線段PD的延長線與⊙O交于E,連接FE. 求證:
(Ⅰ)△PBD∽△CBP;
(Ⅱ)AP∥FE.
證明:(Ⅰ)如圖,∵PA切⊙O于A,BA2=BD·BC,∵B為線段PA的中點,∴PB=BA,∴PB2=BD·BC,∵∠PBD=∠CBP,∴△PBD∽△CBP.
(Ⅱ)∵△PBD∽△CBP,∴∠BPD=∠C,∵∠C=∠E,∴∠BPD=∠E ,∴AP∥FE.
熱點三:會證明和應(yīng)用圓的切線判定定理與性質(zhì)定理
例4. 如圖,已知C是以AB為直徑的半圓O上一點,CH⊥AB于點H,直線AC與過B點的切線相交于點D,E為CH中點,連接AE并延長交BD于點F,直線CF交直線AB于點G.
(Ⅰ)求證:F是BD的中點;
(Ⅱ)求證:CG是⊙O的切線.
證明:(Ⅰ)∵CH⊥AB,DB⊥AB,∴△AEH∽AFB,△ACE∽△ADF,∵HE=EC,∴BF=FD,∴ F是BD中點.
(Ⅱ)如圖,連接CB、OC,
∵AB是直徑,∴∠ACB=90°.
在直角三角形DCB中,∵F是BD中點,CF是斜邊BD的中線,所以CF=BD=BF,∴∠FCB=∠CBF,又∠CBF=∠CAO=∠ACO,∴∠OCF=∠OCB+∠BCF=∠OCB+∠ACO=∠ACB=90°,
∴CG是⊙O的切線.
點評:注意使用已得到的結(jié)論,用到的知識點為:兩三角形相似,對應(yīng)線段成比例;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解答此題還要注意學會看圖,有些圖形旋轉(zhuǎn)之后,元素之間的關(guān)系是不變的,但可能增加了讀圖的難度.
熱點四:會證明和應(yīng)用圓內(nèi)接四邊形的性質(zhì)定理與判定定理
例5. 如圖,AE是圓O的切線,A是切點,AD⊥OE于D,割線EC交圓O于B、C兩點.
(Ⅰ)證明:O、D、B、C四點共圓;
(Ⅱ)設(shè)∠DBC=50°,∠OBC=30°,求∠OEC的大小.
解析:(Ⅰ)證明:連接OA、OC,則OA⊥EA.由射影定理得EA2=ED·EO.
由切割線定理得EA2=EB·EC,
故ED·EO=EB·EC.
又∠OEC=∠OEC,所以△BDE∽△OCE,
所以∠EDB=∠OCE.
因此O,D,B,C四點共圓.
(2)因為∠OEC+∠OCB+∠COE=180°,結(jié)合(Ⅰ)得∠OEC=180°-∠OCB-∠COE=180°-∠OBC-∠DBE=180°-∠OBC-(180°-∠DBC)=∠DBC-∠OBC=20°.
點評:(Ⅰ)由EA、EC分別為切線和割線,可利用切割線定理,由EA為切線,AD⊥EO,在Rt△EOA中可利用射影定理,這樣可得到邊的比例關(guān)系式.要證O、D、B、C四點共圓,只需證明對角互補或外角等于內(nèi)對角,結(jié)合條件與結(jié)論可考慮證明三角形相似,即△BDE∽△OCE.
(Ⅱ)給出∠DBC與∠OBC的大小,欲求∠OEC的大小,由外角定理∠OEC=∠DBC-∠BDE,由OB=OC知∠OBC=∠OCB,溝通兩者的橋梁是(Ⅰ)的結(jié)論,∠BDE=∠OCB,于是獲解.實際上本小題即證明∠OEC=∠DBC-∠OBC.
熱點五:會證明和應(yīng)用圓周角定理、相交弦定理
例6. 如圖,P是⊙O外一點,PA是切線,A為切點,割線PBC與⊙O相交于點B,C,PC=2PA,D為PC的中點,AD的延長線交⊙O于點E,證明:
(Ⅰ)BE=EC;
(Ⅱ)AD·DE=2PB2.
證明:(Ⅰ)連接AB,AC. 由題設(shè)知PA=PD,故∠PAD=∠PDA.
因為∠PDA=∠DAC+∠DCA,∠PAD=∠BAD+∠PAB,∠DCA=∠PAB,所以∠DAC=∠BAD,因此BE=EC.
(Ⅱ)由切割線定理得PA2=PB·PC.
因為PA=PD=DC,所以PD2=(PD-BD)·2PD,∴PD=2BD,∴DC=2PB,BD=PB.
由相交弦定理得AD·DE=BD·DC,
所以AD·DE=2PB2.
點評:解答幾何證明問題,應(yīng)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追問: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用什么溝通.
【方法點撥】這一部分主要命題方式是將圓的有關(guān)角、比例線段或圓內(nèi)接四邊形和三角形相似結(jié)合,求角,求線段長,證明元素之間的關(guān)系等,注意依據(jù)條件和結(jié)論選擇思維方向,如:①給出切線時,常作輔助線是作過切點的半徑,考慮方向是切割線定理,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弦切角與圓周角的互化等;②給出平行線時,主要考慮角的關(guān)系及三角形相似;③有關(guān)圓的問題,求線段長時,??紤]相交弦定理、切割線定理、射影定理、垂徑定理;④證明比例線段,主要通過三角形相似.
(二)坐標系與參數(shù)方程預(yù)測
熱點一:了解坐標系的作用,了解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伸縮變換作用下平面圖形的變化情況
例7. 已知曲線C的極坐標方程是?籽=1,以極點為原點,極軸為x軸的正半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直線l的參數(shù)方程為x=1+,y=2+t,(t為參數(shù)).
(Ⅰ)寫出直線l與曲線C的直角坐標方程;
熱點二:極坐標系下點坐標、曲線方程互化及性質(zhì)處理,直角坐標系下曲線參數(shù)方程互化及性質(zhì)處理
例8.(Ⅰ)在極坐標系中,P是曲線ρ=2sinθ上的動點,Q是曲線ρ=1上的動點,試求|PQ|的最大值;
(Ⅱ)在平面直角坐標系xOy中,直線l的參數(shù)方程為x=2+2t,y=1-t(t為參數(shù)),橢圓C的參數(shù)方程為x=2cosθ,y=sinθ(θ為參數(shù)),試在橢圓C上求一點P,使得點P到直線l的距離最小.
解析:(Ⅰ)ρ=2sinθ化為直角坐標方程為x2+y2=2y,即x2+(y-1)2=12.
ρ=1化為直角坐標方程為x2+y2=1,兩圓圓心距為1,兩圓半徑均為1,所以PQ的最大值為1+2×1=3.
熱點三:能在極坐標系中給出簡單圖形表示的極坐標方程
例9. 在直角坐標系xOy中,圓C1:x2+y2=9,圓C2:(x-3)2+y2 = 9.
(Ⅰ)在以O(shè)為極點,x軸正半軸為極軸的極坐標系中,分別寫出圓C1,C2的極坐標方程,并求出圓C1,C2的交點坐標(用極坐標表示);
(Ⅱ)求圓C1與C2的公共弦的參數(shù)方程.
2. 求簡單曲線的極坐標方程的方法
①設(shè)點M(ρ,θ)為曲線上任意一點,由已知條件,構(gòu)造出三角形,利用正弦定理求解OM與θ的關(guān)系;
②先求出曲線的直角坐標方程,再利用極坐標與直角坐標的變換公式,把直角坐標方程化為極坐標方程.
3. 求曲線參數(shù)方程的一般步驟
第一步,畫出軌跡草圖,設(shè)M(x,y)是軌跡上任意一點的坐標.畫圖時要注意根據(jù)幾何條件選擇點的位置,以利于發(fā)現(xiàn)變量之間的關(guān)系.
第二步,選擇適當?shù)膮?shù),參數(shù)的選擇要考慮以下兩點:①曲線上每一點的坐標x,y與參數(shù)的關(guān)系比較明顯,容易列出方程;②x,y的值可以由參數(shù)唯一確定.
第三步,根據(jù)已知條件、圖形的幾何性質(zhì)、問題的物理意義等,建立點的坐標與參數(shù)的函數(shù)關(guān)系式,證明可以省略.
4. 參數(shù)方程與普通方程的互化
(1)參數(shù)方程化為普通方程——消去參數(shù)
消去參數(shù)的常用方法有:①先由一個方程求出參數(shù)的表達式(用直角坐標變量表示),再代入另一個方程,即代入法;②利用三角函數(shù)中的恒等式消去參數(shù),運用最多的是sin2α+cos2α=1,即三角公式法;③整體觀察,對兩式進行四則運算(運用較多的是兩式整體相除),或先分離參數(shù)再運算.總的來說,消參無定法,只要能消參,方法可靈活多樣,多法齊用.
(2)普通方程化為參數(shù)方程——選參數(shù)
一般來說,選擇參數(shù)時應(yīng)考慮以下兩點:①曲線上每一點的坐標(x,y)都能由參數(shù)取某一值唯一地確定出來;②參數(shù)與x,y的相互關(guān)系比較明顯,容易列出方程.參數(shù)的選取應(yīng)根據(jù)具體條件來考慮.可以是時間,也可以是線段的長度、方位角、旋轉(zhuǎn)角,動直線的斜率、傾斜角、截距,動點的坐標等.
在二者互化的過程中,要注意等價性,注意其中曲線上的點的橫、縱坐標的取值范圍是否因為轉(zhuǎn)化而發(fā)生改變,如果發(fā)生改變則它們所表示的曲線就不是同一曲線.
(三)不等式選講預(yù)測
【方法點撥】1. 解絕對值不等式要掌握去絕對值符號的方法,必要時運用分類討論的思想,有時也可利用絕對值的幾何意義解題.去掉絕對值符號的方法主要有:公式法、分段討論法、平方法、幾何法等.這幾種方法應(yīng)用時各有側(cè)重,在解只含有一個絕對值的不等式時,用公式法較為簡便;但是若不等式含有多個絕對值時,則應(yīng)采用分段討論法;應(yīng)用平方法時,要注意只有在不等式兩邊均為正的情況下才能運用.因此,在去絕對值符號時,用何種方法須視具體情況而定.
2. 在對不等式證明題進行分析,尋找解(證)題的途徑時,要提倡綜合法和分析法同時使用,如同打山洞一樣,由兩頭向中間掘進,這樣可以縮短條件與結(jié)論的距離,是數(shù)學解題分析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 作差比較法一般適用于式子為多項式、對數(shù)式、三角式結(jié)構(gòu);作商比較法一般適用于式子為乘積、冪結(jié)構(gòu).
4. 運用“f(x)≤a?圳f(x)max≤a,f(x)≥a?圳f(x)min≥a”可解決恒成立問題中的參數(shù)范圍問題.
5. 注意區(qū)分a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