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正 陳思琦
【人物簡介】
白健路先生,天龍行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香港僑友社副會長暨青年委員會主任、香港僑界社團聯(lián)會青年委員會委員、香港印尼研究學社名譽主席、香港漳州市區(qū)同鄉(xiāng)會青委會副主任、香港中國商會青年委員會顧問、香港廣西印尼歸僑聯(lián)誼總會常務副會長、廣東中山僑聯(lián)青年委員“文化中國 四海同春”籌委會成員、香港福建僑民會顧問、廣西柳州市僑聯(lián)顧問、廣西柳州華商會港澳顧問、寧波市海外交流協(xié)會顧問。
青年代表著未來與希望,他們的成長也需要長輩的提點、建議與引導,不過雙方之間的溝通既是一門技巧也是一種藝術。心繫青年工作的白健路先生,恰似一位靈活的藝術家,他以出色的手藝,讓長輩與青年人之間的交流變得通暢。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中間的潤滑劑,讓長輩們的苦心以及年輕人的訴求可以借助合適的途徑,傳遞給對方,化解了代溝,也促進了和諧。
長輩的影響,讓他致力僑友工作
每一代人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都會在生命中留下帶有時代烙印的經歷。他們的觀念和意識也因此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特點,在交流與理解上都有差異。白健路先生正處於新舊交替兩代人的中間,感受著勤奮肯幹的父輩與思維活躍的後輩之間不同的表達。儘管這個過程需要較長的磨合,也會帶來繁瑣的工作,但他仍無怨無悔、初心不改,一如既往地甘為兩代人提供交流的機會而努力。
因為,他也曾在年輕時與父親存在代溝,也曾不了解父輩們的喜怒哀樂,也曾為兩代人的交流不當而苦惱。但是,一個機緣中,他的想法得以改變,生命中多出了理解與包容的快樂:
白健路先生的父親是一位歸國華僑,生活在上世紀風云變幻的年代里,為了給家人們創(chuàng)造好一點的生活環(huán)境,他夙興夜寐、宵衣旰食,卻忽略了與後輩們的溝通。因此,在年輕的白健路先生印象中,父親對家人的關注不夠,只是常常出去與一群華僑朋友開會談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已。
後來,父親辭世之時,許多老僑友陸續(xù)來到白健路先生家追悼,看到這群與自己不熟悉的長者真誠慰問,白健路先生心中產生了疑問,並與他們溝通,聊到了許多關於父親的往事:“父親和這些長輩們在海外成長、學成歸國,然後經歷過去那些波折,上世紀中下葉又移民香港,從底層工作做起再行奮斗,經歷相似,讓我感慨良久。但是以前父親卻從來沒有跟我們說過這些經歷,讓我們誤解他忽略了家庭,帶給我的感觸很大?!弊钺?,白健路先生對這一代人尊重由衷而發(fā):“以前我的父親常常跟老僑友聚會,其中會談到希望將自己的經驗惠贈給年輕人,卻無奈雙方存在代溝,後輩無法理解前輩苦心,因此成為遺憾。其實,現(xiàn)在後來才知道,他們其實就是我的父親!”
有時,人們之間的隔閡並不大,只差一個契機打破局限。就如那一次白健路先生的感慨,讓他深深地了解到前後兩代人之間交流的差異及問題。就如父親曾經的辛勞,以及不遺餘力地團結華僑、出錢出力地服務社會,以前的他都覺得是不可思議。但在參加僑友活動,與長輩們接觸之後,白健路先生變得越來越勤於奉獻、樂於助人。而且,他更確定了自己服務的主要方向——引導好當今的年輕人,為他們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空間。
同時,白健路先生在社會工作中,發(fā)現(xiàn)年輕人的成長需要一個緩沖的階段,特別是今天三十歲之前的年輕人可以自主掌握生活的人不多,對社會參透也不強。要是這時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往往容易變得偏激,或受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作出後悔莫及的事導致終生留悔。
另一方面,長者們雖然有心教導後輩,但語氣較慢,重復較多,時間不充裕的年輕人難免覺得與之談話枯燥乏味、難得重點。所以兩代人之間的溝通若得不到好的調解,就像兩條相背線,朝著相反的方向越走越遠。
鑒於此,白健路先生對自己的工作做了一個有趣的比喻:“我目前的社會工作就像就像一臺攪拌機,可以收集各種蔬菜水果,經過合理的搭配,作出一杯健康美味的飲料,讓不同年齡層的人都得到幫助?!碧貏e是當今社會,年輕人需要獲得更好的成長空間,長輩的提攜與幫助,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不僅要在對話上進行溝通,還要思想上進行溝通,並且立足時代。因為年青人很有希望,可惜現(xiàn)在的可供發(fā)展的機會不多,需要適合自己的位置。要是我們從這些問題著手,成立相應的平臺,並給他們提供機會,其中更以合適的溝通加以奉勸,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效果?!?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8/24/qkimagesjcrwjcrw201606jcrw20160612-9-l.jpg"/>
白健路先生表示,兩代人也應該保持相互獨立的空間,因此他在工作中,不是打破長輩與後輩之間的“墻”,也不要打通一條渠道,而是增開窗戶,讓雙方有選擇地進行對話。他以聰慧與靈活的方法,讓不同的思維得以碰撞交融,成為一個個可愛的音符,譜成動聽的旋律,奏響了和諧的樂章。
晚輩的希冀,給他激發(fā)工作動力
近年來,青年工作成為社會各方著重的領域:一則是許多事情因為只有前輩在一直經手,後輩得不到機會接手或不愿接手,衍生成青黃不接的問題,該現(xiàn)象在社團架構以及某些工種之中更為嚴重,急需解決。二是自香港回歸以後,各種思潮踴躍迭起,其中不乏以偏概全的盲目導向,引得部分社會經驗不足的年輕人跟風附和。三是由於教育的缺陷,香港年輕人接受的中國近代史等內容不深,因此對今日祖國了解不夠,更有甚者對祖國加以排斥,讓人看到不免痛惜。所以,無論是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以及許多的有志於維護香港穩(wěn)定的有心人,都日益重視青年的工作。
然而,要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美好的方向,是擺在不少人面前的難題。“受到思想和觀念的影響,有的年輕人對社會工作抱有主觀的認識,行為上也加以排斥,所以難以奉勸他們參加社團。有的是因為時間不多,難以抽身參與。對於不同情況的人,我們應該採取不同的方法,讓他們從中受到啟發(fā),從而轉變思維,增強群體意識?!卑捉÷废壬诙嗄甑膶嵺`中,積累不少心得,他敞開心扉,以包容接納各種人群。再配合不同的工作,讓社會服務成效斐然。
例如他希望年輕人在遊歷之中加深對祖國的認識,因此與僑友們組織拜訪內地的團體,讓年輕人親眼看到祖國的發(fā)展,改變以往的偏頗認識。更巧妙的是,他利用空餘機會,帶年輕人到井岡山、廣州黃花崗等地參觀,幫助年輕人對中國近代史有了更深的認識,相信可以震撼這些後輩,讓他們懂得如何看待國情。
在香港,白健路先生會積極組織各類群體活動,不僅面對香港本地青年,更歡迎眾多“港漂”人士或國外留學生,增加他們對彼此的認識,為日後的合作奠定了基礎??紤]到年輕人熱愛文藝、體育、聯(lián)誼等活動。白健路先生他們會定期組織比賽、舉行講座、推出“同樂日”,讓參與者在娛樂中消除隔閡、達成共識,變成一片其樂融融的海洋。
關於年輕人的成長,白健路先生予以較大的期望,他了解到現(xiàn)在年輕人需要得到合適的鍛煉,才能變得更為成熟與穩(wěn)重。因此他與僑友社同仁培養(yǎng)青年領袖,為對方安排工作,鼓勵他們放手,並在出現(xiàn)問題時加以安慰,平等交談一同尋找方法解決問題。當工作圓滿完成時也予以肯定,既增強年輕人的自信心,也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身心皆得到了成長。
“年輕人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這是我服務工作最大的感受!”以後,白健路先生將會開展越來越多裨益年輕人成長的工作,他懷著一顆博愛寬容的善心,去關懷年輕群體的成長。也希望香港能出現(xiàn)更多如他一樣無私奉獻的人士,集聚成巨大的力量,照明著前方的道路,讓人們看到,大愛無疆的景色竟如此美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