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力華 陳斌 魏丹霞 陳奇剛 陸家龍 劉朵??
摘要:目的 觀察桑芪首烏方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73例符合條件的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9例予以常規(guī)西醫(yī)及康復治療,治療組34例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桑芪首烏方。在治療前后觀察患者中醫(yī)證候、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共計14 d。結果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85.29%,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66.67%。治療組患者療效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中治療組患者平均分為(26.1±2.8),對照組患者平均分為(20.9±3.2),治療組患者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桑芪首烏方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偏癱肢體的運動功能有改善作用。
關鍵詞:桑芪首烏方;缺血性腦卒中;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6)06-0045-02
肢體偏癱是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功能障礙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及預后,由此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精神和經(jīng)濟負擔。桑芪首烏方對缺血性腦卒中后肢體偏癱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及運動功能均有所改善,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源于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住院,為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符合納入標準的73例患者。
1.2 診斷標準[1-2] 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參照1996年中華醫(y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其中關于腦梗塞的診斷要點,并經(jīng)過頭部CT或MRI檢查確診。中醫(yī)病名診斷:參照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2002年頒發(fā)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所載的《中藥新藥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標準執(zhí)行。疾病分期標準:恢復期:發(fā)病2周-6個月。證類診斷標準:證候分型屬肝腎陰虛。主要證候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偏身麻木、眩暈耳鳴、腰膝酸軟、咽干口燥、心煩易怒、便干便秘、氣短乏力、自汗、食少、失眠,舌紅少津、苔薄黃、脈弦。
1.3 納入標準 (1)西醫(yī)診斷符合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醫(y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治療中風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疾病分期符合恢復期,證類診斷符合肝腎陰虛型。(2)存在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偏癱肢體肌力0~4級,(3)神志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發(fā)熱和肺部感染;(4)40歲≤年齡≤80歲;(5)患者本人或直系親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中西醫(yī)診斷不符合,證類診斷不符合肝腎陰虛型;(2)意識不清,MMSE量表評定提示癡呆,合并感覺性失語或精神障礙等疾患,不能配合檢查及治療的患者;(3)合并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或病情危重的腦卒中患者以及癌癥等對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超過缺血性腦卒中后偏癱肢體功能障礙的疾病或狀態(tài);(4)有肢體骨關節(jié)疾病所致的運動功能障礙;(5)對中藥過敏者;(6)不能完成基本療程,依從性可能不好者(即不能堅持治療);(7)患者本人或其直系親屬不同意參加臨床觀察者;(8)80歲以上,40歲以下,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73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齡平均:(65.2±3.9)歲,病程平均:(3.9±2.1)月,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平均:(15.8±3.2)。對照組34例,其中男22例,女12例,年齡平均(64.4±3.1)歲,病程:平均:(3.5±1.9)月,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平均:(15.1±2.9)。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西醫(yī)基礎藥物,針對不同基礎疾病,采用個體化治療,如:控制血壓、血糖、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同時予以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良肢位的擺放,運動訓練,如:各關節(jié)主被動訓練、坐位訓練、坐位平衡訓練行走訓練等,作業(yè)治療,物理因子治療等。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口服桑芪首烏方(組成:桑寄生、制首烏,黃芪等)由昆明市中醫(yī)醫(yī)院制劑中心統(tǒng)一煎制。每次50 mL,每日3次。2組共治療14天。
1.6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觀察記錄患者中醫(yī)癥候含舌脈象的變化,計分賦值;同時采用目前國際上通用的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評估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運動功能。血、尿、大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
1.7 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2]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評定中醫(yī)證候,制定中醫(yī)臨床證候分級量化積分標準。評出治療前后總分,判斷療效用療效指數(shù):療效指數(shù)為n=(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顯效:治療后較治療前癥狀積分減少,n≥66.7%;有效:治療后較治療前癥狀積分減少,33.3%≤n<66.7%;無效:治療后較治療前癥狀積分減少,n<33.3%。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1。
2.3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2組患者治療前后均未出現(xiàn)惡心、胃脘不適等不良反應,肝、腎功能,血、尿、大便常規(guī)檢查,前后比較無異常。
3 討論
缺血性腦卒中屬祖國醫(yī)學“中風”范疇,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平時攝生不慎,飲食不節(jié),以至積損正衰,肝腎失養(yǎng),氣血生化不足,造成病理產(chǎn)物瘀血、痰濁的產(chǎn)生,最終陰陽失調(diào)、氣血逆亂,產(chǎn)生風、火、痰、瘀痹阻腦脈而發(fā)生中風。故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之根本主要表現(xiàn)為肝腎陰虛,并且始終貫穿于中風病的整個病理過程。尤其至恢復期標實漸去,本虛之象漸現(xiàn),以虛主,虛中夾實,虛是以肝腎陰虛為主,實則兼有血瘀、陽亢、痰濁、腑實。故中風恢復期應以補益肝腎為主,輔以益氣活血化瘀。
桑芪首烏方是云南省榮譽名中醫(yī)陸家龍主任醫(yī)師臨床應用數(shù)十年的經(jīng)驗方,方中制首烏,味苦、甘,性微溫,歸肝腎經(jīng),善補肝腎、益精血,桑寄生味苦、性平,歸肝腎經(jīng),補腎養(yǎng)血而可益肝腎、強筋骨之功效,偏走于肢體筋脈,可治療中風病之肢體強急拘攣或筋骨贏弱癱軟諸癥。配伍黃芪等以益氣活血化瘀。諸藥配伍,諸藥合用,肝腎得補,精血得旺,髓海得充,瘀去絡通,且滋補而不留邪,降瀉而不傷正,補中有瀉,寓瀉于補。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85.29%,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療效總有效率66.67%。治療組患者療效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中治療組患者平均分為(26.1±2.8),對照組患者平均分為(20.9±3.2),治療組患者較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該組數(shù)據(jù)表明:桑芪首烏方能改善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的中醫(yī)證候及偏癱肢體運動功能。但因本組資料樣本量小,對其結論尚需擴大樣本量來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81-383.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 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73-76.
(收稿日期: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