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蓉
摘 要:唐代短篇小說中,存在著大量的斷案故事,僅本文搜集到的就有25例,有具體斷案情節(jié)的22例。本文通過對這些斷案故事的文本整理和分析,再現(xiàn)獨屬于唐代的文人心理,揭示唐代儒法與律制斗爭的現(xiàn)狀以及產(chǎn)生這些斷案故事的民俗背景。
關(guān)鍵詞:唐代;斷案故事;儒法;律例
一
和魏晉的斷案故事比起來,唐人斷案故事將視角由官吏所關(guān)注的帝王將相、宗教徒所幻想的幽冥鬼神轉(zhuǎn)化到了世俗人生。唐朝出現(xiàn)了封建律典的集大成者——唐律,通曉國家律例,成為唐代的基本用人規(guī)則,斷案故事的作者,如段成式、高彥休等都是當(dāng)時有多年仕宦經(jīng)歷的才子大儒。這兩個原因是唐代斷案故事大量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情節(jié)也較魏晉的同類故事飽滿,篇幅變長,《紀(jì)聞》中的《蘇無名》,已經(jīng)有七百多字,標(biāo)志著唐代小說的成熟。
AT分類法至今是研究故事的門徑之學(xué),丁乃通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案例母題所涉及的故事類型是926型,共有19個亞型;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中,隋唐五代的斷案母題故事分為“智審匿產(chǎn)案型故事”等11類。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中,斷案故事編為926型,包括38個亞型。
二
按照斷案情節(jié)的不同,唐代短篇小說中的斷案故事可以分為六個類型:
(一) 刑偵追蹤
太尉朱崖出鎮(zhèn)浙右,有甘露知主事者訴交代得常住什物,被前主事隱用?!肆恼袤訑?shù)乘,命關(guān)連僧入對事,咸遺簾子,畢令門不相對,命取黃泥,各令模前后交付下次金樣,以憑證據(jù)。僧既不知形段,竟模不成。公怒,令鞠前輩,皆一一伏罪,其所排者遂獲清雪。[1]
與該類故事相似的還有唐康駢《劇談錄》記載的李汧公斷案[2]。
(二) 偷聽取證
貞觀中,衛(wèi)州板橋店主張迪妻歸寧。有衛(wèi)州三衛(wèi)楊貞等三人投店宿,五更早發(fā)。夜有人取三衛(wèi)刀殺張迪,其刀卻內(nèi)鞘中,貞等不知之。至明,店人趨貞等,拔刀血狼藉,囚禁拷訊,貞等苦毒,遂自誣。
上疑之,差御史蔣恒覆推。至,總追店人十五以上集,為人不足,且散,唯留一老婆年八十已上。…果有一人共語者,…問之具伏,云與迪妻奸殺有實。[3]
該類故事在收集到的故事中所占的比重較大,類似的還有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五王璥破案[4],李杰破案[5],郭正一破案[6],張松壽破案[7]。
(三) 詐騙取證
部人王敬戍邊,留牸牛六頭于舅李進(jìn)處,養(yǎng)五年,產(chǎn)犢三十頭,例十貫已上。敬還索牛,…總不肯還。敬忿之,經(jīng)縣陳牒,子云令送敬府獄禁,教追盜牛賊李進(jìn)。進(jìn)惶怖至縣,叱之曰:“賊與汝同盜牛三十頭,藏于汝家,喚賊共對。”…進(jìn)急,乃吐款云:“三十頭??偸峭馍麪寂K瑢嵎潜I得。”…[8]
張鷟《朝野僉載》卷五張鷟斷案[9],高彥休《闕史》卷上趙江陰判案[10],斷案情節(jié)與此悉同。
(四) 明察秋毫
垂拱年,則天監(jiān)國,羅織事起。湖州佐史江琛取刺史裴光判書,割字合成文理,詐為徐敬業(yè)反書以告?!顔局莨偌饕划Y水,令琛投書于水中,字一一解散,琛叩頭伏罪?!璠11]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卷四《貶誤》)[12],唐李冗《獨異志》(卷上)韓滉辯錢[13],與此類同。
(五) 斷案經(jīng)驗
懷州河內(nèi)縣董行成能策賊。有一人從河陽長店盜行人驢一頭并皮袋,天欲曉,至懷州。行成至街中見,嗤之曰:“箇賊住,即下驢來?!奔闯蟹H藛柡我灾?,行成曰:“此驢行急而汗,非長行也,見人則引驢遠(yuǎn)過,怯也,以此知之?!弊剿涂h,有頃驢主蹤至,皆如其言。[14]
唐牛肅《紀(jì)聞》珠寶之謎[15],段成式《酉陽雜俎》(續(xù)集卷四《貶誤》)[16],《唐國史補》卷上李夷簡[17]條記錄的斷案情節(jié)皆為相似。
(六)其它
該類囊括的類型比較多,有托夢型,如《太平廣記》引盧肇《逸史》中的孟簡[18],張讀《宣室志》中樊宗諒[19];李冗《獨異志》(卷上)韓滉辨錢[20]得到了神異力量的幫助;唐高彥休《闕史》卷下記錄的崔尚書雪冤獄[21],胡璩《譚賓錄》中的張光殺妻[22],這三例能夠成功斷案只是因為官吏沒有收受賄賂。
三
和魏晉比起來,唐代的托夢斷案型故事數(shù)量明顯下降。魏晉南北朝人們在山河四分五裂,求告無門的狀況下把愿望寄托于鬼神夢境等神秘事物,而唐朝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國力空前強(qiáng)盛,人本位急劇上升,對神秘事物的依賴程度下降,人們更愿意聽到依靠人智的斷案故事。這類故事中,既有判官的推理和分析,還有心理戰(zhàn)術(shù)的運用。第二類故事中,在犯罪嫌疑人毫無心理準(zhǔn)備的情況下,露出破綻,通過推理,來斷定真正的兇手。李忠烝其后母的故事中,先在床下藏一個人,然后故意把兩人鎖在同一間屋子里,兩人的說話必然會暴露真相,而這些話都被藏在床下的獄吏聽到。第三類故事也是比較典型的一類,情節(jié)模式一般是在嫌疑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報出自己的財產(chǎn)來源,例如王敬的舅舅不還王敬牛,獄吏把其舅舅抓到縣衙宣布他是江洋大盜,證據(jù)確鑿,嫌疑人急于自保,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承認(rèn)30頭牸牛是外甥的。
唐代短篇小說中的斷案故事,情節(jié)已經(jīng)比較完整,每則故事都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和魏晉南北朝的志怪比起來,唐代的故事篇幅較長,藝術(shù)手法更為純熟,為唐傳奇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唐代是繼秦漢之后又一個大一統(tǒng)的帝國,是科舉考試的濫觴時期。自此之后,官場有了較為頻繁的階級流動,打破了官位的世族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對這種流動的生動描寫,為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開辟了一條踏上仕途的道路。寫作這些斷案故事的作者,如張鷟、段成式、高彥休等都是經(jīng)過科舉考試進(jìn)入仕途的人,他們在做官和與各級官吏交流的過程中,定會接觸到各種訴訟案件,這給他們寫出或整理斷案故事提供了便利。在這些斷案故事中,有些作者往往以自己來附會斷案官吏,使自身成為一個“箭垛”式的清官,以達(dá)到青史留名,為后人敬仰的目的,這是每一個唐朝為官者的期望。
唐代的斷案故事中,還體現(xiàn)了儒法與律制的博弈。儒家倡導(dǎo)家族血緣,而法律講的是公平公正。唐代雖然已經(jīng)有了封建律例的集大成者——唐律,但是在法律興起的初期,必然會遇到儒家文化的強(qiáng)烈對抗。比如在崔尚書雪冤獄、張光殺妻的故事中,案件每每失敗的原因就是官吏收受賄賂,在儒家人情至上的大背景下,無辜者枉死,有冤不得報,雖然故事中最后還是有清廉的官吏出來為受害者伸冤,但是,筆者注意到一個情況,那就是這些所謂清廉的斷案官吏,基本都是新上任者或事發(fā)地點不在自己的管轄范圍內(nèi),也就是說,他們并沒有處在案發(fā)地的人情關(guān)系之中。所以,并不能因為這些案件的告破就宣布唐代已經(jīng)是一個尊重事實,依法辦事的朝代,實質(zhì)上,儒家的王權(quán)和人情依舊凌駕于脆弱的律法之上。
斷案故事是文學(xué)的記載,但記錄內(nèi)容卻和下層百姓息息相關(guān)。斷案小說直接或間接地體現(xiàn)了唐代的民俗風(fēng)情和思想文化,它需要百姓為它提供素材,也需要借助百姓來傳播。唐代經(jīng)濟(jì)發(fā)達(dá),都市繁榮,使得市民階層逐漸壯大,他們的興趣愛好影響了生活模式,閑暇的閱讀和傳頌成了斷案故事存在的一個契機(jī)。而當(dāng)這些故事在民眾之中開始流傳,也就開始了它再生,并且羽翼不斷豐滿的旅程。民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在不斷地講述和傳播的過程中,也對其中的情節(jié)進(jìn)行了改動和加工,而這又被一些文人記錄下來進(jìn)行再創(chuàng)造。所以,斷案故事和人民大眾是不可分割的,它取材于俗民,并在傳播的過程中完善于俗民,同時他們的娛樂需求又給了它存在的必要。
四
通過對唐代短篇小說中斷案故事的搜集和整理,并且對這些故事進(jìn)行深入分析,表現(xiàn)出唐代官員的聰明才智和普通民眾對于清官的渴望與對惡霸污吏的厭惡。唐朝的科舉制度為階級流動提供了可能,很多官吏來自社會下層,對他們的疾苦有所理解和體會,官吏的職業(yè)特性使他們對刑偵案件有直接或間接地接觸,為搜集和寫作斷案故事提供了便利。另外,唐代雖然出現(xiàn)了封建律例的集大成者—唐律,但在初期卻不得不讓位于有深厚根基的儒家人情。這些斷案故事還體現(xiàn)了唐代人們豐富的情感和娛樂方式,不僅豐富了唐人的生活,而且對后世公案小說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參考文獻(xiàn)]
[1] [唐]馮翊子撰,桂苑叢談[M],《叢書集成初編》據(jù)《寶顏堂秘笈》排印,中華書局,1985年,頁2.
[2] [唐]康駢撰,劇談錄[M],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8年,頁15.
[3]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M],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102.
[4] 同上,頁107.
[5] 同上,頁107.
[6] 同上,頁108.
[7] 同上,頁110.
[8] 同上,頁108.
[9] 同上,頁109.
[10] [唐]高彥休撰,闕史[M],《叢書集成初編》據(jù)《知不足齊叢書》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17.
[11]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M],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109.
[12]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M],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頁231.
[13] [唐]李冗撰,張永欽、侯志明點校,獨異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9.
[14] [唐]張鷟撰,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M],北京:中華書局 ,1979年,頁109.
[15]顧希佳著,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長編(隋唐五代卷)[M],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頁148.
[16] [唐]段成式撰,方南生點校,酉陽雜俎[M],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頁231.
[17] [唐]李肇撰,國史補[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頁25.
[18] [宋]李昉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頁1263.
19 [唐]張讀撰,宣室志[M],《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37.
[20] [唐]李冗撰,張永欽、侯志明點校,獨異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9.
[21] [唐]高彥休撰,闕史[M],《叢書集成初編》據(jù)《知不足齊叢書》本排印,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24.
[22] [宋]李昉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頁1263.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xué),云南 昆明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