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譚超(1997.12-),女,漢,天津,學生,天津市海河中學,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育教學。
摘 要: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學者應當注重與我國文化相融合,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習者更好的掌握漢語知識,還能夠有效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文從幾個方面淺談了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的結合。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中國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H19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02-0096-01
對外漢語教學承擔著語言教學與文化傳播的重要任務,留學生也希望掌握漢語的同時了解我國悠久文化。因此漢語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習者加入到學習漢語的潮流中。
1. 對外漢語教學的意義
對外漢語的受教對象主要是外國人,從學科性質(zhì)的角度來說,對外漢語教學不但是一種外語教學,并且還是一種語言教學。漢語是我國文化的結晶,在國際交流中的地位與價值越來越重要。因此,對外漢語教學是我國的一項特殊的重要事業(yè),國家對其予以了高度的重視。對外漢語教學是對外國人的漢語教學,其性質(zhì)不僅是第二語言的教學,還是外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的辦學方向應當是向世界推廣漢語,讓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漢語,從而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2.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的結合
(1)漢字教學中結合中國文化
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特別是對歐美學習者來說,他們對于與表音文字不同的表意文字體系很難展開學習。對于留學生學習漢字的難題,相關教學者可以從漢字本身的文化特性著手,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內(nèi)容:(1)從中國文化意義與文化故事著手。相關教學者在講解漢字的知識時,應當讓留學生真正了解漢字的內(nèi)在含義以及與其有關的詞語。例如,在講解漢字“天”的過程中,可以向留學生講解我國有關開天辟地的傳說,讓留學生們了解我國有關日月、星辰、風雨等方面的知識,使其對漢字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真正領悟到中國人心中的“天”字[1]。(2)從漢字的結構與象形字著手。相關教學者在講解漢字時可以從漢字的造字法著手,漢字造字的方式有象形、指事、會意以及形聲四種。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與勞作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體現(xiàn)了當時的生活情況、政治、經(jīng)濟面貌等,蘊含著我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面貌。留學生在初學漢字時可以從象形字開始學習,這樣便于理解與記憶。雖然當代的漢字更加簡化,然而其字形依舊與實際物體有相似之處。此外,相關教學者在展開教學時還可以把象形字的簡化步驟分析給學習者看,從而使得學習者清楚字體的結構、含義以及來歷。(3)從偏旁部首著手。依據(jù)偏旁部首來學習漢字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偏旁是構成部分漢字的基本單位,具有字形歸類的作用。相關教學者應當引導留學生先看看漢字的字體,在聯(lián)系其讀音,就能差不多理解此漢字的意思了。漢字包括獨體字與合體字,前者通常指的是象形字與指事字,后者通常指的是會意字與形聲字。從漢字的偏旁部首著手,可以讓留學生通過分析字體的結構來猜測漢字的意思,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漢字來源于對事物的描摹這一特征。
(2)語法教學中結合中國文化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語法教學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然而如今的語法教學模式并沒有脫離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較為重視語法體系的完整,大致內(nèi)容是語法規(guī)則,學習者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學者所將的內(nèi)容,并沒有真正的學會如何運用[2]。因此,漢語教學者在講解語法的過程中融入語法的交際功能,注重語法的實際運用,并從中國文化方面著手展開對外漢語的語法教學。在展開對外漢語教學時可以參照以下幾點:(1)利用語序判斷語法。倘若沒有語序就無法組成一個完整、正確的句子。語言中的每一種組合都應當按照有關順序,這種順序稱為語序。語序能夠表達詞與詞之間的關系,不一樣的語序,其所表達的意思也就不同。例如,“她多愁善感,是一個感性的人?!迸c“她多愁善感,是一個性感的人?!眱删湓捴杏幸粋€詞的順序顛倒了,整句話的意思就截然不同。語序對漢語來說十分重要,一不小心就會在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錯誤,甚至鬧出笑話。因此,漢語教學者應當引導留學者掌握語序變化的規(guī)律,巧用語序變化來實現(xiàn)修辭作用。(2)通過語句搭配來掌握語法。詞與詞的搭配不僅由詞義決定,還由詞的語法特征決定。因此,在展開對外漢語語法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詞語搭配的方式進行講解,向留學生們提供大量的實例,使得他們能夠快速而準確的掌握某一詞語的特點,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實詞與實詞間的搭配不僅體現(xiàn)了詞的含義,也表現(xiàn)出了詞的語法特點。在漢語的教學中,教學者可以常用歸納法,向學習者展示許多的句子,然后引導學習者掌握其規(guī)律,從而促進學習者更好的理解相關知識。例如,漢語教學者在幫助留學生理解“搞”字時,此字不論是在口語還是書面中廣泛運用著,教學者可以通過詞語組合來幫助學習者更好的理解。依據(jù)“搞”之后賓語的不同,可以知道它是表示動作的意思,如“搞好關系”、“搞活動”等等。倘若教學者在教學時能夠系統(tǒng)地歸納出各種不同的詞語搭配,可以促進學習者更好的理解與掌握。
(3)交際語言中結合中國文化
語言交際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受到社會文化的熏陶與交際準則的影響。從交際語言中可以體現(xiàn)當?shù)氐奈幕?,反映出不同文化所蘊含的文化特征。在漢語教學中,離不開日常交際用語,因此,教學者應當讓留學生正確理解與掌握我國文化的行為功能與文化取向,熟悉掌握我國文化的語言方式。只有如此,在運用漢語進行交際中才能夠避免交際失誤[1]。例如,教學者在講解問候語過程中,應當讓留學生了解中國人見面是如何打招呼的,有哪些習慣,例如,英美人見面一般都會說“nice to meet you!”而中國人則會說“上哪兒?”“吃飯了嗎?”等等。如果不能對中國文化有足夠了解,往往會造成誤會。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階段,教學者可以建立相關的語境,傳播中國文化,從而使得留學生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
3. 結束語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培養(yǎng)留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漢語教學者在教學中應當幫助留學生全面了解我國文化,從而促進世界文化與我國文化的交流,也促進和諧世界的建立。
(作者單位:天津市海河中學)
參考文獻:
[1]周湘.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在全球推廣的關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 2011,(07):281.
[2]阮靜.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傳播中國文化的基本原則[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0 (06):244-248.
[3]張揚.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傳播中國文化的策略[J].人才資源開發(fā), 2015(04):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