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土
“絲絲香篆濃于霧,織就綠陰紅雨。乳燕飛來傍蓮幕,楊花欲雪,梨云如夢,又是清明暮。屏山遮斷相思路,子規(guī)啼到無聲處。鱗瞑羽迷誰與訴。好段東風,好輪明月,盡教封侯誤?!?/p>
——清·高鶚《青玉案》
高鶚的這首詞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江南的景色和他借景抒懷的心境,別樣的美麗和哀愁,借絲絲香篆繚繞人心。何為香篆呢?香篆是在唐宋時期就已盛行的一種香事,一開始是寺院里誦經(jīng)計時所用,用香印模在香末粉上打出篆書圖案,點燃后綿延不絕,直至燃盡。宋洪芻《香譜》中這樣描述:“鏤木以為之,以范香塵為篆文,燃于飲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天徑者。”又“百刻香”條:“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準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燃一晝夜已?!毕阕虼擞值妹盁o聲漏”。隨著時光流轉,香篆逐漸走出寺院,成為士大夫、文人喜愛的梵香方式。發(fā)展至宋代,打香印已成為一項專門的技藝,一些工匠制作的香篆模子精細考究,材質以木質為主,更有使用象牙等貴重材料,供有身份的人使用。及至明清,則多以銅錫等金屬制作為主了。香篆的流行從唐宋一直到清代中期,都使用香盤來打香篆,打好香印后點燃,上加鏤空的蓋子,香味便隨著裊裊煙霧沁人心脾。吳自牧《夢梁錄》卷一三“諸色雜貨”條“供香印盤者,各管定鋪席人家,每日印香而去,遇月支清香錢而已?!眲⑺摇吨猩皆娫挕罚骸熬熑素浵阌≌?,皆擊鐵盤以士眾人?!彼蝿⒆恿殹洞雾嵙氖宕寰蛹词率^》句云“午夢不知緣底破。篆煙燒遍一盤香?!泵鞔熘队∠惚P》:“不聽更漏向譙樓,自剖玄機貯案頭,爐面勻鋪香粉細,屏問時有篆煙浮?!泵鞔咤ァ蹲裆斯{》中、周嘉胄《香乘》中也都有香印圖樣和香盤的描述。
直至清中晚期,才出現(xiàn)了一種印香爐,也稱篆香爐、蕓香爐,專門用來焚篆香。印香爐一般有三到四層,并有印模、香鏟、香壓等配件。第一層為蓋,第二層為焚燒印香用,第三層放置香印等配件,第四層存放香料。常見外形多為方形和圓筒形,也有扇形、琴形等形狀。隨著清代中晚期刻銅技藝的成熟,特別是以陳寅生為代表的—批刻銅高手的崛起,在銅制爐具及其他文房器物上鏤刻書畫成為—種時尚,如今我們收藏的一些精心制作的印香爐,爐身大都刻有精美的書法、博古、花鳥、山水人物等,而爐蓋的設計也堪稱經(jīng)典,常鏤空雕刻一些“踏雪尋梅”“攜琴訪友”等中國傳統(tǒng)題材的典故和傳統(tǒng),詩情畫意呼之欲出,令人愛不釋手。
筆者收藏的第一件刻銅作品就是一座白銅印香爐,該爐一面刻《蘭亭序集》節(jié)錄文字,字字珠璣;一面刻山水風光,意境悠遠;一面刻喜上眉梢,心存高潔;一面刻秦磚漢瓦,鐵筆金石。盒蓋為鏤空的篆書“貴壽無極”,整件作品秀雅端莊,置于案頭,文人氣息油然而生。
筆者收藏的另一件蕓香爐是刻銅收藏界泰斗周繼烈老師的舊藏,蓋上是“福壽祿”篆書,爐身一面為九才女圖、一面為五子登科圖,一側隸書銘60字、一側小篆銘48字。周老師說它刀刻如書寫,畫刻尤精。高14.8厘米。重達1750克,多年來見過不少刻銅印香爐,無論是體量還是刻工競無出其右者。
然而,真正值得收藏的刻銅印香爐并不多見。一些名人名店的作品更是難得。譬如,署有寅生刻款的,底款為清秘、淳菁閣、萬豐等名店的,大都是其中的精品佳構,不過也有一些拙劣的仿刻品,當然更多的是一些泛泛平庸之作,這就需要我們在收藏過程中更加以甄選取舍。
說到印香爐的泛泛之作,不能不提到晚清南通文人丁月湖。1876年春他與忘年好友談及印香爐,認為當時的印香爐“粗陋不可供幽賞,思欲別開生面”。于是丁月湖先生“彌復心摹手畫,愈出愈奇。次第授攻金之徒,陶之冶之,椎子鑿之,遂成雅制”。幾年間,設計出了一批風格獨特的印香爐,把印香爐的發(fā)展推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峰。楊之水先生這樣評價丁月湖的制爐成就:“南通丁月湖獨標新穎,勒改舊觀,印香和印香爐的風雅方臻于極致?!?/p>
丁月湖,名法,字月湖(1829-1879),印香爐的設計和制作是在他一生中的最后五年完成的。從光緒二年開始,丁月湖將自己設計的印香爐蓋式及印香篆模模式編成一冊《印香爐圖譜》,由揚州的孫月卿雕刻木版水印而成。書成于1880年,卷首有劉瑞芬、徐琪、齊學森等14人的序文題詞,共收錄了爐式立體圖1種,各類爐蓋圖97種,篆模44種,共計圖為142種,與傳世的印香爐對比其尺寸比例均為1:1。
當時,丁月湖制作的印香爐名噪一時,安徽齊學裘這樣評價他的爐:“不朽之作也,必傳無疑,巨眼有瞳,當自識之”“魚灣月湖,天才也,亦逸才也?!倍≡潞灿凶约旱母形颍骸氨确鹎盁?,常燃不滅,似隙中駒,健行不息。吐霧噴云,不徐不疾。記刻按時,永朝永夕。伴我琴書,親我?guī)紫?。或誦或弦,宜熏宜熱爇。妙自心聞,境由人辟。牖君靈通,神清志逸。默古韜真,萬濾一滌。恍然物外,遺世獨立?!闭媸菓{著丁月湖對爐的深刻理解,結合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銳意創(chuàng)新,才有了他在印香爐技藝上的不凡成就。
從我收藏到的《印香爐圖譜》中可以看到,丁月湖設計的爐品種十分豐富,有方形、圓形、秋葉形、如意形、梅花形、古琴形等百余種。爐體由黃銅和紫銅兩種,有的黃銅作身,紫銅為蓋,有的全部以紫銅為主,有的底及層間的邊緣用紫銅線作鑲嵌,富于變化。從表面看就一個爐體配一個蓋子,其實內(nèi)含數(shù)層,分別放香末粉和一些香料工具等,最上面覆以鏤空的爐蓋,透雕有精美的文字和圖案,焚香時煙氣從孔中緩緩飄出婀娜多姿,煞是好看。爐體中最為精彩的當屬印香篆模具,丁月湖對香模的設計可謂匠心獨運,模具的厚度基本為4毫米,使用時能保證香末粉形成連綿不絕的香篆,并均勻緩慢地燃燒,焚燒后殘留的香灰仍是一幅美麗的篆書圖案。香篆圖案一般采用“虛心”“芳心自同”“幾生修到梅花”等優(yōu)美的詩句。
爐蓋的設計同樣令人嘆為觀止,無不透著濃濃的書卷味及文人的藝術品位。如“春暖墨融河北紙,夜深入試海南香?!薄叭缡俏衣劇?,“心香一瓢”等。設計完成后丁月湖專門聘請李學裕、王東林兩位制爐匠人為其精心制作印香爐,所以不少印香爐的爐底都鑄有“月湖仿古石港李學裕造”“江蘇南通月湖仿古王東林造”或“石港李學裕造”等方形的楷書款識。印香爐制成后深得文人雅士的喜愛,“遠近訪求,咸以希見為寶。”清末狀元張謇也曾收藏了幾件月湖印香爐,并分別為其作《云鶴印香銘》《佛香銘》《龍鳳香銘》,珍愛程度可見一斑。丁月湖去世后,后人也曾依《圖錄》制爐,大多還是差那么一口氣,其中有少許精到者,也是可賞可玩。
多年來,我也有幸藏有幾件丁月湖的印香爐,其中一件是秋葉形,蓋子上鏤刻:“右丞畫意素師書丙成年荷月”,落月湖款,印模是“綠天”兩字,整爐造型生動自然,線條流暢,葉形的設計可謂獨到,暗喻一葉知秋。丁月湖的才華在這件作品上展露無遺,令人嘆服。
另一件是書卷形的,整體造型就像一本卷起的書,封面上有“翰墨香”三字和丁月湖的印章款,印模是“開卷有蓋”,里外呼應,相得益彰。如果在讀書時用此爐焚香,想必一定才思敏捷,妙筆生花。
南宋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里有關書房的一章中寫道:“明窗凈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烏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商周。端研涌巖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受用清福,熟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閬苑瑤池,未必是過?!睆倪@些描述中可見篆香在當時文人心中有著很重要的位置。如今,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印香爐作為文房雅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和收藏,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編輯/董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