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雨 鄭勇
摘要:紙染繡花作為布依族獨有的民族手工藝,現(xiàn)已瀕臨絕跡。文章通過對深入桐木嶺村布依族村寨紙染繡花工藝的調查資料整理與相關文獻的查閱,對布依族紙染繡花工具與材料、制作工藝流程、審美文化等多方面展開探究,以此來填補布依族紙染繡花這一傳統(tǒng)手工藝的理論研究空白,并以此喚起更多人對這一傳統(tǒng)民族技藝的關注與重視。
關鍵詞:布依族;紙染繡花;棉紙捻條
中圖分類號:J523.2 文獻標志碼:B
A Study on Paper Resist dyed Embroidery Technique of Buyi Nationality
Abstract: Paper resist dyed embroidery, a unique handcraft of Chinas Buyi nationality, is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Based on an investigation tour to Tongmuling Village, a habitation of Buyi people and looking up relevant documents, the authors make an approach to the paper resist dyed embroidery technique from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embroidery tools and materials, process and aesthetic culture. It supplies a gap in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is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and hereby arousing peoples attention to this unique traditional skill.
Key words: Buyi nationality; paper resist dyed embroidery; twisted paper strip
布依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陽花溪區(qū)、安順地區(qū)的鎮(zhèn)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等地。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政治文化,生產力水平等鑄就了這一民族獨特的文化藝術的形成。其中,作為布依族民族文化重要代表的織染繡花技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已于2007年入選貴州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貴陽市花溪區(qū)貴筑辦事處桐木嶺村上板橋組布依族村寨,年近古稀的潘秀華老人是目前已知的布依族紙染繡花制作工藝唯一傳承者。在實地調研中發(fā)現(xiàn),紙染繡花這一傳統(tǒng)民族手工藝隨著現(xiàn)代化染制業(yè)快速發(fā)展和沖擊,知曉這一傳統(tǒng)手工藝的人知之甚少,會制作的人更是鳳毛麟角。為此,展開對布依族紙染繡花這一傳統(tǒng)民族技藝的挖掘與搶救已迫在眉睫。
1 染繡材料
1.1 防染工具 —— 棉紙
棉紙是布依族紙染繡花制作中必不可少的防染工具。所選棉紙并非以棉花為原材料紡制而成,而是以樹皮、仙人掌等為原材料,利用古法造紙工藝,經過數十種工序制成,具有柔軟而有韌性、纖維細長如棉的特點。這種采用古法造紙工藝而成的棉紙,在紙染繡花中可以有效地防止防染捻條的撕斷。同時在棉紙的制作中加入了具有非常豐富植物膠汁的仙人掌為其原材料,不僅可以使紙張的光滑度增強,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紙張的強度,更使紙染繡花制作工序中在染液中多次長期浸染成為可能。
1.2 手工棉布
布依族手工織造布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布依族傳統(tǒng)染繡活動中多選擇手工織造棉布,經彈棉、滾棉條、紡線、挽線、煮線、繞線、梳理、布經等多道工序完成整個布依棉布的織造。為防止扎線收緊外力使織物變形等問題的產生,進行紙染繡花所用的棉布應具有厚實硬挺、不易變形的特點。隨著工業(yè)時代的到來,手工棉布的織造在布依族村寨幾乎已經絕跡,現(xiàn)今,多選擇市面上賣的較為厚實的白坯布作為紙染繡花的基布。
1.3 染料
布依族發(fā)現(xiàn)有一種草“倒在水幽里,水變藍茵茵”。便采來這種草漚于水缸,用來染布,稱之為“覺”(布依語)。這種“覺”也正是藍靛,由馬藍、寥藍、木藍等植物的莖、葉,經漚池、撈棵、打靛等多重工序制成。經過藍靛染的面料耐洗耐曬,不易褪色,具有莊重典雅的特點。同時,還能對掛草割引起的皮膚傷害以及蟲咬爛瘡等皮膚疾病起到消炎止癢的作用,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愛。
2 紙染繡花制作工藝過程
2.1 繪制圖案
將事先準備好的白棉布平鋪在桌面上,用毛筆蘸取事先準備好的稀釋過的墨汁,在白棉布上勾畫出繡染紋樣,熟練的工藝師可以信手拈來地刻畫描繪,無需勾畫草稿,就能夠自然勾勒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染繡紋樣。圖案均繪制在白棉布的正面。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繪制圖案中要根據最終所染作品顏色的深淺來調整繪制墨汁的稀釋程度。如設計作品為淡染,繪制圖案的墨汁盡可能稀釋到僅在制作繡花環(huán)節(jié)中依稀可見為宜,這樣才能使得最終作品清洗方便,避免繪制墨汁浮色對作品整理質量的影響。為此,為使最終作品效果不受墨液的影響,在平時進行紙染繡花圖案的繪制環(huán)節(jié),多選擇將墨汁稀釋到淡淡依稀可見的程度。
2.2 捻條制作
用于紙染繡花的捻條是指將事先準備好的棉紙用剪刀剪成寬度約為2.5 ~ 3 cm左右,長度則根據所繡紋樣輪廓線長度而定,一般長于所繡紋樣輪廓線長度,以防捻制過程中捻條長度不足,同時也為節(jié)約制作材料的長條棉紙,用手從棉紙條的一頭開始以“S”形或“Z”形進行加捻制作。在加捻過程中要注意保持棉條的抱合度,盡可能保持加捻棉紙條的緊度,避免太過松散,主要是為了在浸染環(huán)節(jié)中能更好地起到防染作用。為此,可以說在整個紙染繡花過程中,捻條的制作是關乎作品成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3 加捻條繡花
將加捻的棉紙條沿著繡制圖案線放置在白棉布的反面,然后從正面開始用針線沿著所繪紋樣線將捻條包裹進行繞針繡花,最終所繡紋樣為突出立體效果。其中,在整個加捻條繡花環(huán)節(jié)需要注意的是要將棉紙捻條沿著紋樣線完全繞針包裹在白棉布里,避免捻條裸露在外面,也要保證包裹捻條與布面之間無縫隙,防止捻條在包裹棉布中松動變形,形成完全吻合的全包裹;同時也要注意把握繞針線的抽緊度,以及線與線之間的疏密程度;一般要求盡可能地做到每根繡線都將捻條與包裹面料結實包裹扎住,防止滑動變形;線與線的疏密度則要求保持短線條近距離細密繞針繡,相鄰兩針距約為0.2 cm。這樣繡出來的樣品才不至于在后面浸染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滾條松動、防染處被染等,同時也能使最終成品呈現(xiàn)出規(guī)則優(yōu)美的線條。整個制作過程與扎染中的繞針縫扎法有異曲同工之處,均是通過繞針縫紉,縫后拉緊。不同的是布依族紙染繡花的繞針繡花中加入了防染捻條,染出的斜短線條線紋更加清晰。在整個過程中,線的抽緊度及密度直接影響最終紋樣的成形度,所以在制作中強調力求將每條繡花線都抽緊到最大程度,以保證最終設計成品的質量。
2.4 浸染
布依族紙染繡花浸染與布依族楓香染染制工藝基本相同,均為低溫靛藍染。先將扎好的繡花布用線穿成若干段,將其懸掛在染缸表面橫搭的木條上,讓待染繡花布完全充分地浸泡在靛藍染液中,染液的濃淡可根據設計要求進行調制;同時染制顏色的深淺也可以通過浸染時間長短與次數變化來控制。在染制過程中,要將染制繡花布在浸泡一定時間后在陰涼環(huán)節(jié)下使其充分氧化再放入染缸浸染,目的在于使其更好地著色;整個步驟反復多次;其中,為了提升染色的牢固度,在后面的浸染前布依族人在浸染的布上刷上豆?jié){,最終得到想要的色彩。
2.5 后處理
織物經捆扎染色,需先用清水對染色完成的織物進行沖洗;待拆除抽緊繡花紗線之后,再進行水洗以漂去浮色,擠干水分,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晾干,現(xiàn)多為擠干水分趁濕直接燙平,所染織物色彩才能顯得艷麗而富有光澤。
3 造型紋樣及審美
3.1 紋樣與載體
布依族紙染繡花圖案多為即興發(fā)揮而作,紋樣整體造型形象生動。具象造型是布依族紙染繡花紋樣的主要藝術形式,即對自然生活的物象進行藝術加工處理,形態(tài)變化豐富,流暢自然;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鳥、蝴蝶、魚等為主,配以六角結、八角結、水紋等,整體給人以構圖飽滿、裝飾紋樣自由舒展的特點。在布依族人的生活中,背扇、床單、被面、枕巾等日常用品是紙染繡花的載體(圖 1)。
3.2 自然的色彩
布依族人對藍色有著獨特的偏好。其傳統(tǒng)紙染繡花的色彩多以深藍、淺藍、白色為基調,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任何一個民族的藝術都是由它的心理所決定的,它的心理由它的境況所造成的,而它的境況歸根結底是受它的生產力狀況和生產關系制約的?!辈家雷寮埲纠C花顏色的選擇與其所處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審美心態(tài)、自然條件等因素密不可分。大自然賜予的藍靛為其染色提供了物質保障,藍白色彩的搭配組合給人以清晰淡雅之感,不僅體現(xiàn)出布依族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藝術審美追求,同時也是他們低調、扎實、耐勞的民族個性的具體表現(xiàn)。
3.3 審美文化
布依族作為生活在云貴高原的古老民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布依族追求生命和諧美的審美文化核心。他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這種審美文化在其建筑、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中都有很好的體現(xiàn)。如居住在黔中地區(qū)布依族人居住的石板房最大的特點是就地取材,從基石到蓋房所用的材料均為石材,給人以造型簡潔、古樸自然之感,同時在其結構設計中也強調視野的開闊,親近自然。同樣,依山傍水的居住環(huán)境,使其熟知魚的繁殖過程與習性,并將其作為圖騰崇拜物進行抽象成菱形紋、三角紋應用在其染織品、服飾、器物上。所有這些都是布依族人熱愛自然、追求自然生命與個體生命“天人合一”的審美文化體現(xiàn)。
4 結語
傳統(tǒng)手工藝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活化石。布依族紙染繡花這一獨特的傳統(tǒng)民族手工藝是布依族人智慧與文化的結晶,承載著布依族歷史內涵與獨特的審美文化,是寶貴的民族藝術遺產。隨著工業(yè)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民族手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受到一定的沖擊與挑戰(zhàn),布依族紙染繡花這一傳統(tǒng)的民族手工藝也隨著時間的消逝漸漸走向衰亡。為此,當務之急是制定切實有效的策略,使其得到傳承與發(fā)展,只有這樣才能使紙染繡花這一布依族特有的民族手工藝得以保存與發(fā)展,實現(xiàn)布依族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完整性。
參考文獻
[1] 黎汝標.布依族紡織文化初探[J].貴州民族研究,1988(4):168-172.
[2] 覃亞雙.布依族蠟染尚藍心理研究 ——基于貴州省鎮(zhèn)寧縣石頭寨的調查[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3.
[3] 王科本.布依族楓香印染技藝及其紋樣造型的意蘊探源[J].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4,34(4):17-19.
[4] 格奧爾基·瓦連廷諾維奇·普列漢諾夫.論藝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
[5] 江冬梅.和諧的生命之歌——貴州布依族審美文化的核心內涵[J].藝術百家,2011,123(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