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慶谷
談到“出手”不得不提起武生前輩郭玉昆,他有“出手大王”之稱,兵器到了他手上,立刻會變得“活”起來,上下飛舞,變化無窮。筆者有幸看過他晚年時演的《十八羅漢斗悟空》,真的令人折服,從羅漢手中奪過兵器,無論拋、扔、接、磕、碰、繞,又準又穩(wěn),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可以說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郭玉昆長期鉆研悟空戲,鄭派和張派他都非常癡迷,經(jīng)常兩個流派交替著演,《鬧天宮》和《十八羅漢斗悟空》是他的拿手戲。“寶劍入鞘”是郭玉昆首創(chuàng)的,堪稱一絕,震驚了上海灘。這個“出手”是左手持劍鞘,右手持劍,從背后扔向空中,落入鞘中。就憑這個絕招,使他票房大賣,觀眾爭先恐后,都想一睹為快。
最近看到幾篇報道說郭玉昆的“出手大王”是被逼出來的。原來,舊時上海灘的京劇市場競爭實在激烈,他經(jīng)常與張翼鵬、小王桂卿兄弟同臺競技,由于他的“出手”新穎,武打套路俏皮,經(jīng)常遭遇被同行“偷藝”,迫使他不斷地研究創(chuàng)新,成就了他“出手大王”的美名。后來,郭玉昆曾調(diào)侃道:“當初若不是小王(桂卿)哥兒仨擠兌我,逼得我天天琢磨變招數(shù),哪會有我這個‘出手大王?”
上海京劇院的著名武生趙國華在“出手”方面也有較深的造詣,繼承了許多前輩的絕技。但他并不滿足于現(xiàn)有的“玩意兒”,為了革新花了不少心思。我們可以通過新編神話京劇《盤絲洞》,來了解趙國華在“出手”上的創(chuàng)新成果。
首先,他嘗試了“繞圈寶劍入鞘”,即單腿站立繞圈的同時,劍鞘先“串腕”(在手腕上繞一圈),然后完成“寶劍入鞘”的動作。這可以叫做“復合式出手”,難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所謂一心不能二用,這對于大腦的考驗極大,可是他做到了。這個新“玩意兒”很受觀眾歡迎,也是趙國華的殺手锏。
接著,他又研發(fā)了“組合式出手”。孫悟空以金箍棒對付手持錘、叉、刀、柺等各式兵器的妖怪,一邊打斗,一邊完成各種“出手”,可以說這是“化學把子”的延續(xù)。在同一套“出手”中,耍幾種不同的兵器是很困難的。因為各種兵器的分量不一樣,耍法不一樣,手感和“范兒”也都不一樣,所以非??简灤竽X的記憶功能。這套“組合式出手”的收尾處也是高潮突起之處,金箍棒落在腳上,上面壓一把單刀,一手耍雙頭錘,一手持叉繞柺,等到把手上的兵器都處理掉之后,用腳同時勾起棒和刀,先接住棒,然后順勢用棒接住刀,繞刀、頂?shù)?,最后頂錘,這一連串的高難度技巧依次呈現(xiàn),一氣呵成,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成為新時代獨具創(chuàng)造力的“出手”。
以往,繞刀、頂?shù)抖际菃握{(diào)頭,趙國華首先嘗試了雙調(diào)頭,即刀在空中旋轉(zhuǎn)兩周后頂住,提升了難度的同時,也增強了可看性。他還研究如何用翎子繞刀和繞雙刀,乍一聽有點不可思議,但是他都進行了舞臺實踐,并取得了成功。
另外,趙國華還在《鬧地府》一劇中進行了一些“出手”的創(chuàng)新實驗,比如從判官手中奪過判官筆,借鑒雙鞭的耍法,把兩支判官筆玩得非?;ㄉ?。再如從大頭鬼手中搶過大扇子,運用拋、扔、轉(zhuǎn)、繞等手段,耍出各種新奇的花樣,使觀眾新鮮感大增。
筆者在學生時期,就向趙國華老師學習“出手”的各種基本技巧。此次在《五百年后孫悟空》中,展現(xiàn)的雙調(diào)頭頂?shù)?、頂雙頭錘以及雙手耍三個錘的“出手”,就得益于趙老師的指點。趙老師經(jīng)常講,想練好“出手”,道具必須稱手,不僅要研究其構(gòu)造原理,甚至還要親自動手制作加工。
俗話說熟能生巧,“出手”亦是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至少需要十年的修煉,才能達到一定的水準。不過,若想達到十拿九穩(wěn)、出神入化的境界,光靠苦練還不行,更重要的是對心理素質(zhì)的訓練。有的演員平時練得挺好,可是一上臺就緊張,頻頻失手,這就是心理素質(zhì)不過關(guān)。因此,必須通過長期的舞臺實踐,克服心理障礙,越是大場面,越是要淡定,只有在松弛的狀態(tài)下,才能發(fā)揮出正常水平。即便有失誤也是正常的,需要有預見性和臨時應變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萬無一失,有驚無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