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平
摘 要 孔子的儒家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就是“仁”,“ 仁、義、禮、智、信” 貫穿著整個儒家文化。其實質,也就是教育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儒家崇尚道德,充分意識到道德對社會和對人的重要性。
關鍵詞 先做人 再成才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0098-02
寫這篇文章,筆者總感覺心里是戰(zhàn)戰(zhàn)兢兢忐忑不安。為什么會是這樣呢?因為筆者對儒家文化研究的并不透徹,也不是個學識淵博的儒者,只是個對儒家文化略有膚淺了解的人。在閱讀學習儒家文化的幾年里,特別是對《論語》反復學習幾遍之后,心里總有個揮之不去的膚淺認識,就是孔子循循善誘教誨人們先做人、再成才的簡單道理。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孔子說:“年輕人在家就要孝順父母,在外則要尊敬兄長,言行要謹慎講信用,要有廣泛愛人之心,而特別去親近有仁德之人。如果這些都做好了以后,還有閑睱時間,就可以來學習文化才藝了。如此質樸的道理,讓人心中豁然貫通。學做人是第一位,學成才才是次要。這不就是儒家文化教育的精髓嗎?
這段話,對中小學教育尤其是幼兒啟蒙教育有著極大的幫助。它告訴我們,小孩在家要孝敬父母親人,在校要尊敬師長。要先學會做一個有仁義、道德高尚的人、有社會公德的人。先把這些做好了,你再來學習成才??鬃拥娜寮宜枷塍w系的理論核心就是“仁”,“ 仁、義、禮、智、信” 貫穿著整個儒家文化。其實質,也就是教育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儒家崇尚道德,充分意識到道德對社會和對人的重要性。
反觀當前的中小學道德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對儒家文化教育進行了摒棄。在中小學的道德教材中,很難見到《三字經》《弟子規(guī)》《朱子家訓》《孝經》《大學·中庸》《道德經》等古典啟蒙教材內容。不少學校和家長對學生只強調成才的教育。分數(shù)的高低就代表學校教學的水平和能力,也就衡量了學校的道德教育的高低。所以,很多學校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而忽略了做人的教育。學生在學校養(yǎng)成了趨炎附勢、嫌貧愛富的毛病。以致我們現(xiàn)在有很多的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對外界的壓力和自我挫折性的抗壓和減負能力不強。榮辱感較差,受到一點打擊挫折,就認為學校、老師、家長對他們不公,社會對他們不理解,就失去了勇氣和方向。中小學校園里的校園暴力屢禁不止,過去說男生喜歡暴力,現(xiàn)在女生在校園暴力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更有甚者,子女弒親、學生侮辱老師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前不久,某中學的學生在課堂上將“我是烏龜,我怕誰” 的紙條貼在上課老師的背后,對教師進行污辱。在這些人的眼里,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老師的啟迪教導之恩全都不是個事。就連做人的最基本的教養(yǎng)和基本文明都不會,哪還會有道德觀。
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小學教師,我常常在想,在當今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到底要培養(yǎng)和教育出怎么樣的學生?他們的精神支柱是什么?是高智商低人品的學生,還是品德兼優(yōu)的人才?人們自然會說, 當然是后者。可我們的社會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多與我們愿望相違背的現(xiàn)象?正像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資中筠所說:“中國教育不改變,人種都會退化?!蔽矣X得這是對中國教育現(xiàn)狀的吶喊?,F(xiàn)在有不少的學校也都強調要抓好德育, 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讓學生在“快樂” 中學習。其實,我非常贊同上海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所說的,學生在學習時代是痛苦的,讀書學習本身就是件痛苦的事。試問,我們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yè),有幾個人是在“快樂”中完成的?有幾個人沒有受過老師的訓誡和體罰?我們不能一味以愛的名義對學生沒有控制、抑制和約束。學生不聽管,不服管,讓所謂的以生為本的教育任性下去,而忽視學生的人格教育,任其發(fā)展,社會將會怎樣進步?中國將會怎樣進步?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保ā墩撜Z·學而》)儒家認為, 一個能孝敬父母親人, 尊敬師長有規(guī)矩的人, 要他冒犯社會, 冒犯長輩是很少見的; 不喜歡犯上, 而又喜歡造反作亂的人是從來沒有的。如果一個人能專心致力于做人的根本,先做個好人,“仁” 也就產生了。孝順父母,尊師敬長,這就是“仁” 的根本,你看,儒家教育做人的根本,就是從孝弟開始。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問政章》孔子告訴我們:“什么是仁,仁就是愛人,愛自已的父母是最大的仁”。 儒家教育弟子做人從孝開始,就是做人的最簡單道理?!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內省也”。(《 論語·里仁》)“恭、寬、信、敏、惠”(《 論語·陽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我們遇見才德好的人,就要向他看齊,遇到品德差的人,就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毛病。做人要有恭敬庒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恵這五種品德就是仁人了。如果能像古代圣人毎天都能再三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盡責了?與朋友們交往是否以誠相待了?老師教的功課是否用心復習了?如果都能做到這些,必定會“德不孤,必有鄰”。(《 論語·里仁》)這就是儒家做人的道德標準。
如果你都有了這些好的行為,想學習才藝成才,你還要有明確的目標。北宋大儒程頤認為:“《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大學·程子提示》)程頤說,:《大學》是孔子遺留下的書,是初學者進入道德的門徑”?!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胖髅鞯掠谔煜抡?,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大學·經一章》)(大學解釋為“博學” 之義)。博學的目的,在于彰顯人的美德,在于使人更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美的道德境界。古時候要想把彰顯人的美德從個人推廣到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先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要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端正自己的內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誠;要使自己意念真誠,先要達到認識明確;而達到認識明確的方法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達到認識明確;只有達到認識明確,而后才能意念真誠;意念真誠而后內心端正;內心端正而后才能修養(yǎng)自身道德;修養(yǎng)自身道德而后才能整治自己的家族;整治自己的家族而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才能天下太平。不論是出身高貴的還是平民百姓,都要把自身道德修養(yǎng)作為根本。這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的抱負,是儒家文化告訴我們,要創(chuàng)偉業(yè),也都要從做人開始,“修身” 自治才能達到目的。
孔子說:“為仁由己”。 仁的境界實現(xiàn)是靠自己的努力,仁義之心是人之生命的根本,失去仁義之心也就等于喪失了生命之根本。先學會做人,比成才重要。做人也是立世的立足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