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
作為歐洲杯歷史上首個出現(xiàn)的中國贊助商,海信在爭議中成了大贏家。
爭議的焦點在于“海信電視中國第一”。當這幾個大字出現(xiàn)在歐洲杯賽場邊時,眾人嘩然。而爭議是最好的傳播,海信的廣告一經(jīng)打出,便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引發(fā)了廣泛爭議和刷屏,甚至爭吵。
令大家爭論的焦點,就是“聲稱中國第一是不是違反《廣告法》”。
中國有爭議,歐洲很喜歡
挺海信的用戶觀點集中,認為這事值得驕傲:“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國足沒辦到的,海信實現(xiàn)了!”“全場最搶眼的廣告,沒別的,就它!”“海信確實是國產(chǎn)里不錯的,至少人家敢去贊助。”“海信這兩年越來越牛這是真的?!?/p>
反對的則認為明顯違法《廣告法》:“中國第一,在國外違反《廣告法》哦?!薄皠e鬧了,違反《廣告法》了知道么?”“違反《廣告法》的廣告到國外去打,真聰明,真缺德?!?/p>
其實,“海信電視中國第一”是不是違反《廣告法》原本不是問題。因為《廣告法》前文就說了“適用范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但是這并不妨礙話題以爭論的形式持續(xù)在社交媒體引發(fā)傳播。
為什么只有在中國市場有爭議?而且所謂的爭議其實僅僅是限于在中國本土市場?評價海信本次贊助歐洲杯廣告事件的好與壞,不能完全以中國市場作為標準。因為海信的目的,就是要走向世界,要站在世界家電舞臺之巔。中國消費者的評價,是影響不了歐洲消費者的選擇或評價的。
歐洲消費者在歐洲杯期間,對于海信的了解從無到有,正是海信用這種簡單直接的方式,起到了告知消費者的作用。當消費者首次近距離接觸一個陌生的品牌時,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轟炸。講故事未必是最好的策略。因為消費者根本不了解品牌屬性、缺少使用感受,在這樣的背景下,能用故事打動他們嗎?顯然不太可能。而簡單直接的廣告訴求,則正符合歐洲消費者的需求。
海信的策略成功,就在于利用一個看似“耍小聰明”的曲線打廣告——在歐洲杯賽場打中文廣告,打中國《廣告法》禁止的絕對化描述廣告,反差和意外使得這則廣告極具話題性,實現(xiàn)了廣告的“出口轉(zhuǎn)內(nèi)銷”。“中國人更關(guān)心中國企業(yè)在海外的事情”,就是源動力所在。
本次歐洲杯贊助,不會營銷的海信給中國企業(yè)上了一堂廣告課。外界對于海信的評價,一直以來的做法是技術(shù)驅(qū)動型,而不是營銷型。向來不太會講故事的海信,這一次在歐洲杯以巧妙和務(wù)實的姿態(tài),成功吸引了歐洲消費者的關(guān)注,從這個層面講,營銷就是成功的。
歐洲杯的“三好生”陣營
這則廣告的中文版為“海信電視,中國第一”,英文版為“Hisense,CHINAS NO.1 TV BRAND”。根據(jù)歐洲杯贊助商權(quán)益,每個贊助商每場比賽獲得8分鐘廣告時間,也就是滾動播出16次30秒廣告。海信廣告的劃分是英文14次,中文兩次。
這就是海信之于英利的進步之處。2010年和2014年,中國英利成為世界杯合作伙伴,成為一時美談。但是每場比賽“中國英利”四個字突兀地出現(xiàn)在場邊,既缺少變化也不美觀,著實讓人看著揪心。而海信的廣告中英文兼具,而且以英文版為主,這顯然堵住了想罵“人傻錢多”人的嘴,當然更重要的是回歸了傳播的初心——在海外打品牌,向外國用戶傳遞中國電視品牌的形象。
營銷界人士認為,海信在歐洲杯傳播“第一”是一次教科書式的精彩策劃。
首先,根據(jù)定位理論,傳播“第一”是效率最高的品牌塑造途徑,“成為第一”總是勝過“做得最好”。因為,在潛在消費者心目中,他們相信“第一”優(yōu)于其他品牌。消費者猶豫不定時,都有尋求“他人之證”的從眾消費心理,外國消費者也不例外。
其次,歐洲杯是中國企業(yè)絕少涉足的全球三大賽事之一,在這個大平臺上,海信還是個新品牌。海信要告訴全球消費者幾個層面的信息: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的優(yōu)勢是什么?可以說“海信電視中國第一”這八個字很好地傳遞了三個層次的信息。
再者,歐洲杯不獨海信,而是形成了一個“三好生”陣營:
阿迪達斯的廣告“First Never Followes”,嘉士伯的“……the best in the world”,土耳其航空的“Meet Europes Best”都在強調(diào)品牌的領(lǐng)先、最佳、最優(yōu)。這說明大品牌對“第一”重要性的認知是共識。
5000萬歐元贊助歐洲杯值嗎
海信以5000萬歐元的贊助費躋身頂級贊助商陣營,歐洲杯為什么被海信抓住了?相比國內(nèi)買球隊的投入,贊助歐洲杯雖然號稱5000萬歐元,但性價比仍然高了很多。為什么其他中國企業(yè)沒有看到此機會?
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海信一直在進行體育賽事贊助,這些年來從贊助澳網(wǎng)到贊助F1紅牛車隊,積累了經(jīng)驗和段位,也有了賽事贊助的眼光。另一方面是歐美金融危機后,頂級體育賽事的贊助都有松動的跡象,以往的“頂級品牌俱樂部”、“歐洲杯贊助商圈子”被打破,實現(xiàn)了亞洲特別是中國品牌的逆襲。
事實上,世界三大賽事(奧運會、世界杯、歐洲杯)一直是亞洲品牌走向全球的跳板。20世紀末日本品牌首先崛起,21世紀初的韓國品牌異軍突起,今天,更多中國企業(yè)開始亮相。從時間上排序,僅有三家中國品牌成為過三大賽事頂級合作伙伴:2008年奧運會合作伙伴聯(lián)想,2016年歐足聯(lián)合作伙伴海信,2018年國際足聯(lián)合作伙伴萬達。
本屆歐洲杯上,海信和土耳其航空實際上取代了日本佳能、夏普的名額,得以和麥當勞、阿迪達斯、可口可樂、嘉士伯等全球品牌并列,這無疑提高了自身段位和品牌形象。
這次海信贊助歐洲杯的成功,勢必會引起中國企業(yè)對國際頂級賽事的重視。三大賽事會再次成為中國企業(yè)追逐的目標。
從中國家電業(yè)的現(xiàn)狀來看,無論是品牌還是技術(shù),都必須要走向世界,這是不爭的事實。海信代表的并不僅僅是它自己,而是中國家電業(yè)。以全球銷量第三的身份出現(xiàn)在歐洲杯上,這對于中國家電業(yè)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這,難道不值得中國家電同行借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