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婉瑩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不乏文質(zhì)兼美的敘事性作品,如《散步》《背影》《故鄉(xiāng)》《我的叔叔于勒》等。這類作品主要是通過生活事件的敘述和具體環(huán)境的描繪來塑造人物形象的,它們最突出的特點是“以事感人,以情動人”。閱讀這些敘事性強的文學作品,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啟迪學生的語言智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呢?2013年9月,筆者主持惠州市立項課題《初中課外專題化閱讀教學的行動研究》,在課題研究中,筆者結合課內(nèi)教材及課外專題閱讀,提出兩個閱讀教學觀點:引領學生把敘事性作品讀“厚”,指導學生把敘事性作品讀“薄”,最終實現(xiàn)“厚”積而“薄”發(fā)。
一、引領學生把敘事性作品讀“厚”
能把敘事性作品讀“厚”,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活,更是一種藝術活?!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是“厚”,“舉三返一”也是“厚”。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采取以下幾大方略進行實踐研究,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作品鑒賞能力,提高學生感受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的水平。
(一)專題式海量閱讀
“厚”的首訣是閱讀量大?!墩Z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guī)定,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陂喿x量的考慮,筆者在閱讀教學中,采取專題式海量閱讀,分階段分類別進行,每個階段以100篇為基準,分兩大類。第一類: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進而涵養(yǎng)、形塑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人生觀的作品,如“親情”“故鄉(xiāng)與母?!薄柏熑魏透卸鳌薄靶腋;蚩鞓贰薄吧c人生”“人格與尊嚴”等專題。這一版塊,由學生的情感體驗出發(fā),從身邊的感觸著手,讓學生的感知與生活體驗越來越深刻。第二類:結合中考實際,選擇一些中考常見題材的作品,綜合多方面考點,通過這類作品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加強學生的解題訓練。學生畢竟要面對中考,如果完全撇開中考,學生心中沒底,老師的閱讀教學再新穎,閱讀的文本再好,對他們而言也只是“繡花枕頭”,難以產(chǎn)生長久浸淫其中的動力。更恰切的做法是二者同時兼顧,既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fā)展奠基,又照顧到學生當下急于提高閱讀題分數(shù)的需求。而情感類散文、小說正是學生考試中最頭痛、最不知所以然的專題,正好以此為動力,讓學生慢慢走上海量閱讀的道路。
(二)激發(fā)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有學步時,讀有起步時。把作品讀“厚”,在學生開讀的最佳時段,幫助其樹立起閱讀的興趣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也是語文教育走向成功的關鍵。如何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我們主要采取四步走,第一步:閱讀預測,通過作品題目,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預測作品內(nèi)容,誘發(fā)學生閱讀的情思;第二步:以身示范,與生同讀,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第三步:與海量閱讀同步,給學生以閱讀的自由,再相機引導,轉化他們的興趣點;第四步:創(chuàng)設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以活動為媒介,如開展“文章推銷會”“展評優(yōu)秀讀書筆記”“積累本”等活動,調(diào)動閱讀的積極性。教師要在“趣”字上下功夫,創(chuàng)設軟硬環(huán)境,俯下身來,與生同讀,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預測、選擇好文章,給學生以思想的減負,與書為友,與文作伴。
(三)整體感知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文章的第一步應是“通讀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這也即是通常所說的整體感知。筆者在實踐過程中,根據(jù)學情、敘事性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nèi)容和形式——“人”有整體形象,“事”有整體概況,“景物”有整體觀感。我們主要把握三個基點:第一點:高屋建瓴,提綱契領。在初讀階段,必須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語言,抓題目擴展,抓基本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jīng)過、結果),抓人物關系。第二點:尋蹤逐影,理清思路。組織學生探尋思路,穿成網(wǎng)絡,連成提綱,了解結構布局。第三點:披文入情,以情入文。同樣的題材因創(chuàng)作的種種因素亦會蘊孕出不同的情感因子,如寫秋,可以寫激昂愉快的秋收,可以詮釋悲抑凄婉的傷感,也可以承載凝重深沉的愛,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沉潛到人物關系碰撞、情愫交織中,與文本中的“人”休戚與共,憎其所憎,樂其所樂,陶醉在文本中。
(四)深入作品細節(jié)
在完成整體感知后,要引領學生深入作品局部,著力品味文章的細部。細功出慢活,出精品,出厚重,教師要從人物形象、描寫技巧、寫作特色等方面進行細摳慢讀。以閱讀《我的叔叔于勒》為例,涉及到的“細”就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線索人物;人物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情描寫,心理描寫;社會背景,景物描寫;懸念,巧合;虛實,抑揚……教師要從多層次多角度引領學生深入細節(jié),細細地品味,細細地欣賞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真與善,美與丑。
(五)引領學生進行美點尋蹤
把敘事性作品讀“厚”,要善于發(fā)現(xiàn)“美”,教師要引領學生進行美點尋蹤,主要圍繞語言及情感悟點來列舉。如閱讀《散步》,文中“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句表現(xiàn)了妻子的賢惠,“在外面”這個限制語用得好,令人浮想聯(lián)翩:“在家里”很可能就不是這樣了,很可能“我總是聽她的”。最后一段:“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边@段話“輕”“重”美點成線,組成一副秀美雋永、蘊藉豐富、韻味深遠的畫面。
(六)從課內(nèi)勾聯(lián)到課外
把敘事性作品讀“厚”,除了數(shù)量保證,興趣引導,質(zhì)量提升,還要勾聯(lián)“外”,即從課內(nèi)拓展到課外。如研讀《背影》,除了弄清楚朱自清其人其事,其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寫作背景,作者當年的感受與寫作時的感受之外,還可以勾聯(lián)唐朝孟郊的《游子吟》,筷子兄弟演唱的《父親》,滿文軍演唱的《懂你》,勾聯(lián)朱自清其他散文,勾聯(lián)其他作家的表達父愛的作品等,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以上幾個方略,歸結起來就是“?!薄叭ぁ薄罢薄凹殹薄懊馈薄奥?lián)”。在閱讀教學中,若能一一做到,學生自然能形成較好的鑒賞能力,具備感受形象的悟性,擁有開啟語言智慧的鑰匙,對于敘事性作品的理解就能據(jù)有“一覽眾山小”的高度,在把握作品上便能深入淺出,“舉三反一”,游刃有余。
附:學生把敘事性作品讀“厚”的操作流程:
1. 前十五周階段性海量閱讀100篇,學生自由讀;
2. 雙周周二課堂閱讀:
(1)教師陪伴
(2)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模板
文章標題:
出處:
整體感知:
深入局部:
(1)積累一批好詞,并分別用其中三個造句,盡量使用修辭。
好詞:
造句:
(2)摘錄三句美句,作點賞析,并進行模擬仿寫。
美句1(修辭句):
賞析:
仿寫:
美句2(描寫句):
賞析:
仿寫:
美句3(哲理句):
賞析:
仿寫:
(3)作品感悟(從作者感情、中心思想、閱讀啟示等賞析)
(4)活動展示(主要模擬賣作品的形式,推銷作品給同學,買賣之間形成閱讀互動)
二、指導學生把敘事性作品讀“薄”
在敘事性作品閱讀中,做“薄”即“讀懂”,“讀懂”是一項至關重要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閱讀一篇敘事性作品,我們主要采取“宏觀把握與高度概括共進”的策略,一是分析題與文的關系,主要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或主題;二是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主要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下面筆者通過兩篇敘事性作品的思維導向,讓學生在“厚”的基礎上快速掌握攻破“讀懂”、讀“薄”的閱讀策略。
(一)敘事性作品的有效閱讀規(guī)律:AB有效撞擊模式
例一:朱國勇《高貴的生命不卑微》(正文略)
A出場(配角)——B出場(主角)——關鍵時刻(段)(AB人物有效撞擊,B怎么感動A,即文章主旨)——A受B影響,實現(xiàn)蛻變
A:他(對于未來,他看不到什么希望)
B:父親(主人公)
關鍵時刻(中心):第七段。有效撞擊:父親接著說道,“我只是想告訴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舊衣服,都有辦法高貴起來。何況我們這些活生生的人呢?我們有什么理由對生活喪失信心呢?我們只不過黑一點窮一點,可這又有什么關系?”這一剎那,他的心中,有一輪燦爛的太陽升了起來,照亮了他的全身和眼前的世界:“連一件舊衣服都有辦法高貴,我還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從此,他開始努力地學習,刻苦地鍛煉,時刻對未來充滿著希望!二十年后,他的名字傳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的名字叫——邁克爾·喬丹!
例二:菲利普·羅斯《銀行里的男孩》(小說,正文略)
A(配角)——B(主角)——C(道具,可以是人,可以是環(huán)境,也可以是物件)——關鍵時刻(段)(AB有效撞擊,B是怎么感動A的,即文章主旨)——A受B影響,實現(xiàn)蛻變
A,小說中的“我”;
B,銀行職員;
C,14歲的男孩子(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AB有效撞擊:
“就你們那些該死的規(guī)定,難道他不需要一個人來保護他的利益嗎?”
“有人正在保護他的利益?!彼届o地說。
“那么這個人是誰呢?”
“銀行?!?/p>
我無法相信這個白癡居然會這樣說?!扒疲蔽肄揶淼?,“我們只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但你也許愿意跟我解釋解釋銀行如何保護那個孩子的利益?!?/p>
“當然,”他說道,“今天早上我們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幫流氓已經(jīng)勒索這個孩子一個多月。那幫混蛋強迫他每周取一次錢給他們。顯然,那個可憐的孩子由于太過害怕而沒有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那才是他為什么如此煩惱的原因。取不到錢,他害怕那些流氓會打他。不過警察已經(jīng)知道這件事,今天他們也許就會實施抓捕行動?!?/p>
“你的意思是說根本沒有年齡太小而不能取錢的規(guī)定?”
“我從沒聽說過這個規(guī)定?,F(xiàn)在,先生,你還需要開戶嗎?”
A受B影響(了解事情的真相,驚訝,改變了當初的想法。一個銀行職員忠于職守,保護客戶宗旨的美德在關鍵段落實現(xiàn)有效撞擊,體現(xiàn)銀行職員的人性美)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表現(xiàn)主題,重在塑造人物形象,而散文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AB的有效撞擊”模式因文體而有所不同,小說中,撞擊的感悟點較少,散文的感悟較明顯。
(二)敘事性作品的有效閱讀規(guī)律:有效的解讀技巧
解讀技巧,答題方法,各種參考書上的表述大同小異,教師傳授給學生的技巧指令也相去不遠,然而學生在運用中卻不盡如人意。如何讓學生有效掌握解讀技巧?筆者在前文提到把敘事性作品讀“厚”:課文的“舉三反一”及海量閱讀的積累,這兩點是敘事性作品有效閱讀的技術性支持,如果這兩個方面做扎實,學生在面對敘事性作品的閱讀考題中便能暢通無阻。筆者曾先后嘗試兩種“授業(yè)”的做法,其一是在閱讀教學中淡化方法技巧的講解,單純帶學生美美地感受作品之美,待到初三總復習時再一并規(guī)范做答,這種做法相當于踐行了閱讀的積累,對于畢業(yè)班的學生來講是被動作業(yè),因而在面對考評時略顯疲態(tài)。其二是在閱讀教學中采取余映潮老師提出的“板塊式教學法”,強調(diào)一課一得,如研讀《故鄉(xiāng)》一文,筆者把重點放在人物形象分析,《心聲》重點在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寫;同時對教材進行整合,課內(nèi)知識轉化為內(nèi)在行動,強化學生對解讀技巧的理解與應用,實現(xiàn)有效輸出;輔之以海量閱讀的積累,把方法技巧巧妙運用其中,最終達成“有效解讀”的目的。這種做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閱讀鑒賞能力、審美能力及提高學生的答題技巧都大有幫助,不妨一試。
引領學生把敘事性作品讀“厚”,指導學生把作品讀“薄”,最終達到“厚”積而“薄”發(fā),這兩點閱讀法是筆者從教學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來的,希望在今天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能夠真正落實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發(fā)展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其實,教學無定法,散文形式靈活多樣,語言優(yōu)美,情感豐富,意境悠遠,而小說人物形象豐滿,主題深刻,環(huán)境描寫細膩,情節(jié)跌宕起伏,這就決定了閱讀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何種方法更有效?筆者將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如既往地深入探索。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市惠臺學校)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