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星 王鳳仙
摘 要利用繪畫心理分析技術,在美術類高中生中開展生涯發(fā)展團體輔導活動,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喚醒自我、發(fā)展自我、成就自我。
關 鍵 詞美術類高中生;生涯發(fā)展教育;團體輔導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編碼A
文章編號2095-1183(2016)07-0043-03
美術類高中生(以下簡稱“美術生”)擅長畫畫,但文化課成績普遍不甚理想,且自信心和學習動力稍顯不足。怎樣幫助他們樹立信心,直面問題,朝著自己的人生目標前行,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重要問題。生涯發(fā)展教育強調從未來和發(fā)展的角度看待學生生命,旨在指導學生在充分認識自我和社會的基礎上,獲得合理設計學習、升學和未來職業(yè)的知識與能力,從而為獲得幸福的人生與提升生命質量奠定基礎。[1]在高中階段開展生涯教育,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能否應對當前的高考改革,更關乎其未來生涯的整體發(fā)展?;诖耍P者以15名對前途感到迷茫,希望通過輔導獲得幫助的高一學生為研究對象,嘗試利用繪畫心理分析技術,開展美術生生涯發(fā)展團體輔導活動。
一、主要技術
繪畫心理分析是心理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是讓繪畫者通過繪畫創(chuàng)作的自由表現過程,利用非言語工具,將潛意識中壓抑的感情與沖突呈現出來,并且在繪畫的過程中獲得抒解與滿足,從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良好效果的心理輔導方法。[2]將繪畫心理分析與學生生涯發(fā)展輔導相結合,增加了學生的參與和體驗,有利于學生變被動規(guī)劃為主動規(guī)劃。[3]
二、實施過程
第一次活動:繪制個性名片
活動目的:通過繪制個性化名片,學會推薦自己,同時使團體成員之間相互熟悉。
活動程序:①通過抽簽把團體成員分成3組。②分組圍坐,繪制個性名片。名片要求:圖文并茂,包含不少于5條的個性化信息。③小組交流,組內相互認識。④集體分享,介紹自己。⑤討論并制定集體規(guī)則。
活動思考:大多數學生繪制的名片包含姓名、班級、聯系方式等內容,但對于性格、理想、目標等抽象的信息呈現較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第一次參加活動,對于不熟悉的人,還存在一定的戒心。
第二次活動:為美食節(jié)義賣活動設計宣傳海報
活動目的:通過為學校美食節(jié)義賣活動設計宣傳海報,可以展現其繪畫、設計方面的才能,提升自信心;體驗小組群策群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活動程序:①沿用上次活動的分組方案,每組增設一名組長。②每組集思廣益為美食節(jié)義賣活動設計、制作一份宣傳海報。要求主題鮮明、構思巧妙、圖文并茂。③各組闡述設計理念。④評選最佳海報,并將其作為愛心義賣活動宣傳海報最終設計方案。
活動思考:創(chuàng)作階段,同學們有合作、有爭執(zhí),最后通過溝通和協商,達成共識,由此提升了小組內部的信任度;分享階段,學生認真傾聽,欣賞其他小組的構思,并真誠鼓勵和贊美。由此,和諧的團體氛圍逐漸形成。
第三次活動:美食節(jié)義賣活動
活動目的:加深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感受公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體驗自己在團隊中所扮演的角色,為后續(xù)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輔導作鋪墊。
活動程序:①15名成員跟隨各自班級參與美食節(jié)義賣活動,如小吃義賣、手工藝品和繪畫作品義賣等等。②活動后,每位成員就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和作用撰寫心得和感想。③召開義賣活動經驗分享會。
活動思考: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生涯,需要學生有一種社會擔當,作為繪畫設計的延續(xù)活動,義賣活動,可讓學生觀察、思考自己的角色擔當,體驗合作互助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第四次活動:發(fā)現未知的自己
活動目的:通過繪畫探查內心,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促進自我認識和自我悅納。
活動程序:①樹木人格圖。指導語:“請畫一棵樹。”②家庭動態(tài)圖。指導語:“請畫出你家庭中的每一個人(包括你自己)正在做的某件事或參與的某個活動。”③作品介紹。
活動思考:在樹木人格圖部分,學生小張畫了一棵樹葉茂盛的樹,樹上有許多果實,但樹干卻比較細,好像快被壓垮了一樣。這可能預示著小張自己或家人給他設定了很大或者很多目標,但他的實際能力還不足以去實現這些目標;在他的家庭動態(tài)圖中,一家五口正坐著看電視,其中哥哥(同父異母)、姐姐(同母異父)坐在兩頭,且兩人神態(tài)和姿勢有別于中間三人,這可能暗示著哥哥、姐姐之間及與重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較為疏遠。對此,老師建議小張與心理老師作相應的溝通。
第五次活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活動目的:通過繪畫“我眼中的工作世界”和老師展示的“現實的工作世界”的比較,了解職業(yè),關注和探索外部世界,以便更好地規(guī)劃學習和職業(yè)生涯。
活動程序:①“我眼中的工作世界”繪畫。指導語:“請畫出自己眼中的工作世界”。②分享創(chuàng)作心得,師生可適時提問,以啟發(fā)思考。③老師分享有關工作的圖像、視頻、文字資料、招聘啟事等。
活動思考:活動反映了很多學生對于工作的認識過于單純和理想化,如有學生畫自己十年后可能是一名牧民,因為牧民可以養(yǎng)小動物,而他很喜歡小動物。因此,很有必要引導他們去了解和關注真實的工作世界。為此,老師建議他們向父母、親人等詢問相關的職業(yè)信息,從身邊人開始,從一兩種職業(yè)開始,走進和探索外部世界。
第六次活動:N年后的我
活動目的:了解自己的職業(yè)價值觀,對未來有確定的想法,能在“仰望星空”的同時,腳踏實地地積極行動起來。
活動程序:①放松練習,平靜身心、排除雜念,關注內心需求。②想象自己三年后的樣子,越具體越好;接著把想象的內容畫在紙上。③同樣進行“十年后的我”創(chuàng)作。④兩輪繪畫結束后,相互進行分享。⑤思考“在每個人的職業(yè)發(fā)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把答案寫在卡片上。
活動思考:①在“三年后的我”部分,有些同學用比較輕、模糊甚至若有若無的筆調畫自己在一所大學的教室中坐著發(fā)呆的樣子,且畫中人的腿或腳被遮擋住了,這可能預示著他們對自己的未來并沒有確定的想法,在職業(yè)規(guī)劃上想法多、行動少。對此,老師提醒他們職業(yè)規(guī)劃可以有夢想的成分,但要從現實出發(fā),積極行動。②在“十年后的我”部分,有的同學畫自己和家人在一起旅游,有的畫自己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有的則畫自己成功經營著一家連鎖畫廊,等等。這些從某種角度反映出了他們的職業(yè)價值觀:有人追求舒適,有人追求成功,有人追求財富,等等。對此,教師結合“在每個人的職業(yè)發(fā)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的話題討論,引導學生澄清自己的職業(yè)價值觀。
第七次活動:風雨·彩虹
活動目的:通過“雨中人”的繪畫,正視負面情緒,挖掘自身資源,化阻力為動力,加強自我管理和自我支持。
活動程序:①放松練習,幫助平靜身心、排除雜念,關注內在感受。②“雨中人”繪畫,考察學生在壓力下的反應。指導語:“請畫一個在雨中的人?!雹劾L畫結束后,分享創(chuàng)作感受。④引導思考:對于自己的畫作,有什么感受?如果這幅畫能像朋友一樣跟你說話,你覺得它會說些什么?
活動思考:有同學的畫中,人在大雨中被淋成了“落湯雞”,沒有任何雨具可以借助,也沒有可以避雨的地方。這可能暗示著這些同學在面對壓力時的無助與無奈,對此,老師建議他們大膽求助,同時努力發(fā)掘自身潛力。
第八次活動:從“夢想改造家”說起
活動目的:觀看“夢想改造家”(一檔有關家居設計的綜藝節(jié)目)視頻并展開討論,以設計師職業(yè)為切入口,引導關注相關職業(yè)(尤其是自己的理想職業(yè))所需要的學科素養(yǎng)。
活動程序:①這期節(jié)目給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②設計師的工作狀態(tài)是怎樣的?設計師身邊的助理又是怎樣的工作狀態(tài)?③除了美術外,設計師還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素養(yǎng)?④當下的學習和設計師工作(或你的其他理想職業(yè))的關系有哪些?如何看待和處理這些關系?
活動思考:大多數同學認為,美術生從事的職業(yè)不僅和美術學科有很大關系,還涉及到物理、建筑、人際交往、管理等學科,而他們在這些方面都還不盡如人意。由此,他們意識到應該在學科素養(yǎng)方面多多努力,從而將夢想與當下學習關連起來。
第九次活動:回望·展望
活動目的:通過分享參與團輔活動的感受和收獲,互贈祝福及小組合影留念,鞏固輔導成果,圓滿結束輔導過程。
活動程序:①引導分享團輔活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談感受和收獲。②以心儀的形式(繪畫、寄語等)為其他成員或老師送上祝福。③老師總結和贈言寄語。
活動思考:在最后一次活動中,微妙的離別情緒在成員間彌漫。老師在引導成員處理離別情緒的同時,還需帶領成員回憶和鞏固歷次活動的所思所感,幫助成員將所學所感遷移到現實中,延續(xù)團體輔導的積極作用。
三、小結
在上述系列活動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對于心理自卑不善表達、自我認識不甚清晰的學生來說,繪畫打開了他們的心理防御,幫助他們用畫筆將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感、想法投射出來。同時,同學的關注,老師的回應也提升了他們的自尊和自信。但在此過程中,我們也體會到,僅憑學生的繪畫去推斷其內心是不全面的,還必須結合學生自己的解釋和其他心理咨詢技術的綜合運用,以及日常輔導者和其他老師對該學生的了解,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此外,輔導者要注意營造輕松愉悅的活動氛圍,將活動與繪畫課區(qū)別開來,讓他們將內心的真實想法自然流露于畫紙上,這是幫助他們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生涯的前提。
參考文獻:
[1]王曉梅.讓教育關注學生的未來[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0(5):39-47.
[2]嚴文華.心理畫外音[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3.
[3]蘭珊珊.繪畫心理分析在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論壇.2013(8):118-121.
(作者單位:上海市閔行區(qū)教育學院德育研究室 上海市閔行區(qū)教育學院附屬中學 上海 200241)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