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葵
每年的清明節(jié),我都會給家長們發(fā)這樣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長朋友:
大家好!
清明將至,這一天大家會安排些什么活動?是去掃墓祭拜,表達(dá)對逝者的追思,還是去郊外踏青,賞一賞早春的清景?或許心念著終于有一個機會,在忙碌中暫停下腳步,來安歇一下疲憊的身心,在家中清靜度日,一覺睡到自然醒。
我們也在自問,清明節(jié)于我們只是一個假期嗎?有時我們在想,現(xiàn)代人心中“故鄉(xiāng)”的概念似已遙遙,那“家族”的概念又會怎樣?看古人的族譜,從根系伸延出來的枝枝脈脈中尋索,會很快地找到某個人所在的位置。而今天的我們還能這樣清晰地找到自己嗎?孩子們還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嗎?
曾經(jīng)聽一個孩子說起自己的爺爺,她說:“當(dāng)初,是爺爺用一根扁擔(dān)兩個筐,前面裝著爸爸,后面裝著叔叔,把一家子從山里挑到了城里,之后我們才成了城里人。我爸爸為此感激爺爺一輩子,我也是。”從這里,我們聽到了一個家庭的奮斗史。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不說出來,孩子們怎么會知道?
在這個時刻,我們想提議:利用這個假期,大家可以泡一壺清茶,擺兩碟小吃,和孩子們聊一聊咱們這個家,它從哪里來,那些與我們有著血緣關(guān)系的人都是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故事?
讓我們坐下來,慢慢聊,好嗎?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人死去之后,倘不能活在活人的記憶里,那他就真的死去了?!墩撜Z》說:“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绷私庠谶@個世界上生活過的先輩,珍惜我們曾走過的歷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但我發(fā)現(xiàn),班里好多孩子說家族中先輩的故事連爸媽也不太知道了。一個家族的記憶在此出現(xiàn)了斷層。這促使我組織孩子們快快行動起來,于是今年的寒假,除了讀書外,我們留了這樣的語文作業(yè):采訪家中1-2位長輩,了解自己家庭的往事。
記得“口述歷史”的活動中,曾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對每個普通人而言,最需要了解的不是遙不可及的宏大歷史,而是匯入自己生命的涓涓細(xì)流;最需要銘記的也不是往圣先賢,而是那一個個賦予我們生命、塑造我們?nèi)烁竦钠胀ㄈ?。他們往往寂寂無名、無人喝彩,他們常常是大歷史的失蹤者,是無差別的統(tǒng)計數(shù)字。除了我們,沒有人會留意他們的存在,更不會有人愿意停下腳步傾聽他們的故事?!蹦敲?,來自一個個普通家庭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呢?
一個孩子是這樣說的:
我從哪里來?父親和母親的家鄉(xiāng)完全不在一個地方,那我只好認(rèn)為我的祖籍就是我的家鄉(xiāng)了。它實在和我沒什么關(guān)系,畢竟我又不能決定我從哪里來,它是只屬于我們上一輩人的回憶……
這次和父親聊天,我讓父親講講他小時候的事。本以為應(yīng)該講講文革或者爺爺給他講過的戰(zhàn)爭年代的故事,仿佛那些才有濃重的時代色彩。但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讀書。
雖然是窮地方,但是我們家的條件在當(dāng)?shù)剡€算是不錯的。我的太爺爺是文盲,從小沒讀過書。但是父親說,他有最可貴的兩點:一是知道要讀書,二是男女平等。太爺爺十分勤奮,一有空就跑到山上挖藥,挖桔梗、蒼術(shù)、射干,然后賣給收購站做中藥,換成錢供我的爺爺和他的妹妹們讀書。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爺爺讀完了中專,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最有文化的人了。后來,爺爺當(dāng)了教師,經(jīng)常告誡我要認(rèn)真學(xué)習(xí),多讀書。而我們家的人正是靠讀書讀出來的:太爺爺是文盲,在田里種地;爺爺中專畢業(yè),去了縣城,當(dāng)上了教師;父親考出了縣城,來到北京,讀完了大學(xué)本科。而我呢,又在這么一所有著百年悠久歷史的高中讀書。這算是時代的變遷,也算是家族的進(jìn)步吧。
聊完后,我才明白:有些人不是為了自己而活,而是為了家族和后代而活,為了使晚輩們不再生活在貧窮的地方,為了能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他們沒讀過書,但是他們知道讀書的重要性。因為生計所迫,他們是最窮苦的一代人,但是他們不甘于此,決心要讓后輩讀書。正是如此,我才有了今天。如果不是這樣……沒有如果。
我在看完這個學(xué)生的感想后寫下這樣的評語:“重看這段文字,真的很感動。這真的是一個家族的奮斗歷程呢!知道了這一切,恐怕很難再說祖輩的故事與自己無關(guān)了吧?!?/p>
還有一位學(xué)生這樣寫道:
按理說,家史應(yīng)該主要是自己父輩的歷史,但是……我爺爺奶奶已經(jīng)不在了。本來我為他們不能再陪我感到悲傷;這次,我又感到十分惋惜,家族歷史中無數(shù)塊拼圖都隨著爺爺奶奶的相繼離世而逐漸消失,我瞬間覺得自己對于這份家族史的消失也有著巨大的責(zé)任,我仿佛失去了我的根。
但現(xiàn)在后悔又有什么用呢?那些記憶的拼圖不會因為我的惋惜而重新出現(xiàn),但我起碼要做到不讓它們再次丟失。
適逢今年春節(jié),我們回到姥姥姥爺家,這次是我媽媽、我舅舅上大學(xué)以后26年來第一次大團圓,姥爺樂得仿佛眉毛、眼睛都在笑。趁此機會,我拉著姥姥姥爺(主要是姥爺)到一個小公園進(jìn)行采訪。第一次有孫子(或者家人)這么好奇他的身世,他顯得那么激動,甚至前一天晚上我都能感覺到(我前一天告訴他的)。姥爺似乎一直在想著如何去講述他自稱“三天三夜也講不完”的家史……
在與姥爺聊天的過程中,姥姥因為患老年癡呆癥走丟了,大家急忙去找,這件事情讓這個學(xué)生感嘆道:
爺爺奶奶的去世,還有采訪中姥姥的意外,讓我擔(dān)憂會不會有一天姥姥忘記了我是誰。所以,我更深地意識到了家史需要趕快記下來,需要多去看看姥姥姥爺,不然總有一天我會后悔莫及,忘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我和姥爺約定明年春節(jié)再相聚,再講講那“三天三夜也講不完”的故事。
在與家人的聊天中,有的孩子了解了一個家族在一處生根落地的偶然,有的了解了家人曾經(jīng)歷過的苦難,有的了解了在動亂年代普通人所擁有的善良,更多的是了解了人在人生的拐點的生命選擇。我們看到,一個家庭的家風(fēng)不只是沉淀下來的訓(xùn)誡,更是依托于一個又一個家族中的鮮活的人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