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紅
“家風”是一個特別有意義的話題。談到家風,離不開讀書;談到讀書,也一定離不開經(jīng)典。因此,家風與經(jīng)典緊密相連。
有這樣三句話:“你看見一件東西,是什么樣的,就畫成什么樣,不要想當然,畫走了樣?!薄澳銈円窕ㄉ?,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薄安粚W《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第一句和第二句都選自我們熟悉的語文課本,一個三年級的《畫楊桃》,講的是父親教育孩子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要想當然。一個來自五年級的《落花生》,寫的是許地山的父親借花生的特點教育孩子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用處的人。這些我們熟悉的課文除了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之外,還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感受到家風是什么,家風是怎么傳承的。簡單來說,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風氣和規(guī)矩。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人格形成與我們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畫楊桃》中父親對孩子的教育讓他銘記終身,一生受用?!堵浠ㄉ分懈赣H對許地山的教育同樣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里,所以他后來給自己起了落華生這個筆名。后來,許地山的女兒許燕吉寫了一本書,書名就是《我是落花生的女兒》。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家庭教育對她的影響。這樣的文章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還有很多。這些都告訴我們,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的文化、一個家庭的規(guī)則,它需要一代一代地傳承。
第三句話出自《論語》,記載的是孔子如何教育他的兒子的。據(jù)《論語》記載:有一天孔子獨立于庭院之中,默默靜思,其子孔鯉快步從他身邊走過,孔子突然叫住孔鯉問:“學《詩》乎?”鯉回答:“未也?!笨鬃诱f:“不學《詩》,無以言。”孔鯉退而學《詩》。又有一天,孔子又獨立于庭院中,孔鯉快步走過其側,孔子又叫住他,問:“學《禮》乎?”孔鯉對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學《禮》,無以立?!庇谑?,孔鯉退而學《禮》。
這里的“詩”指的是《詩經(jīng)》,“禮”指的是《禮記》,孔子教育兒子是從讀書識禮開始的。在他看來,《詩經(jīng)》中的文章多半是與修身、齊家有關,《禮記》記錄的則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guī)范,離開這些,人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他的這種教育方法,即后世稱謂的“詩禮傳家”,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借鑒。
可見,家風又一定是有閱讀傳統(tǒng)的家風。在一個家庭里面,如果人人都喜歡看書、喜歡思考,那么善良、誠信、孝順……這些良好品質也會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在他們的下一代身上。
在我的班級中,曾開展過這樣一個活動,非常有意義,就是班級推介“留在家長記憶中的一本書”活動。孩子采訪家長,讓家長的閱讀經(jīng)歷推動孩子的閱讀。因為留在家長記憶中的那本書一定是家長記憶中的經(jīng)典,是對他們的人生有著影響的經(jīng)典,活動的初衷是讓家長用對一本書的回憶引發(fā)學生對美的向往與追求。活動中,孩子與家長共同探討了“留在家長記憶中的一本書”:
學生一:爸爸最喜歡的一本書名叫《福爾摩斯探案集》,這本書寫得很好,故事驚險,情節(jié)跌宕,讀完這本書后,爸爸還告訴我一個道理:定論不要下得太早,要經(jīng)過充分的實踐后再下結論。
學生二:媽媽最喜歡看的一本書是《平凡的世界》,媽媽說:“書中的主人公孫少平在如此艱苦的環(huán)境下還能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讓我很受感動,他這種執(zhí)著的精神震撼了我?!?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8/06/qkimagesbjjybjjy201607bjjy20160743-1-l.jpg"/>
孩子在了解家長記憶中的一本書時,就是在接受教育與影響,這個過程能把美好的品格傳遞給孩子。孩子閱讀家長讀過的書,就是在和家長進行心靈的對話,就是在傳承家風。
著名作家梁曉聲說:“書架,是一個家庭最好的不動產?!薄爱斠粋€家庭有了一個小寶寶,當小寶寶開始環(huán)視自己的小家時,他會看到一處書閣,里面的東西和人類的關系既古老又親切;這雙新生的眼睛還會看到父母的一種姿勢,叫做閱讀,安靜而神秘;慢慢地長大了,他會問:‘這里面有什么?你就可以帶著他進入那一個個絢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