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新
中國文化很鮮明的特點之一是家文化。中國人千百年的家國情懷是家文化與愛國情感緊密相連的集中體現。所以,在中國人傳統(tǒng)的思維中,治國如同建大家,理家如同建小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家風建設是國風建設的重要基礎。
那么,家風是什么?我覺得,家風就是一個家庭為人處事的價值追求和品質,是家庭群體道德與行為文化的反映。因此,家風實際是家庭成員靈魂的土壤。家風的核心人物就是這個家庭成員中的核心人物,或者是父母,或者是爺爺、奶奶。他的品德、為人深刻影響著家風,深刻影響著所有家庭成員的成長。在這個家庭中成長的子子孫孫,他們的靈魂受制于家風這個“土壤”。這個“土壤”給他的生命養(yǎng)料和人生元素,對于他的一生有深刻的影響。正因為家風從小影響一個人,影響家庭的一代又一代,所以它可謂基礎性建設,又可謂人生奠基工程。
我自己身上確實有家風的影子。我出生在農村,15歲離開老家,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在離開老家之前,我每天放學要把家里那幾只羊趕到村外,趕到山腳下去,一直到晚上羊吃飽了再回來,這是我的一個任務。我的母親是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農村婦女。我父親是一個病退的老工人,三十多年前從縣城病退回到家。我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現在都在農村老家。我的家人都很樸實,跟村里村外的人打交道從不說假話。三四十年前農村人生活艱苦,有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來家里借錢急用,哪怕家里只有一塊錢了,也要借給他。做人要厚道、要誠懇,這種家風對我的影響很深刻。所以到今天,我作為一個校長,從不在老師面前說假話,也不跟學生說假話,更不跟家長說假話,因為一說就臉紅。因此,說家風是人生奠基工程一點不假。
今天,我能夠成長為一名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一方面得益于領導和組織的大力幫助,另一方面與自己一貫的刻苦努力分不開。必須認識到,一個人在工作和事業(yè)上的進步離不開吃苦耐勞的品質,天上掉餡餅只能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夢。我成長在農村家庭,親眼目睹了父親、母親、哥哥、姐姐對家庭的付出與辛勞。姐姐、哥哥十三四歲就為了分擔家庭的重擔而輟學,下地務農。從那個時候,我就懂得,我沒有任何后臺,沒有任何依靠,完全要靠自己在學習上、在工作上的努力。
從小,父親、母親就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能偷奸?;?。我今天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品質也是來自父親、母親的影響。無論是鄰居拜托什么事,還是父親單位交給什么工作,他們絕對是盡職盡責、細致周到、大公無私。我那時在村里的小學上學,從三年級開始,我就給班里生火,一直堅持到初二(我們小學“帶帽兒”到初二)。那么多年,這份責任不只是我記著,我父母一樣記著。冬天早晨五點半,母親把我叫醒。我穿著破棉襖,拿著一塊窩頭,摸黑去學校。下雪的時候,父親不放心還會送我。但是,父母從沒有因心疼我而阻攔我,我也從沒有過偷奸?;?、犯懶不去的想法。因為我既然是班里負責生火的人,“全班的溫暖”就是我的責任!今天我做校長,從事教學研究,從來都是一絲不茍,認真負責,甚至在做學問上一直秉承“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的精神。如果工作上有一點掉以輕心,馬馬虎虎,自己就覺得良心上過不去。這種責任感是怎么來的?實際就是從小在家庭中熏陶和感染出來的。
回想這些點點滴滴的成長經歷,我覺得,好的家風實際上不是給孩子多少知識,而是給孩子一種好品質。好品質受用一生!今天,在全民都關注教育的社會大背景下,很多家庭恰恰忽視了這一點?,F在的家長都想給孩子更多的知識,讓他們更早地學英語、背古詩、上奧數、學鋼琴,讓他們上這個輔導班、那個培訓班,就是不更早地教他們做人。我從小沒有上過一個課外班,沒有在學科知識上“搶跑”,但家庭給我的良好品質卻一直影響我到現在,還將繼續(xù)影響下去。
當前,我們處在一個社會加速變革的時期。尤其,要處理好傳承與發(fā)展的關系。許多中華民族的正確價值觀和優(yōu)良傳統(tǒng),許多中國人多年持有的良好思維方式,今天都受到了破壞。比如,以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集體利益為重、為先的價值觀,就已經被大大削弱,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取代了大公無私。記得我父親曾給我們講過,他是負責縣商業(yè)大樓建設工作的,天天到處去跑業(yè)務,有時忙得一口干糧都吃不上,最后累成了心臟病,昏倒在辦公的途中。但是,病稍稍緩解,又全身心撲在工作上。他告訴我們,在單位永遠要以工作為重,這樣才能贏得領導和大家的信任。他80多歲了,身患多種疾病,長期尿血,卻從來不跟我說,因為他知道我工作忙,做不到一周回老家一次,所以為了不耽誤我的工作,他一直瞞著我。直到后來病情非常嚴重住醫(yī)院了,我才知道。直到父親去世前,他仍然告訴我的哥哥、姐姐們:“明新是組織的人,他的工作很多,盡量不要耽誤他的工作。”他這種“工作為第一”的處世原則深深影響了我。今天,又有多少家庭還在傳承著這樣的美德?
在對待家風的問題上,無論是老百姓的感言,還是專家的分析,都有一個共識:良好的家風一定是為別人想得多一點,為自己想得少一點;為公事想得多一點,為私事想得少一點。這可能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在那個時代留下的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認為,今天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提出良好家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如果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風,家風就是基礎,家庭是第一途徑。誰把握著第一途徑的方向、脈搏?是孩子的父母、長輩。所以,提高家長的素質,讓家長擔負起良好家風建設的重任,這個意識應該強化。所以,我認為家長學校的建設是個重要策略。學校、幼兒園、社區(qū)要加大家長學校的建設。幼兒園、小學、中學家長學校的建設要成為一個系統(tǒng)、一個整體,要讓家長認識到他們是影響孩子成長的第一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必須給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對未來的家風建設充滿信心。
今天,我們暢談家風,它的意義不只是讓我們懷念過去,更是讓我們要憧憬未來。家風建設好了,國風建設就有基礎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夠得到更好的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