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烜
志愿服務課程開發(f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志愿服務課程開發(fā)的必要性
盡管很多中小學已經開展了志愿服務活動,但還未能形成長期、穩(wěn)定、系統(tǒng)化的管理和保障機制。
首先,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持續(xù)性低。學校通常只是結合一些專項工作,偶爾組織學生開展一次志愿服務活動,這樣的活動每個學期可能只有1~2次,難以長期堅持下去。
其次,學生志愿服務的內容單一。中小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往往是做一些比較簡單的勞動,如清潔工作、給自行車打氣、慰問老人等,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不高。
第三,學生志愿服務的整體水平不高。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通常由少先隊、團委、學校德育處或班主任組織,學科教師很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設計與指導,學生很少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志愿服務當中,整體水平不高。開發(fā)中小學志愿服務課程可以從時間、制度方面予以保障,促進志愿服務的持續(xù)開展,同時還可以通過課程的前期設計和課程實施中的專門培訓,豐富志愿服務的內容,提高志愿服務的專業(yè)水平,促使學生對志愿服務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內化。
志愿服務課程的開發(fā)能夠促進中小學志愿服務工作的常態(tài)、高效實施。因此,在中小學開設志愿服務課程對于促進志愿服務工作的規(guī)范化和系列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2.志愿服務課程開發(fā)的可行性
美國、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早已將“服務性學習”納入中小學的課程體系,并且將學生參與服務性學習的情況作為畢業(yè)和升學的重要參考依據。這些國家在服務性學習開設方面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經驗,可供我們在開發(fā)志愿服務課程時參考。
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體系中增加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作為國家必修課程開設。社區(qū)服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設也為志愿服務課程的開發(fā)提供了政策依據。此外,在當前中小學課程體系當中,除了國家課程外,還包括一定比例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也為學校自主開發(fā)志愿服務課程提供了空間。
因此,志愿服務課程開發(fā)是可行的。
中小學志愿服務課程設計
志愿服務課程設計是指學校和教師根據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以志愿服務活動為載體,結合中小學生的興趣、知識與能力特點,以及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設計出專門的課程,從而引導中小學生獲得必要的志愿服務相關知識,為他們參與志愿服務提供支持和保障,調動他們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提高中小學生志愿服務意識和能力。
1.課程目標設計
學校和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志愿服務的內容設計志愿服務課程目標,不同學段、不同內容的課程,目標也有所不同。志愿服務課程的基本目標應包括志愿服務相關知識學習、志愿服務能力的提高,以及志愿服務精神的培養(yǎng)三個主要方面。其中,重點不在于傳授志愿服務的相關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志愿服務,在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志愿服務精神,提高志愿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2.課程內容設計
中小學志愿服務課程內容設計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考慮:志愿服務理論內容設計和志愿服務實踐項目設計。志愿服務理論內容設計主要是指在課程中應采取恰當的方式和方法向中小學生介紹志愿服務的相關理論,例如志愿服務的內涵、意義與價值,志愿服務精神,志愿服務組織,參與志愿服務的基本要求和流程等。志愿服務實踐項目設計主要是指根據中小學生特點和學校周邊的資源情況,遴選適合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項目,設計活動方案,為學生搭建平臺,引導學生真正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當中。例如,學??梢愿谏鐓^(qū)合作,為學生創(chuàng)造在社區(qū)中進行助老、助殘、助困、助學、保護社區(qū)環(huán)境、維護社區(qū)公共秩序等志愿活動的機會。學校還可以與周邊的公益組織和公共機構合作,引導學生到敬老院、孤兒院、圖書館、博物館等處進行尊老、愛幼活動,或者是為廣大公眾提供各種服務。
3.課程實施途徑設計
志愿服務課程既可以在國家課程中實施,也可以在地方課程中實施,還可以在校本課程中實施,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設計課程實施的途徑。國家課程中,對中小學開設包括社區(qū)服務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有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志愿服務課程可以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來開設。為進一步弘揚2008年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精神,北京市將志愿服務作為特色地方課程開設,并且已編寫出分別面向中、小學生的《踐行志愿者》《學做志愿者》地方教材,為以課程形式推進志愿服務提供了有效支持。此外,有一些學校嘗試將志愿服務課程作為校本選修課開設,開發(fā)出適合中小學生的多項志愿服務活動供學生選擇,并以校本課程的形式對課程的實施予以保障。
4.課程評價設計
學校應建立學生、教師、學校和社會全方位的評價體系,形成公平、合力、客觀的評價機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評和互評,激發(fā)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相互鼓勵、相互促進。教師還應根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表現以及與學生服務對象或相關單位的反饋進行綜合評定,并將評價結果報送學校,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
目前,北京市已在初中和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平臺增設“志愿服務”欄目,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平臺與“志愿北京”網絡平臺進行數據對接,對學生參與的志愿服務進行學校和社會權威相結合的方式認定。學校應充分利用電子平臺,建立志愿服務記錄電子檔案,全程記錄學生志愿服務情況,逐步建立完善的誠信體系和結果公示制度。
中小學志愿服務課程實施建議
志愿服務課程設計完成之后就要進入實施階段。為確保志愿課程在中小學的有效實施,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供學校參考。
1.探索三級課程整合實施
志愿服務課程在中小學可以獨立實施,也可以采取三級課程整合的方式加以實施。在小學階段,志愿服務課程可以與綜合實踐活動、品德與社會等課程整合。在中學階段,志愿服務課程可以與綜合實踐活動、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程整合。
2.完善安全保障機制
為了保證中小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實效性和規(guī)范性,學校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安全保障機制,確保中小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人身安全。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志愿服務項目,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提高學生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和學校還應事先做好安全預案,充分考慮學生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做好準備,避免不安全的狀況出現。
3.建立志愿服務基地
建立中小學生志愿服務基地,可以為志愿服務課程的開設提供有力保障。學??梢苑e極與社區(qū)、社會相關部門進行聯系,開發(fā)適合中小學生開展的志愿服務項目,不斷擴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范圍,拓展志愿服務的空間,并與相應的部門建立長期聯系,使之成為學生志愿服務的基地,為學生的志愿服務提供支持。
4.合理使用志愿服務地方教材
為進一步弘揚志愿服務精神,促使中小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常態(tài)化,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編寫了《中小學志愿服務手冊》地方教材,倡導中小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到服務社會的各項活動中。學校在實施志愿服務課程時,可以結合地方教材中的內容開展志愿服務課程實踐,探索學校志愿服務課程實施的有效經驗和實踐模式。
欄目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