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民族文學》舉辦了不少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評論的活動,我以為,這些活動實際上是建構了一個中國多民族作家交流合作的平臺,給予各民族作家一個了解其他民族的機會。過去,我們大多數民族文學作品都是講述某個單一民族的故事,如今,隨著多民族作家之間廣泛深入的交流,是否可能出現真正的多民族文學,或稱跨民族文學,作家不僅了解自己的民族,而且了解其他民族,能夠超越自身單一的民族身份,講述多個民族的多元共生、共存共榮。我特別期待這樣的多民族文學、跨民族文學。各民族作家不僅關注自己的民族,也關注其他的民族,特別是關注這個由不同民族構成,有復雜民族關系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既看到不同民族之間的異,也發(fā)現不同民族之間的同,所謂和而不同。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文學。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就寄托在這里。這種文學的出現,將表明中國多民族不再是各自獨立、不相往來的個體,而是文化互補、你中有我、互相融合的整體,是有著共同的歷史和共同的未來的命運共同體。如今,我們已經發(fā)現有作家、學者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也希望《民族文學》在這個方面有更自覺、更積極地引導和推進。
《民族文學》選擇在廣西賀州舉行這次活動。為什么選擇廣西?我想,是因為廣西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秦始皇時代開鑿的靈渠,只有30多公里,但功能卻不亞于萬里長城,它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是中原漢民族和嶺南少數民族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運河。長江本來滾滾東流,因為靈渠的存在通過珠江連接了南海,靈渠因此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現在所在的賀州,其桂江正是長江與珠江即將溝通的一段重要水域。桂江兩岸,有漫長的歷史和絢麗的文化,我們將要考察的昭平及其黃姚古鎮(zhèn),不僅有典雅的民居,而且有古樸的民性,在離我們并不遙遠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它曾經是中國文化抗戰(zhàn)的重要據點,梁漱溟、何香凝、陳劭先、歐陽予倩、千家駒、張錫昌等文化名人,曾經在這里組織過并不廣為人知卻可歌可泣的文化抗戰(zhàn)。這段歷史,恰恰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個證明,值得多民族作家大書特書。
廣西雖然是壯族自治區(qū),但除了壯族之外,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京族、仫佬族、毛南族等都是廣西的世居民族。其中,全國半數以上的瑤族人口生活在廣西。賀州正處于中國最重要、最大面積的瑤族聚居地,與廣東、湖南的瑤族聚居地連成一片。瑤族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民族。這兩年,我查閱了大量民國時期的廣西多民族文獻,發(fā)現瑤族在廣西是一個受關注程度非常高的民族。我們這次賀州行將領略許多瑤族風情,認識一些活躍當下文壇的瑤族作家,將發(fā)現廣西不僅是壯族的廣西,而且是瑤族的廣西,是中國多民族的廣西,這不僅對瑤族文學的發(fā)展,而且對整個中國多民族文學的發(fā)展都有積極的推進作用,它能使我們切身意識到我們的文學應該建構更宏觀的中國多民族視野,書寫中國多民族這一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