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婧
摘 要:什么是音樂?是作曲家記錄于譜的心聲,還是演奏家由心體會通過演奏技術呈現(xiàn)出來的聲音?亦或是觀眾親耳所聽,內心所感?本文將探索作曲家、演奏家和聽眾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三者究竟以怎樣的方式相互結合,共同承載著音樂的存在價值。
關鍵詞:作曲家;演奏家;聽眾;關系;音樂哲學
中圖分類號:J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3-0095-02
音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是一種情感的表現(xiàn)。一般來說,悲傷的音樂會使人感到不開心;而歡快的音樂通常令人感到愉悅。究竟是什么讓音樂擁有這樣的魔力?音樂有一種特別之處,這種特性可以使人和音樂進行交流。從哲學層面理解,音樂可能是一種可呈現(xiàn)大多數(shù)哲學難題的藝術。音樂是精神層面的產(chǎn)物,它來源于內心的情緒。它如同不定稿的演講,每一種情感都必須通過不同的媒介來傳達。作曲家和演奏家是傳達音樂理念的最重要的媒介。
本文探索的是作曲家、演奏家和聽眾之間的關系。音樂結合的要素正是這三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第一個要素是作曲家的物質和精神生命的直觀體驗。第二個要素是表演者用來理解并再造音樂作品的技巧。第三個要素是聽眾對音樂作品的認識和感受。作曲家是所有音樂作品的源頭。演奏者憑借自己的技藝來表達對一個音符的理解及對一段音樂的認識。聽眾對任意一段音樂都會產(chǎn)生反饋。
一、作曲家和演奏者的關系
“‘作曲家將其構思的音樂轉變?yōu)橐舴?。樂譜顯然是作曲家與表演者之間的紐帶,因此在這點上值得注意。”(1965年《研討會記錄》,第68頁)。 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費時而謹慎,而表演者在表演時卻疾步如飛、一氣呵成。作曲家的思想是永久流傳的,而演奏者則關注感情充溢的瞬間。
(一)作曲家們通過表演者來展示他們的作品
一部音樂作品的最初形成來源于何處?它通常來自于作曲家產(chǎn)生的某些情感。當作曲家通過理論和技術,用音符記錄下這種情感,樂譜便就此誕生了。但是樂譜的產(chǎn)生并不是音樂的體現(xiàn),它是人們提供的對指定符號的一種記錄形式,也是作曲家想要表達的理想愿望,只有通過表演者表演音樂作品,這些音符才能傳達聲學音樂。對這些音符做出的任何微小的改動,都有可能改變作曲家內心情感的主觀表達。以下兩個符號作為示例:
示例1:
示例2:
第一個示例為簡化符號,第二個示例為巴赫符號。對于一個顫音符號,示例1使用了“~”符號,然而在巴赫符號中,其標記的更為準確,記錄了演奏過程中所有的小細節(jié)。這樣一來,一些小的音符便可以改變休止符的時長和音樂情感的宣泄。作曲家通常會盡可能準確地記錄一些音符,這樣演奏者便可以盡可能準確地表達出作曲家的內心情感。因此,作曲家需要通過演奏者的嫻熟的技巧以及他們內心情感的詮釋來表達樂譜。
(二)演奏時可向作曲家學習如何詮釋
在《音樂的詮釋:哲學散文集》一書中提到,“音樂作品在社會實踐的舞臺上扮演著至少兩個全然不同的角色。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表演者的演出。 這里的專家是演奏大師們。初學者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通常是在音樂學校、音樂學院、研討班和音樂協(xié)會中采用專家一對一教學的方式?!埃R丁,1993年,第120頁)。 這幾句話說明我們探討的表演必須有基礎,而且有其自身的領域。作為一個演奏者,出色地完成一項音樂作品無疑是他們的責任,因為演奏者已經(jīng)成為這個音樂作品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然而,如果演奏者只會照著樂譜結合自身演奏技巧演奏的話,就意味著演奏者完全被樂譜束縛了。僅僅根據(jù)樂譜表演實際對象,這與作曲家自身的理想對象是否相同?答案是無法確定的。如實例2所示,巴赫符號已經(jīng)能清楚地標記出每個音調的發(fā)生時間和狀態(tài)。但是當演奏者Rosalyn Tureck在演奏的時候,還是改變了原來的樂譜,例3則體現(xiàn)了這種演奏方法:
例3:
這說明Tureck在演奏的時候認為這種演奏方法能夠更好地反映出該作曲家的真實想法,所以Tureck并未完全忠實于書面樂譜,而是更加有意去闡釋該作曲家的內心情感。因此,音樂的情感不是絕對的,演奏應該從作曲家身上獲得理解,這樣才能接近作曲家的理想目標。然而,這是一個復雜又實際的過程。
二、表演者和聽眾的關系
音樂是由作曲人創(chuàng)作的,表演者的表演是讓聽眾欣賞和感受。但音樂的最終受體是聽眾,聽眾才是一首曲子的主觀表達的最有力和最直接的證人。
(一)表演者位于聽眾世界的中心
和其它藝術相比,其它藝術能讓人信服,但是音樂能感染人,讓人們感覺到震撼。音樂能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chǎn)生更強烈的影響,當人們處在很激動或沮喪的心情下時,聽眾的內在情緒可能會感到激動,或也許感覺很痛苦,這能引起更大的情緒波動。這將展現(xiàn)出音樂有更加令人震驚的征服的力量。
然而,究竟是這些音樂本身在聽眾內心完成演奏,還是由演奏者演奏的音樂就是聽眾的內在情感?然而,表演者是否有責任好好地表演完作曲者的樂譜,或者有責任展現(xiàn)出聽眾的內在情緒呢?哪些音樂的特性和特質包含在聽眾的內在情緒中呢?當聆聽不同種類的音樂時,每一個聽眾都有他們自己不同的心情;當聆聽任何一種音樂時,基于聽眾自身的理解水平和知識,他們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這些感情的任何變化都是和演奏者的表演密不可分的。換言之,演奏家是一位信使,他可以使音樂作品完整。作曲家的思想都清晰地體現(xiàn)在樂譜上。 聽眾只能通過演奏者的表演來盡可能理解和猜測作曲者的意圖。因此,表演者是作曲家和聽眾之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連接紐帶。
(二)聽眾可以評價表演成功與否
聽眾是音樂的受眾者。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音樂是好還是壞要由聽眾來定奪。這里提到成功與否只是意味著聽眾是否因為一件音樂作品而產(chǎn)生某種形式的反饋,又是否產(chǎn)生某種特定的情緒。任何一篇音樂作品都不可能很清晰地表達某種感覺。因此,聽眾將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感受。演奏者通過大膽奔放的演奏,只是為了向聽者表達音樂的情感。聽者被一首樂曲所感動,或悲或喜、或內心情緒的不安,這些情緒存在是不可否認的。這一方面需要考慮的是何種類型的演奏可以讓聽眾有如此巨大的情緒波動?
是演奏者豐富且夸張的演奏,是演奏者的嫻熟技巧,還是兩者均有?或者僅僅因為它是音樂,只有音樂能夠使聽者情緒波動嗎?或者可能是有些和弦能產(chǎn)生一首詩,需要長時間來理解?“一個畫家在畫布上作畫。但音樂家卻在安靜中完成他們的作品?!埃ɡ麏W波德·安東尼·斯托科夫斯基)音樂本身有一種滲透人心靈的力量,甚至不同的音樂可以給人們不同的條件反射。例如,在古希臘莊嚴肅穆的儀式中,尤其是宗教儀式,他們使用多利亞調式,大弗里幾亞音階來激勵軍隊的士氣,用利地亞調式來表現(xiàn)悲傷、苦痛的感覺,用伊奧利亞調式來展現(xiàn)歡快的情境。像這些例子都真實地詮釋了當人們聽到某種音樂時將會產(chǎn)生一些情緒。然而,這種對情緒的反映是否是清晰的,它是否足夠強,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演奏者的表現(xiàn)。上述的前提是能夠吸引到聽者的注意,這必須依賴于演奏者的精彩的表演。聽者很有可能受表演者情緒的感染。如果聽眾在欣賞完音樂作品的表演后能感受到強烈的情感沖擊,或在更深的層次上,聽者能感覺到快樂,至少能在某些方面肯定演奏者的成功。
三、作曲家和聽眾的關系
作曲家與聽眾之間的關系是很微妙的。他們是一個間接的關系。作曲家只能通過演奏家來表演,這樣才可以與聽眾的內心情緒相交流。聽眾只能通過演奏者的演奏來猜測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作曲家和聽眾都在作出他們自己的努力。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作曲家和聽眾之間的關系并不公平。這是因為,作曲家的音樂知識必然比大部分的聽眾高出很多。音樂也具有抽象的特點。因此,聽眾對于音樂作品的認識都常常改變。尤其是在勛伯格時代之后的音樂,它強調嚴密的創(chuàng)作邏輯和有機的結構,而不再符合人類聽覺已經(jīng)習慣的和諧音程或與受音樂發(fā)展控制的音調和諧的進度相符,而變?yōu)橐环N邏輯的、無調的、非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這樣的音樂作品難以理解,對于聽眾而言也更難以接受。在這種情況下,作曲家不會試著讓聽眾更加理解作品,而是自顧自地創(chuàng)作,任由聽眾感到不理解,任由聽眾去猜測。
在《作曲者、表演者及聽眾的音樂經(jīng)歷》一書中,也指出了聽眾的進步具有四個階段,最后兩個階段指出“我所提及的四個階段中的第三階段正是由我們所說的‘音樂理解力所構成”(sessions,1965年,第89頁)這表明音樂理解力指的并不是對音樂技巧理論的理解力。但這并不適用于聽眾。如果這種意識能夠得到提升的話,就能更好地感受到音樂的美。聽眾必須了解一些什么是音樂之美的知識。音樂的美是獨立的,不需要與外界的內容相聯(lián)系。越是能夠理解這種美的聽眾,越是能夠感覺到這種接近創(chuàng)作者內心情感的音樂的內在本質。所以聽眾是否能夠充分理解一支樂曲,是否能夠猜出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這取決于他們自身的理解水平。
四、結語
這篇文章考察了創(chuàng)作者、演奏者以及聽眾之間的關系。這三者之間可能存在的關系是:1.創(chuàng)作者通過演奏者展示他們的樂曲。2.演奏者能夠從創(chuàng)作者那里學習到對音樂的理解。3.演奏者是聽眾世界的中心。4.聽者可以評價演奏者是否成功。5、聽者依靠知識理解作曲家的思想。在探索他們之間的關系時,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深度思考,例如,作曲家的音樂作品是源自于自身的感受,或完全是利用作曲技巧排列音符?演奏者是應嚴格按照樂譜演奏,還是為了聽眾演奏?然而,聽眾是應該感受自身的情感,還是應該試著理解作曲家的感情?最終,這些思考都歸屬于音樂的情感。音樂究竟是為什么而存在呢?音樂究竟是作曲家的成果還是屬于自然?關于如此多的思考,無止境的探索和發(fā)現(xiàn)是必要的,這些問題中只有部分答案能夠從先前的音樂家和哲學家那兒被發(fā)現(xiàn)。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音樂真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幸福和悲傷。音樂已經(jīng)成為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參考文獻:
[1]本森,B.E.音樂對話的即興創(chuàng)作:音樂現(xiàn)象[M].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3.
[2]卡洛·S.他閃爍的眼睛可以治愈觀眾[M].http://www.guardian.co.uk/music/2005/sep/23/classicalmusicandopera,2011-02月07日.
[3]費邊·D.巴赫演奏練習,1945年至1975年:綜合聲音記錄和文學[M].奧爾德肖特:阿什蓋特出版公司,2003.
[4]基維·P.純音樂是對于純粹音樂體驗的哲學反思[M].紐約:康奈爾大學出版社,1996.
[5]馬丁·R·L.演奏者和聽眾:M.Krausz.音樂哲學論文解讀[M].牛津:克拉倫敦出版社,1993,
[6]塞申斯·R.作曲者、表演者、觀眾的音樂體驗[M].紐約: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