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頻發(fā)的交通安全事故,直接引起了肇事逃逸案件的增加。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肇事逃逸案件在取證和勘察上較普通交通事故而言,取證更為困難,其刑偵手段與一般刑事案件也有所區(qū)別,沒有相關資料可查。文章在分析肇事逃逸車輛痕跡特點的基礎上,對肇事逃逸車輛痕跡的勘驗和提取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肇事逃逸車輛;痕跡;勘驗;提取
中圖分類號:D9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3-0159-02
作者簡介:劉易靈(1984-),男,漢族,內蒙古興和人,大學學歷,痕跡檢驗工程師,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公安局刑警大隊,研究方向:刑事科學技術痕跡檢驗。
在各類交通安全事故中,肇事逃逸案件占有很大比例,肇事逃逸行為更是一種極其惡劣的犯罪行為,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增加了辦案難度,也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wěn)定性。因此,對肇事逃逸車輛痕跡的提取和勘驗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肇事逃逸車輛的痕跡特點
現(xiàn)場痕跡復雜、不可模擬再現(xiàn)、勘察取證困難是肇事逃逸車輛痕跡的主要特點。由于案發(fā)地點的特殊性,行人車輛的通行會嚴重破壞案發(fā)現(xiàn)場痕跡,并增添許多新的痕跡,增加痕跡勘測和提取難度;此外,由于駕駛者案發(fā)后迅速逃逸,刑事案件中常見的手印、指紋、工具痕跡、斷離痕跡和牙印痕跡等可能都沒有遺留,增加了案件偵破難度。同時,很多肇事逃逸者在逃逸過程中思維逐漸清晰,很可能做出一系列偽證,混淆視聽。因此,肇事逃逸類車輛痕跡的勘驗和提取具有相當大的難度[1]。
二、肇事逃逸車輛痕跡勘驗方法
(一)尋找辨認肇事車輛痕跡
案發(fā)現(xiàn)場存在眾多的車輛痕跡,那么如何去尋找和辨認肇事逃逸車輛留下的痕跡呢?方法如下:第一,尋找急剎車痕跡。遇到緊急情況,急剎車是駕駛員的本能行為。當駕駛員做出急剎車行為后,車輛重心前移,車輛前輪胎負荷迅速增加,并出現(xiàn)橫滑現(xiàn)象,因此車輛前輪的劃痕寬度會有所增加,并且滑痕呈明顯曲線狀。因此,案發(fā)現(xiàn)場出現(xiàn)橫滑曲線滑痕的位置,一般就是車輛急剎車位置;第二,車輛與其它物體相撞時,受到?jīng)_力的影響,車頭會明顯偏向一側,而在車頭發(fā)生偏轉的過程中,其輪胎會留下一種特殊的痕跡,即平緩曲線制動痕跡或平直制動痕跡末端出現(xiàn)一段明顯的、與制動痕跡成銳角的分支痕跡,并且分支痕跡起點位置痕跡一般為半弧形。當案發(fā)現(xiàn)場出現(xiàn)上述兩類痕跡時,可以判定為肇事地點。
(二)肇事逃逸車輛輪胎痕跡測量
通過對案發(fā)現(xiàn)場輪胎痕跡的測量,就可以基本判定肇事車輛的車型。
1.對胎面寬和輪距的測量
胎面寬測量方法:通常情況下,后輪痕跡會部分或全部覆蓋前輪痕跡,因此測量之前必須明確辨別前后輪的痕跡;前后輪痕跡確認清楚之后,將痕跡清晰、邊緣無曲線的位置作為測量點,測量痕跡寬度,進而確定胎面寬。測量時,應當多次取點測量,并取平均值作為胎面寬數(shù)據(jù)。
輪距測量方法:第一,直行痕跡測量法。選擇案發(fā)現(xiàn)場肇事車輛的直行痕跡,分別測量兩條平行軌跡的最大距離D和最小距離d,則輪距=(D十d)/2;測量輪胎時,在痕跡中尋找某個特征的兩個重復痕跡之間的距離,測量所得的大小就是車輪圓周的長度,這個長度被圓周率二除,就得出車輪直徑的大小[2]。第二,彎道痕跡測量法。由于車輛轉彎過程中,前后輪胎的痕跡會出現(xiàn)分離,前輪痕跡會逐漸變小,因此只能選擇后輪痕跡作為測量依據(jù)。測量時,多點選擇后輪轉彎內外緣切線點,測量距離,求平均值,平均值即為后輪輪距。
2.對軸距的測量
軸距一般可在倒車痕和制動拖痕中測量出來。
制動拖痕測量軸距方法:分別選取同側前后輪的拖痕終止點為測量點,測量點之間的垂直距離則為車輛的軸距。利用制動拖痕測量車輛軸距時,最好對兩側輪胎的拖痕垂直距離進行測量,并取平均值作為車輛軸距,如圖1所示。
倒車痕跡測量軸距方法:分析倒車痕跡,可以確定車輛的停止位置,車輛停止位置同側車輪之間的距離即為該車輛的軸距。
(三)現(xiàn)場分離痕跡的測量
分離痕跡是肇事車輛和承痕體遺留在現(xiàn)場的痕跡,通過對分離痕跡的分析,并不能確定肇事逃逸車輛的外形,只能反映斷離痕跡本身的形象特征。但是,斷離痕跡的存在必然與肇事逃逸車輛之間存在一定的因果關系,只要斷離痕跡是肇事車輛遺留下來的,就可以對肇事車輛進行鑒定。
三、肇事逃逸車輛痕跡提取
交通安全事故現(xiàn)場的三大類痕跡形態(tài),在肇事逃逸現(xiàn)場同樣會有所體現(xiàn)。在對痕跡進行提取的過程中,必須在全面正確勘察的基礎上,進行固定拍照和提取。
(一)提取方法
第一,形象特征痕跡提取方法。提取立體輪胎痕跡時,一般采用石膏灌注法;提取平面輪胎痕跡時,先側光拍照,然后利用石膏液和透明膠紙進行大面積的灌注,痕跡提取效果顯著[3];對被害人遺物上的車輪痕跡進行提取時,先利用多波段光源進行拍照,然后直接提取原物;碰撞痕跡、刮擦痕跡的提取同樣以原物提取為最佳。
第二,整體分離痕跡提取方法。在對整體分離痕跡進行提取時,要注意分離痕跡之上是否存在其它痕跡。
第三,附著物痕跡提取方法。對案發(fā)現(xiàn)場油漆片進行提取時,應當借助特殊光源在案發(fā)位置仔細尋找,并做好提取物保存,避免銹蝕;其它散落物,如泥土、貨物等應仔細搜索提取,妥善保管。
(二)注意事項
對肇事逃逸車輛痕跡進行拍照或固定錄像時,圖像畫面必須完整、清晰、真實,同時不能讓現(xiàn)場原物大小失真;針對光滑路面上產(chǎn)生的足跡或者肇事逃逸車輛在粉塵上壓過的痕跡,一般可采用靜電吸附法對痕跡進行提取,但是在砂石較多的公路上,則不宜采用靜電吸附法;利用石膏法提取立體或平面輪胎痕跡時,注意觀察痕跡類型,如是沙土和粉塵上的立體痕跡,則應先在客體表面噴上一層5%的松香乙醉溶液或10%的火棉膠溶液。
四、結語
肇事逃逸車輛的痕跡提取工作,不是簡單的物品收集工作。在對痕跡進行提取的過程中,必須先做好痕跡的勘驗和記錄工作,準確判斷肇事車輛的痕跡、位置及形成的原因等,這對于迅速破獲肇事案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真實的現(xiàn)場痕跡,為肇事車輛型號判定、肇事責任判定等提供了有利的證據(jù),能幫助辦案人員準確地分析出事故過程,還原事故真相。
[參考文獻]
[1]夏小玲,宦小答,劉偉平.對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中車體修復痕跡的檢驗與應用[J].中國司法鑒定,2012(04):128-131.
[2]李國峰,特古斯.淺談交通肇事案件中的痕跡檢驗[J].法制與經(jīng)濟,2014(16):107-109.
[3]劉劍.車輛痕跡的特點及痕跡的提取方法[J].警官教育論壇,2013(00):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