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小朋友們也許很少玩毛線,可是你的爸爸媽媽們一定記得小時候媽媽給織毛衣的情景,女孩子常常幫著媽媽纏毛線團,還會和小伙伴們用毛線玩編花游戲。那個純真年代的簡約生活在媽媽的手中透出無限的溫暖。
唯美畫面
這幅畫中的人物很唯美,古希臘風格的衣裙和雕塑般優(yōu)美的面龐讓人難以相信她們是歐洲19世紀的一對母女,像是夢幻中想象出的一幅畫卷。
時光回溯至19世紀,發(fā)現(xiàn)那時的英國處在一個自相矛盾的時代。人們在對經(jīng)濟發(fā)展和科學進步滿懷樂觀的同時,也存在著社會心理上濃重的悲觀主義和焦躁不安。在藝術領域,以弗雷德里克·萊頓為首的學院派寄期望于古希臘雅典的奧林匹斯山,以期追求理想化的美。而新興中產(chǎn)階級在聚集財富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太多的現(xiàn)實嚴酷,他們也渴望享受一個不同于現(xiàn)實的世界。在那里,無論是高奏著眾神之王的凱歌,還是彌漫著田園詩般的懷舊旋律,都能給他們最超現(xiàn)實的夢幻想象和最美好的心靈安慰。
畫中意
《纏毛線》就是這樣一首懷舊的田園抒情詩,它記錄了富裕人家的一個日常情景。母親和女兒在自家的陽臺上一起纏毛線,她們衣著奢華、面容姣好,姿態(tài)優(yōu)美如古希臘的雕塑。德國美學家溫克爾曼曾評價道,“希臘杰作的一般主要特征是一種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既在姿態(tài)上,也在表情里。就像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靜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么波濤洶涌,在希臘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的是一個偉大沉靜的靈魂?!碑斈慵毤毱肺懂嬅嬷腥宋锏谋砬?,你就能體會到溫克爾曼所說的這種單純與沉靜,仿佛她們不是在做普通的勞動,而是做一件神圣的事情。而這種氛圍還通過背景的烘托得到了強化,遠處的山巒、近處的海灣,以及天空中變化萬千的云彩,場景開闊而宏大。太陽從左側照來,陶罐與白墻、竹簍與皮草、絲綢與人體,都在陽光下留下淡淡的影子。太陽是溫暖的,因而所有的風景都是溫暖的。從畫面的整體布局,到人物的嫻雅動態(tài),無不使人感到超脫于現(xiàn)實之上的美,猶如置身于世俗不染的理想境界中。
畫家背景
弗雷德里克·萊頓勛爵是19世紀后半葉英國學院派和沙龍藝術的代表性人物,1878年后擔任倫敦美術學院院長,在英國繪畫史上聲譽極高。萊頓熱愛古代神話、《圣經(jīng)》文學和現(xiàn)實生活,他以天才的古典藝術技法迎合上層趣味,彌補了英國美術中匱乏的高雅精煉的趣味,畫風日趨甜美、抒情;他柔和的造型、飽滿的色彩與細膩的刻畫常使所描繪的形象具有歡愉、輕盈的氣質。這幅名作恰巧畫于萊頓勛爵成為英國皇家美術學院院長之時,可以說代表了他的藝術成就,同時也呈現(xiàn)出19世紀英國上層社會的品位與觀念。
(中央美術學院少兒藝術教育工作室供稿,鄭勤硯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