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 朱蓉
摘 要:中國古橋作為傳統(tǒng)建筑物的特殊型制,是老一輩與新一代的傳承,是歷史坐標的一個個節(jié)點,充分體現(xiàn)了當?shù)氐纳鐣洕幕?,代表著當時的地域文化和審美傾向,在古建保護中具有獨特的意義。本文對宜興現(xiàn)存古橋梁現(xiàn)狀進行了深入調查,從古橋類別、造型、裝飾、詩文題刻、楹聯(lián)碑記等方面對宜興古橋進行了歸納研究,發(fā)現(xiàn)宜興古橋正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古橋保護的新策略。
關鍵詞:宜興古橋;圖案紋樣;保護與發(fā)展
0 引言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宜興,水秀山靈,民風淳樸。宜興市,簡稱宜,古稱“荊邑”、“陽羨”,位于江蘇南部,太湖西岸,現(xiàn)為無錫市行政代管。宜興市轄4個街道、14個鎮(zhèn):宜城街道、城北街道(屺亭街道)、新街街道、新莊街道、張渚鎮(zhèn)、西渚鎮(zhèn)、太華鎮(zhèn)、徐舍鎮(zhèn)、官林鎮(zhèn)、楊巷鎮(zhèn)、新建鎮(zhèn)、和橋鎮(zhèn)、高塍鎮(zhèn)、萬石鎮(zhèn)、周鐵鎮(zhèn)、芳橋鎮(zhèn)、丁蜀鎮(zhèn)、湖父鎮(zhèn)。宜興河網密布,東臨萬頃太湖,溪河湖蕩密布,是典型的水城,宜興古橋也因此多分布在環(huán)湖地帶,主要分布在宜興地區(qū)的東部和北部。水系越發(fā)達,古橋越密集,在宜興更是最好的寫照。
筆者經過幾個月的走訪調查,對列入文保單位和文物控制單位的宜興古橋進行了匯編整理和研究。宜興古橋大多散落在田野鄉(xiāng)村,建筑古樸自然與古橋和諧一致。古橋周圍的環(huán)境總體上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古橋周邊環(huán)境惡化,例如新橋周圍水域在短短兩年內已經長滿了水生植物,飄來的垃圾和塑料袋填塞其中,橋面長滿雜草,基本無人從橋上路過,這種環(huán)境無疑對古橋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1 宜興古橋概況
至2015年8月,宜興市的古橋數(shù)量增加至149座。其中,列入省級文保單位的有11座,市級文保單位的有48座,市級文物控制單位的有34座本文要調查研究的就是列入文保單位和控制單位的這九十余座古橋。
宜興古橋按照修建年代分為三類,明代古橋、清代古橋、民國古橋。在列入文保單位的古橋中,清代建造的古橋遺留下來的最多,目前達到72座,民國古橋8座,明代古橋13座。
2 宜興古橋特色
造型方面,現(xiàn)存的宜興古橋主要分為兩大類,石拱橋和石梁橋。石拱橋主要以單孔石拱橋居多,古橋簡約大氣,制作精良,雕飾精美而不繁瑣,少量為三孔石拱橋,如鯨塘橋、張澤橋和畫溪橋。三座大橋氣勢宏大,雕飾精美,充分體現(xiàn)了宜興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審美。石梁橋則以單跨石梁橋為主,也有少量的三孔石梁橋和四孔石梁橋。例如,蔣店橋、中陽橋為三孔石梁橋、西堰橋、軒莊橋以及新莊萬安橋為三跨平板石梁橋,夏芳橋為四跨平板石梁橋。在造型上,最有特色的是戈莊雙橋和曹家橋,前者是有一大一小兩座單孔石拱橋組合而成,平面呈L型,后者則是中央孔洞為石梁結構,兩側橋孔為石拱結構。
宜興古橋裝飾手法豐富多樣,石雕工藝精湛,不僅是橋梁美麗的裝飾,而且代表著各個歷史時期所在地風俗民情和文化藝術水準,成為不朽的歷史記載。明清兩代的橋和明清的家具一樣,各有特色:明代以石梁橋居多,簡潔優(yōu)美選材精良;清代以石拱橋居多,雕刻精致,造型典雅。宜興古橋的橋墩和橋欄多有詩文題刻點綴,遺憾的很多楹聯(lián)題刻經過歲月的洗禮,風化嚴重以致于難以辨認,只有少數(shù)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龍門石①安放在橋面中央,是橋建好后最后安放的一塊石頭。石拱橋為榫卯結構,一般龍門石都單獨雕刻好后由老百姓披紅掛彩抬放在橋頂中心處。而石梁橋大多直接刻在中央條石的中心。龍門石裝飾圖案大多為海水波浪加太陽的四方連續(xù)紋樣,但每一座橋的圖案都融入了匠師個人的審美,演繹變化出獨一無二的版本。另外還有鯉魚躍龍門,福祿雙全,雙龍戲珠,三陽開泰、龍鳳呈祥等寓意美好的吉祥圖案。這些精美的文化遺產,蘊含著無窮的韻律和奧妙,等待著后人去探索。例如,張澤橋和施蕩橋、青龍橋和武昌橋的橋心石圖案極為相似,在地圖上發(fā)現(xiàn)他們位置極其鄰近,可見藝術的地域傳播作用很大。另外還發(fā)現(xiàn),清代的橋心圖案水波基本上是由兩個漩渦演變的,漩渦較大,明代的圖案卻出現(xiàn)三個漩渦式樣(東倉橋),漩渦較小
石梁橋大多以最樸實平和的姿態(tài)呈現(xiàn)于山野河湖,簡練純潔而稍有裝飾,大多沒有欄桿或欄板,即使少量有欄桿也已經遺失損毀,保存下來的少數(shù)欄桿中,有的雕飾精美傳神,以荷花覆盆式樣為主,每一座橋的雕飾又靈活變化,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自由創(chuàng)造的審美品質,也正是這種變化,才使得文化不斷傳承發(fā)揚而又魅力無窮。石拱橋有欄桿和欄板的較多,雕飾更為精美。例如南草塘橋的欄板和望柱雕飾,體現(xiàn)了當時地區(qū)的經濟發(fā)達和較高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審美水準。同一座古橋上,每一個望柱和欄板的雕飾都略有變化,再加上歷代修建修補,使得古橋蘊含了更多的藝術元素和文化積淀。
石拱橋的龍頭石多為龍首紋樣,有的是高透雕,刻畫逼真栩栩如生;有的是淺浮雕,追求神似即可,如王婆橋、新橋、馬斯瀆橋等。而施塘橋的龍頭石像人又像獅,比較獨特。
古橋的抱鼓石多為海水日出紋樣,也有少量寶相花、蓮花等紋樣。官林橋的抱鼓石較為獨特,用石獅子代替抱鼓石,有陰陽和諧,迎來送往,鎮(zhèn)邪去惡的作用。除少量精美的古橋有所裝飾外,古橋欄板大多平素無雕飾。南草塘橋的欄板為云頭如意紋和太極圖案。鯨塘橋和官林橋以及畫溪橋的頂端有淳樸的石凳,與欄板合為一體,簡約大氣。
橋銘石是古橋的點睛之筆,就算是最古樸的石梁橋,也會有雕刻精良的橋銘石來點綴,宜興古橋的橋銘石題刻大多為陽刻,以重建某橋或者橋名稱為字樣。
宜興古橋大部分都體態(tài)小巧,在充分滿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加入了精美簡約的雕飾,并與周圍的田野鄉(xiāng)村融為一體,野趣天成?;始覉@林的古橋體態(tài)偏大,常常建造多跨或大跨石拱橋,大型亭橋等,顏色富麗耀眼,多以玉石為欄桿,雕鏤繁雜精美,一般都單獨成景。江南園林的橋梁雖然體態(tài)偏小,但與宜興古橋相比,顯得纖巧華美,不如宜興古橋質樸敦實。
3 宜興古橋的保護與發(fā)展
在古橋建造技術已后繼乏人的情況下,城鄉(xiāng)建設大潮對文化古跡的沖擊相當嚴重,例如黃干橋,兩年前還處在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中,今天已經孤零零地矗立在了一堆廢墟瓦礫中。即使新建造的小區(qū)依然保持古香古色,但是也很難與古典的文物古橋保持最好的默契。黃干橋的橋欄以及柱頭獅子被偷,抱鼓石被砸離橋體,荒草叢生。馬斯瀆橋在修路的過程中被偷毀,現(xiàn)已面目全非,龍頭石被偷,橋面坍塌,令人扼腕嘆息。讓人欣喜的是,從2016年3月2日起,作為彰顯水鄉(xiāng)特色的重要實證——宜興古橋將被喚醒,受損古橋將迎來新生。根據(jù)市文管辦去年編制完成的《宜興古橋梁維修保護五年計劃》,依據(jù)古橋梁歷史價值、保存現(xiàn)狀等,列入今年首批維修計劃的古橋梁共有三座,分別是和橋鎮(zhèn)馬斯瀆橋、西渚鎮(zhèn)長工橋和張渚鎮(zhèn)銜哺橋,均為市級文物控制單位。作為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古橋在荒草間默默承受著種種摧殘,古橋保護刻不容緩。
4 結語
橋的悠遠,橋的美麗,橋的坦蕩堅毅……千山萬壑江河湖海中的千萬座橋梁有數(shù)不盡的歷史,說不完的傳奇。橋下梯田荷塘,坡上松竹百合,橋的一側是田舍人家,一側是山野峽谷。宜興古橋是最樸實自然的,這是一個個安寧的家園,是一年年田野的播種和收獲,是一曲樸素的,散發(fā)著稻香的東方田園詩。盡管這些古橋散落在鄉(xiāng)間田野,但絲毫不會降低宜興古橋的文化價值。古橋就如一粒粒璀璨的明珠,留給后人豐富的文化遺產,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這筆遺產,值得我們不斷思考并探索下去。
注釋:①又稱橋心石,是橋面最頂端正中央的石頭,一般刻有吉祥圖案。
參考文獻:
[1] 宜興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宜興文物[M].宜興:文物出版社,2010.
[2] 馬時雍.杭州的古橋[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
[3] 卞利.徽州古橋[M].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4,26.
[4] 王稼句.江南古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5] 茅以升.中國古橋技術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
[6] 朱耀廷,等.中華文物古跡旅游·力與美的交融:古代橋梁[M].遼寧: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7] 茅以升.中國的古橋和新橋——從趙州橋到南京長江大橋[M].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
[8] 林英光(日).繼承傳統(tǒng)、創(chuàng)建未來[M].王闖,譯.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9] 林天柱.橋影橋語[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12.
[10] 羅關洲.紹興古橋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4.
[11] 喬虹.中國古橋[M].合肥:黃山書社,2012.
[12] 朱鐵軍.江南古橋文化與地域環(huán)境關聯(lián)探究[D].安徽:安徽工程大學,2010.
[13] 樂振華.紹興古橋遺產構成與保護研究[D].杭州:浙江農林大學,2012.
[14] 周麗.湖南古代橋梁結構類型和特點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8.
[15] 蔣燁.中國廊橋建筑與文化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
[16] 查娜.無錫古橋藝術特色研究[D].江南大學,2014.
通訊作者: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