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維增
地處祖國西陲的昭蘇縣,是聞名全國乃至世界的伊犁馬發(fā)源地。公元前105年,漢武帝得烏孫馬,命名曰“天馬”,并譜寫了《西極天馬之歌》:“天馬徠兮從西極,經(jīng)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敝暮寡R和馬文化成為昭蘇縣發(fā)展旅游業(yè)的一塊金字招牌。
小獵人
馬,曾把光榮和夢想帶給人類,曾把傳奇和精神留給史冊。這一草原的精靈、沙場戰(zhàn)神、草原的主人和人類文明進(jìn)化的伴隨者,嘶鳴于山野,昂揚于天際間。
每年從五、六月份起到入冬,昭蘇草原格外熱鬧。藍(lán)天碧野,白云綠草,百草茂盛,野花怒放,蟲鳴鳥唱,羊群在河邊漫游,駱駝在山坡徜徉,天馬在草甸馳騁,草深花艷之處,氈房座座,炊煙裊裊,偶爾還可見到漢唐石碑、草原石人深藏于草叢中,給游客以豐富的想象空間,仿佛“人在草原行,心在畫中游”。大草原好像一塊巨大的調(diào)色板,五彩繽紛的織繡錦毯,牧民趕著牛羊穿行于草地田間,一派生機勃勃、田園牧歌的景象,讓游人感受到“抬頭就是一幅畫,側(cè)聽就是一首歌”的仙境般的美妙。
一
馬的眼睛碩大且清澈,會“說話”,藏得住一汪秋水,藏不住世間風(fēng)雨。
叼羊
第一眼看馬,總覺得它有話要對我說??上?,我不是伯樂,無法讀懂馬的心思,更無法和馬交流。如果馬開口說話,我想,它吐露的一定是富含韻律哲理的語言,滿嘴周歌漢賦、唐詩宋詞。
何故?靈性使然。靈性是天賦,隨緣,刻意做作或者粉飾都缺乏自然的靈秀之美,谫然鈍薄。
馬的俊美,有時候和配飾有關(guān),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嘛。馬鞍,這個西漢以后才普及的馬具似乎出場的太晚,大大影響了騎手的騎術(shù)。對馬而言,馬鞍不但不是負(fù)擔(dān),更是榮譽的標(biāo)簽。與之配套的馬鐙、馬掌、馬衣、頭盔、馬靴、馬褲和馬鞭等騎士用品更是鮮亮了馬的征程。
馬的名字獨一無二,和毛色特征有關(guān)。千萬匹馬長相看似相差無幾,實則千差萬別。
哈薩克語把馬叫“阿特”,維吾爾語和哈薩克語接近,也把馬叫“阿特”,蒙古語把馬叫“莫仁”。哈薩克語里,“阿克波孜阿特”是白馬,“卡拉阿特”是黑馬,“吉染阿特”是棗紅馬,“喀拉闊克阿特”是青驄馬。哈薩克語沒有過多的詞匯拓展,大概黃色的馬,都叫“胡拉阿特”,黃驃馬也是。
在古代,兒馬,就是公馬;騍,就是母馬;駒,就是小馬。當(dāng)然了,騸,是指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驃,黃色的馬;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骃,淺黑帶白色的馬;驊,棗紅色的馬;驪,黑色的馬;騧,黑嘴的黃色馬;騏,青黑色的馬;騅,黑色白蹄的馬;驄,青白相間,類似藍(lán)色的馬;龍,純白色的馬;對劣馬,叫駑,跑不快的馬。
獵人的風(fēng)采
二
愛馬到極致,莫過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六駿名揚天下!六駿,是李世民在建立唐朝前先后騎過的戰(zhàn)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jì)念這六匹戰(zhàn)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兄弟二人用浮雕描繪六匹戰(zhàn)馬列置于陵前。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huán)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什伐赤,虎牢關(guān)大戰(zhàn)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fēng)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后體四箭;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并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 “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還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據(jù)《古今注》說,秦始皇贊揚過七匹名馬:一曰追風(fēng)、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最有名的還是周穆王八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宵,野行萬里;四名越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云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這馬簡直不是馬,而是神了,平生長出肉翅來,和西方神話里的飛馬一般。
《爾雅·釋畜》中說,根據(jù)馬的毛色的差異和所在身體部位的不同,馬有35種專用美名。先賢根據(jù)馬的毛色和所在部位來稱謂馬,頗有意思,細(xì)致之極,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哈薩克族有給自己的坐騎也有起名的習(xí)慣,喚著方便,聽著順耳。如:胡拉格爾,太布熱勒,夏勒胡依熱克,北京克爾等,所起的名字大部分是和馬的顏色特征所在身體部位有關(guān)。
三
馬是通人性的,聰明得很,只差不會言傳。我看到過一張圖片,數(shù)十匹馬清一色左位側(cè)臥在草原上,右側(cè)是武裝了的民兵趴在草原上架著機槍瞄準(zhǔn)了天空。還有一張照片,幾十匹馬站成一排,整齊劃一。動物里面,只有馬能做到極致。這是半個世紀(jì)前的兩張老照片,黑白色,泛黃暗淡,卻是歷久彌新,十分難得,馬的靈性始終清新雋永。
有人據(jù)《封神演義》,說呂能是馬年所生,長得面頰狹長,聲鏗鏘,善行走。后陣亡,被姜子牙封為二十八宿,叫做星日馬,居南方,掌管馬匹兵士,積聚布帛金玉之事,算是手中有權(quán)的一方尊神。
歸來
原分布于新疆準(zhǔn)噶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nèi)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的普氏野馬野生種群已經(jīng)滅絕,上世紀(jì)80年代末期以來,普氏野馬從歐洲引回中國新疆、甘肅半散放養(yǎng)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jìn)行科學(xué)實驗和研究工作,數(shù)量已達(dá)1 500匹,算是今人為避免野馬的滅絕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四
“遠(yuǎn)看金雞獨立,近看駿馬懸蹄?!闭f的是馬和人一樣的站立動作,考驗的是二者之間的配合。說時遲那時快,只見騎手兩腿緊加馬腹,身子前傾,一手挽韁繩,一手緊抓馬鞍,瞬間回轉(zhuǎn)馬身,民間叫做“勒馬”,樣子俊武,瀟灑超然。
騎馬是辛苦事。騎者兩腿緊貼在馬肚子上,馬肚子是弧形,騎上三五年,頗受風(fēng)寒,膝關(guān)節(jié)僵直,小腿內(nèi)曲,就漸變?yōu)榱_圈腿,從前、后面看,走路的時候左搖右晃,活脫脫一個卓別林。走近細(xì)看,襠下還能趕過去一只小羊哩。不笑,這是生活。現(xiàn)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交通車輛的普及,經(jīng)常騎馬的人很少了,孩子在學(xué)校學(xué)習(xí),無需為生計波折,這種成因的羅圈腿也就退出了歷史潮流。
同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的還有“六根棍”。這“六根棍”嘛,就是六根棍子,但不是普通的棍子。平常的六根棍子你騎不走、坐不穩(wěn)。這里說的六根棍子,是一種馬車。馬車有4個輪子,前輪小,后輪大,裝飾了的馬戴上護(hù)眼罩、嘴套、彩帶、銅鈴、紅纓,煞是好看。這些馬車裝飾考究,車架上鋪有毯子,車頂上罩有花花綠綠的篷布;車后輪有擋泥板,不會讓帶起的泥土濺到乘客身上;車的尾部有一個木制箱子,可以放置雜物。更令人贊嘆的是,車的后下方有一條木制橫梁,能夠起到減震的作用。人坐在車上,不急不燎,晃晃悠悠,十分愜意。釘掌的馬蹄在柏油路上奏響歡快的進(jìn)行曲,鈴鐺響處,馬蹄嘚嘚。趕馬上路,威風(fēng)八面,實惠低碳。現(xiàn)在小轎車多了,被維吾爾族叫做“哈迪克”的這種六根棍馬車漸漸少了,已成為許多新疆人美好的回憶。
五
馬背上練就技藝和膽識,騰挪回轉(zhuǎn),上下翻飛,如履平地一般灑脫自如?!肮媚镒贰薄榜R上角力”“叼羊”都是草原上司空見慣的娛樂項目。
叼羊,別以為是人扮作狼,把羊叼在嘴里,而是兩隊騎在馬上的青壯年男子圍著一只宰殺了的羊,當(dāng)彩球一樣拋來搶去的游戲。考驗的是騎手的騎術(shù)、魄力、膽識和謀略?!安是颉痹隈R背上傳來傳去,一二十公斤重的彩球,單手招呼,頗費臂力,稍有不慎,不但接應(yīng)、傳遞不了,還會釀成墜馬的險情。叼羊需要團體的配合,打掩護(hù)的,虛張聲勢的,你爭我奪,眾多的騎手在交鋒,英武的駿馬在助威,互不示弱,各不相讓,精彩激烈。一邊叼(有拖的意思),一邊跑,直到青草把羊的尸體上的皮毛剝盡,由最后叼到手的騎手提著羊尸,環(huán)繞目的地一周,再騎馬飛奔回到人群中來,將羊尸放到原處,才算真正的勝利者。
奔騰
叼羊,馬鞭響處,空中塵土飛揚,地上花落葉飛,眨眼工夫,騎手和馬絕塵而去,等到凱旋時,多少姑娘青睞的眼神傳遞過來,騎手頓感威風(fēng)八面。
再說姑娘追。姑娘追不是姑娘追趕一群馬、?;蛘呤茄?,而是追趕自己的心上人?;顒娱_始,二人騎馬并轡奔向指定地點。去的時候,小伙子可以向姑娘挑逗、開各種玩笑,甚至可以擁抱、接吻,按習(xí)慣,怎么嬉鬧都不為過,姑娘也不會生氣。到達(dá)指定地點以后,小伙子立即縱馬回返,姑娘則在后面緊追不舍,追上后便用馬鞭在小伙子的頭上頻頻揮繞,甚至可以抽打,以報復(fù)小伙子的調(diào)笑,小伙子不能還手。不過,姑娘一般是不會真打的,怎么舍得抽打自己的心上人呢?此時,她會把馬鞭高高舉起,輕輕落下,有幾分嬌嗔的味道。
姑娘追,哈薩克語叫“克孜庫瓦爾”,關(guān)于它的起源,還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其中一則說:一個獵人和天鵝仙子結(jié)成夫妻,在結(jié)婚那天,他們騎著兩匹雪白的駿馬,像白天鵝一樣飛翔,互相追逐。后來,哈薩克族男女就以馳馬互相追逐的方式來促成愛情的結(jié)合。
六
在新疆,不得不說馬舞。
據(jù)唐代段安節(jié)所著《樂府雜錄》記載,馬舞的表演方式 “身穿彩衣,執(zhí)鞭,舞蹀燮,蹄應(yīng)節(jié)”,這和在庫車森木賽姆千佛洞和拜城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一致,馬舞的圖案細(xì)膩而完整,這使得有關(guān)馬舞的傳說頗為可信。上世紀(jì)60年代,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吸引了世人的目光:336號墓出土的彩繪馬舞俑栩栩如生,三人一組,兩人裝扮成一匹馬,披上馬的裝飾形套,一個人頂著馬頭,雙足作為馬的前肢;另一個人扮成馬的后部,雙足作為馬的后肢;還有一人頭戴少數(shù)民族尖帽,騎在馬背上充當(dāng)騎手,右手執(zhí)繩,左手揮鞭,面帶笑容,昂首挺胸,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
牧場
維吾爾族民間的馬舞,主要模仿馬的各種動作形態(tài),舞者身穿馬舞服飾,通過舞蹈來模仿馬的各種動作,創(chuàng)造馬的生動形象。馬舞一般由兩個人來表演,其中一人戴馬的模型道具,模仿馬的奔跑動作上場,另外一人手持馬鞭緊跟其后,模仿趕馬人,配合跳馬舞的人表演各種動作。音樂開始,演員隨著音樂伴奏,模仿馬的各種動作,邊跳邊唱,并根據(jù)馬的性格特點,編唱與馬有關(guān)的各類唱詞,歌詞風(fēng)趣幽默,唱詞變化巧妙。
現(xiàn)在,這種舞蹈已經(jīng)失傳,只能在零星的其他舞蹈動作中窺見一二。低頭,忽然想起一首詩來:
我打馬走過夜的長街
鞍上的思緒
一如身后飛濺的馬蹄
踏響山上一片雪白
如同禪悅引領(lǐng)著我的靈魂
乘著寂寥無限穿越
空白而又充滿熱切的季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