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涌
現(xiàn)在來理解民國的教育,我們知道那個時候有戰(zhàn)亂,有動蕩,但是它的教育是相對成功的,因為那個時代教師得到了尊重,學校得到了尊重。那個時代的學校,大部分——我們不能說全部——都是由教育家來辦的,而不是由行政人員來辦的。那個時候,北大校長這個位置和教育部長之間可以是來來回回的,蔣夢麟當過教育部長,也多次當過北大校長,但他不認為當了部長,再當校長有什么不好。蔡元培也當過教育總長,然后再去當北大校長。他們并不覺得校長和部長之間有巨大的落差,反而覺得北大校長這個位置可能更體面。北大校長,在他們心目中不是一個行政職務,在他們看來,這是一個教育家所擔負的崗位。
我想到幾個人。張伯苓,大家都知道他是南開大學的校長,但我更愿意說他是南開中學的校長。事實上,張伯苓辦得最成功的學??赡苓€不是天津的南開學校,而是抗戰(zhàn)烽火中的重慶南開中學。林礪儒,他是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的校長,后來做了北京師范大學的校長,1949年以后做了教育部的副部長。我倒覺得他不應該去做副部長,他最適合的崗位是做校長,而不是部長。經亨頤,浙江第一師范學校校長,創(chuàng)辦過春暉中學。還有趙君達、高鳳山、周厚樞……后面這幾個人現(xiàn)在都不大有名了,已經被人們給忘了,但是在他們學生的眼中曾經都是耀眼的明星,曾經是太陽,正是在他們手里,天津耀華中學、北京匯文中學、揚州中學,這些學校都是當時中國最好的中學。這樣的人,在民國的時候,每個地方都有一批,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教育家辦出了一批很有魅力、很有影響的中小學。所以,我說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是由中小學所決定,而這些教育家就是這些學校后面的靈魂人物,他們不僅是掌舵的人,沒有他們,學校就沒有靈魂。
我在看民國教育的史料時,特別想到幾點。第一,那個時代,教育的每一個階段都是自成體系、自成脈絡的,具有獨立的價值和地位,小學就是小學,中學就是中學。一個人可以以終身做小學老師來作為他的理想追求,把自己的角色盡最大可能地扮演得盡善盡美;一個人也可以把中學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來追求,而不僅僅作為一個職業(yè)來看待。整個國家、整個社會也是如此看的。
但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中小學在現(xiàn)有的教育體系中,實際上是沒有任何地位的!不知道諸位是否同意,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今天教育體系的設置是按照升學的體制來的——小學是為了升初中而存在的,初中是為了升高中而存在的,高中是為了升大學而存在的。所以,中學、小學并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它只是這個升學流水線上的環(huán)節(jié)。決定一個老師,決定一個校長,決定一所學校的是看你為更高一級的學校輸送了多少高分的學生。這是唯一的一個指標,你自己的學校辦得好不好都不要緊的。民國時代也有“高考”,或者是一所大學單獨招生,或者是聯(lián)合招生,但并不影響小學、初中、高中都自成體系。
我喜歡講兩個只讀過小學的人,一個成了作曲家,一個成了出版家。一個叫周大風,在浙江讀的小學,學生時代偏愛音樂,天分得到發(fā)掘,初中失學,踏上社會,最后成了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一個叫范用,三聯(lián)書店的總編輯,他只上過鎮(zhèn)江的穆源小學,他非常懷念這所小學,甚至為她寫過一本書,我還沒有看過第二個人為一所母校——小學——去寫一本書的。他的小學給他留下這么深的印象,以致可以寫成一本回憶錄,他在書中回憶了整個小學生時代的點點滴滴、方方面面。小學畢業(y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1938年他到出版社做學徒。如果要講知識的話,他根本比不上同時代的其他人,因為別人還要繼續(xù)受教育啊,而他沒有機會了,但是我覺得他在小學中得到的東西已足夠奠定他今后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出版人。他特別講到的是,他在小學里做志愿者,做義工——為學校管理圖書館。當時,這件工作是學生們輪流去做的,而他是小組長,并做得很好。他把圖書館的書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其中有一套書,叫《小學生文庫》,里面什么門類的書都有,還有大量的雜志,他都瀏覽過。這是他小學時代完成的一件事,第二件事是他在學校里辦了好幾個不同的壁報,實際上就是他自己寫寫畫畫抄抄的東西,這就奠定他后來成為出版家的基礎。他還參加學校組織的劇團,到街頭去演出過,宣傳抗日。這些在小學時代做的事情,就成為他今后很多發(fā)展的奠基石。
我在和年輕人說讀書這件事的時候,常常會想到這樣一番話:你說讀這本書有什么用,尤其是這本書考試不考的,讀了干什么?你讀那本書,也不考的,有什么用?是的,沒有用。但是,也許在十年后,二十年后,甚至三四十年后,你少年時代讀過的某一本書、某一篇文章,會在你的腦子中跳出來?;蛘?,在你做某一件事的時候,它會突然跳出來。那是什么?那就是一條神秘的線索。這條神秘的線索就像天羅地網一樣埋在你生命的深處,待某一天它就會被拎出來。這條線索就是你的人生,就是你的精神世界。
如果我們觀察每一個時代在不同領域有造就的人,你從表面怎么都看不懂他。我喜歡用閱讀這個角度去觀察,八九不離十就能看懂很多人。我認識一些在各自領域有重要建樹的老先生,比如著名律師張思之,他為什么成為律師界的泰山北斗?你可以說他專業(yè)好,他有道義勇氣,都對,但是你這樣說等于什么都沒有解釋。法律學得好的人有,辯護辯得好的人也有,有勇氣的人也不僅是他。我破譯他的精神密碼,之所以區(qū)別于同時代甚至比他晚一輩的律師,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身上有一些別人不具備的東西——我用一個詞概括叫:人文性。專業(yè)性、公共性別人同樣有,人文性別人可能也有,但絕沒有他這么強烈。他是1927年出生的人,六七年前,我在編《過去的中學》時,請他寫一篇回憶的文章。他的回憶讓我大為驚訝,他印象最深的竟然是一堂課。他回憶在抗戰(zhàn)中的重慶讀高中,有一位高中老師姓傅,本是東北大學的教授,因為戰(zhàn)爭的緣故流亡到那里做了中學老師。他記得那是一堂講李清照詞《聲聲慢》的課,老師僅就其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疊詞就講了一節(jié)課!少年的他沒有想到漢語竟然有這樣打動人心的力量,竟然有這樣的穿透力,這堂高一時代的課直到八十他還記得,并將留在他心中一輩子。他的專業(yè)和古典文學沒有關系,但是2005年夏天我去北京看他,他在一家酒店的大堂等我,當時帶了一本書在看,我一看桌子上的封面,就突然明白了他一生區(qū)別于其他同行的奧秘——那本書是《元曲選》。我明白了高中那堂課給了他一輩子,給的不是專業(yè),而是精神的滋養(yǎng),他一輩子都能在這里面得到滋潤。所以,他一方面可以站在法庭上辯論,另一方面他在辯詞中一輩子都在追求漢語的美感。你可以說一個律師與元曲、宋詞有什么關系,但是,正是這些才是留在他生命里一輩子的東西。
(李珊珊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