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學民
摘 要:建筑歷史不能斷代,建筑文化不允割裂,建筑風格不可雷同,建筑規(guī)模即目前形成的大餅中,可以適當切割分塊,不同區(qū)域的建筑,不同時代建筑,不同目標、不同功能的建筑,以現(xiàn)有河流、主干道為分割線,進行成片保護開發(fā),從此意義上說,北京作為千年古都,那些代表著不同歷史時期各具特色、各有風格的建筑保留了下來,當下需要對此進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并結合現(xiàn)代生活及時更新;對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末期的建筑進行成片置換,換舊如舊,保持格局不變、理念不變,保證社會效益從重,經濟利益從輕,使后來者從建筑中看到社會主義新中國成長的腳印與步伐;對新的行政副中心建設,切不可急于求成,實踐車入地,綠上天新城理念,對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進行合理規(guī)劃、精心布局,必須從歷史、情感、文化、現(xiàn)實四個維度反映首都瑰寶的歷史脈絡、現(xiàn)代烙印。
關鍵詞:建筑特性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832(2016)09-0063-02
Discuss 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lanning Direction of Beijing Urban Construction
YAO Xue-min
(PLA Daily, Beijing 100832, China)
Abstract :Architectural history cant dat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 architectural culture is not allowed, from this sense, as the ancient capital of one thousand, Beijing especially need us to effectively protect ancient architecture, timely updates; Construction of since the 1950 s to the eighty piece replacement, in old as sweet, keep the pattern remains the same, the same idea, the new executive vice center construction, reasonable planning,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elaborate layout.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最近,發(fā)改委出臺文件,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tài),拓展區(qū)域發(fā)展新空間。習近平主席曾明確指出,“城市群是人口大國城鎮(zhèn)化的主要空間載體,像我們這樣人多地少的國家,更要堅定不移,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tài)推進城鎮(zhèn)化”;李克強總理也特別指出,“城市群對區(qū)域發(fā)展具有戰(zhàn)略引領和支撐作用。要在有條件的地方形成各具優(yōu)勢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的協(xié)調發(fā)展”。城鎮(zhèn)化、城市群具有豐富的內涵,對于北京這座有千年城鎮(zhèn)發(fā)展史的超大體量城市依然有著直接的指導作用,建筑歷史不能斷代,建筑文化不允割裂,從此意義上說,北京作為千年古都,其城市內亦包含大中小的協(xié)調發(fā)展問題,尤其需要我們對現(xiàn)有相對小的歷史建筑進行有效保護、及時更新;對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以來的中等建筑進行成片置換,換舊如舊,保持格局不變、理念不變;對大的新的行政副中心建設,對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進行合理規(guī)劃、精心布局。
中國的城市或多或少出了問題,不然我們不會大張旗鼓地討論,從學術界到大眾媒體,甚至驚動國家領導人,中國城市建筑到底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有那么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有關學者看來,中國的城市空間組織缺少一種中間層次的元素,建筑單體角色消失了,只能看到城市空間的營造單位,中國過去30年來,現(xiàn)代主義、技術至上、數據性的、大尺度的還有精英建筑的推力,給我們留下什么?十分茫然!普通建筑、住宅、辦公樓,這樣的建筑都直接面對城市空間,之間缺少必要的關聯(lián),以構成特定的營造城市空間的單元體,導致的結果是城市空間的層次——城郭的、鄰里的梯次關系消失,鄰居空間幾乎沒有,但又沒有形成有效鏈接,沒有直通過渡,棧橋不在,建筑舊的肌理被拔出,新的紋理沒形成,也許是突飛猛進的商業(yè)經濟發(fā)展需要,也許是民眾迫切改善居住條件的愿望,無暇顧及城市建筑中最本質的東西。
那北京怎樣擺脫這已滑落到雞肋狀態(tài)的建筑形態(tài)?形成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風格獨特的宏大建筑,使之真正能夠承載文化中心、政治中心、教育中心的核心功能呢?
筆者看來,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一、四合院實行騰退整治,恢復明清時期格局,注入現(xiàn)代文明新文化、新思想,把四合院建筑作為為社稷謀福祉,為人民謀福利,為活躍文化創(chuàng)意的載體,使其真正成為可用性而不是可居性、同構性而不是異體性、民族性而不是泛化性、區(qū)域性而不是整體性建筑文化的特征特質。
北京是中國的文化藝術中心,而建筑是凝固的文化,是藝術的體驗品,北京作為首都,必然伴隨著兼收并蓄時代的到來,更加熠熠生輝,涌現(xiàn)出無限生機與活力,諸如府邸建筑、宮殿建筑、廟宇建筑、園林建筑,是北京建筑的一大優(yōu)勢、一大特色,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不斷相互汲取、相互碰撞、融會貫通的結果。
與之伴生的四合院情結根深蒂固,可真正生活在四合院的蕓蕓眾生冷暖自知,實事求是來講,但凡有點改善條件的人都搬進了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居;空著也是浪費,騰籠換鳥取而代之的是目前已有定論的低端業(yè)態(tài)從事者,這種現(xiàn)象好還是不好?需不需要規(guī)范引導?
人都是建筑下活的靈魂,沒有人的居住,房間中的行走躺臥,建筑就成了軀殼,但在當今北京土地資料緊缺,四合院已破敗不堪的實際情況下,如依然以人居為主、商戶為王肯定不合適,使用效力低,安全隱患大,無法有效體現(xiàn)其經濟價值與社會功能,成片的、適度規(guī)模的四合院作為老北京的標志必須保留,但有必要換個思路,進行有效保護、及時更新、合理布局。整體騰退,舍棄其作為居住的功能,讓位于從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高端影視機構、媒體傳播公司才是方向、才是正途。
北京建筑作為舊貌換新顏的古都見證,它所留下的恢宏建筑,而今煥發(fā)的勃勃生機,它所承載的博大文化內涵,醇厚底蘊,綿長可口,它生生不息的文明足跡更是時代的縮影,建設的史詩,如同當今的世貿天階,只有我們在回顧、在仰望時才有一幕幕歷史畫卷向我們展開,文化建筑或建筑文化兼有物質產品和精神文化結晶的雙重社會價值,可以這樣說,在我國,除了文字以外,恐怕只有各式各樣的建筑才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才是文化實實在在的體現(xiàn),有文化的建筑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建筑。
確實如此,回顧世界發(fā)展史,為了解決穿衣、吃飯、住房這三件大事中“住”的問題,人類先民幾百年、幾千年甚至上萬年以來,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智慧,在世界先民的文化體系中,建筑無疑成為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表現(xiàn)形式。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fā)展,建筑文化的性質和特征更是決定了它在整個人類文化中的迭代變化作用,從主要表現(xiàn)在于其可居性變?yōu)榭捎眯怨泊?,部分可居性退出,可用性加強,四合院就是典型案例;同構性而不是異體性、民族性而不是泛化性、地域性而不具備整體雷同性等方面,可以說,它是人類生活方式改變但依然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但建筑文化則是任何一個人的生存已然弱化的現(xiàn)代文化,而不是不能離開的生存文化。
二、五十年代以來的民居建筑,必須從改善居住環(huán)境出發(fā),成片開發(fā)置換,救困扶危,保持原有的道路格局;辦公建筑,從優(yōu)化辦公條件出發(fā),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修舊如舊。
北京是近代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華夏文化發(fā)展的縮影,是中華現(xiàn)代文明傳承的畫卷,是中國經濟建設發(fā)展的一個又一個標桿,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整整40年,集中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十大建筑作為標志,北京展覽館、北京天文館、民族文化宮、北京火車站、釣魚臺國賓館、軍事飾物館、北京工人體育場、國家圖書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中關村物理研究所、量子力學研究所、現(xiàn)代筒子樓等等,或點或面,或線或片,散落于北京城八區(qū);以機械工業(yè)、國防工業(yè)、財政部等為主體沿北京西城區(qū)三里河以東一線的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灰磚綠瓦五層高的建筑群,在建筑與工藝上講,沒有本質的區(qū)別,只有體量的區(qū)別,這些建筑都是“巨大的工藝”,是歷史的縮影。
建筑觀念的更新及與時俱進,怎么也離不開華夏文明的中心輾轉來到今天的首都北京。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對弟弟子由說“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因此,林語堂評蘇軾為“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其實,人道主義有“民胞”之胸,無“物與”之懷,是不足以與共產黨人的寬廣胸懷與人文情懷相提并論的,首都這塊風水寶地具有無與倫比、得天獨厚的區(qū)位優(yōu)勢、地理優(yōu)勢、政治優(yōu)勢,也自然形成了各階層和諧共生的神經中樞之地,黎民百姓可住,達官顯貴可居。
打上時代的烙印,流連于時代的足跡,我們才知自己穿越在歷史的長廊里,近期更為熟悉,更加親切,從跨越三里河一區(qū)二區(qū)三區(qū)月壇南北街,從政協(xié)禮堂、紅塔禮堂、物資禮堂、地質禮堂,我們無不在歷史中穿越,無不在現(xiàn)代中行走,萬不可斷代,否則我們如同浮在空中的云朵,不知飄浮在哪里,拆了拆了又拆了,不分青紅皂白,形成城市建筑文脈的斷層,很多區(qū)域失去了城市的記憶,身體上淹沒了多少那個集體奮斗的年代,可心中卻掩映了多少時代的倩影與歷史的厚重! 令人欣慰的是那些代表著氣勢磅礴與巍峨壯觀的故宮紫禁城、長城、天壇今天依然還在!
由此筆者認為,修復建筑文脈、恢復城市記憶只能因地制宜,不可因時制宜,保護并不是只保留一兩棟房子,而是整個街區(qū),五十年代以來的民居建筑,三里河片區(qū)、酒仙橋電子城片區(qū),中關村科學研究所片區(qū),必須從改善居住環(huán)境出發(fā),成片開發(fā)置換,救困扶危,保持原有的道路格局,保持原有的筒子樓風貌,保留原有的人文氣息,不增高,兩家合一家,灰墻紅墻鐵籬笆;辦公建筑,從優(yōu)化辦公條件出發(fā),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修舊如舊,改舊如舊,保護不等于守舊,實現(xiàn)建筑改造的功能更新。
三、現(xiàn)代建筑包括首都行政中心的建設,必須從建筑規(guī)劃入手,高瞻遠矚,提綱挈領;從建筑設計著手,建筑規(guī)劃要有超前性;充分利用現(xiàn)代建筑科技成果,創(chuàng)造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新型現(xiàn)代建筑,成為新時代的標志;無財力可以預留,無經濟可以預設,無經驗可以預感。千不可短視,萬不可雞肋。
城市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便于整個工程按照周密考慮的預定方案,不求統(tǒng)一步調,一蹴而就,但求循序漸進,順利進行 。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首都行政副中心的建設,規(guī)劃先行,總體思維上必須體現(xiàn)錯落有致,水天一色,高屋建瓴,體現(xiàn)運河特色,展現(xiàn)巢運文化,呈現(xiàn)帆船風格,上人行,綠樹成蔭,車地行暢通文明、庫深耕地下三層。不怕花錢,不可短視,使之成為現(xiàn)代化都市的首都行政效益中心;令人欣喜的是本市雙管齊下,一方面正在修訂城市總體規(guī)劃,北京市將劃定70%市域面積納入生態(tài)紅線區(qū);一方面積極疏解非首都功能,把握經濟新常態(tài)的歷史機遇,以建設北京行政副中心為契機,此次總規(guī)修訂是“增量”規(guī)劃向“減量規(guī)劃”的改革,劃定城市增長剛性邊界,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生態(tài)紅線區(qū)支撐社會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山區(qū)、森林河流湖泊等自然保護區(qū)、風景名勝區(qū)、水源保護區(qū)。
筆者認為,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建設要揪住建筑、建筑布局這個牛鼻子,不可急于求成,打好基礎,以運河為切割線,花大力氣、花大工夫、花大價錢,修建四通八達的地下長廊,真正做到車入地,綠上天,徹底解決日益增長的經濟需求與大城市病的矛盾,還青山綠水于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