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六
除笏囊、魚袋外,古代官場、文人間還有一種包很流行,這就是用來盛放計(jì)算工具、文具一類的“算袋”。五代王定保 《唐摭言》 有詩稱:“老夫三日門前立,珠箔銀屏?xí)儾婚_。詩卷卻拋書袋里,譬如閑看華山采?!?/p>
其實(shí),“算袋”這種包很早就有,但漢代稱“書囊”,也稱“書袋”。《漢書·孝成趙皇后傳》 記載:“中黃門田客持詔記,盛綠綈方底?!碧祁亷煿抛ⅲ骸敖?,厚繒也。綠,其色也。方底,盛書囊,形若今之算耳?!?/p>
宋朝稱算袋為“昭文袋”,也稱“照袋”、“招文袋”,民間則稱其為“刀筆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明朝時(shí)還出現(xiàn)了鳥皮包,方以智撰 《通雅》 引 《眉公記》 稱:“王太保從蒼頭攜照袋,貯筆硯。袋以鳥皮為之。”
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稱為“書袋”。《金史·輿服志》 記載,金世宗時(shí),為區(qū)別官吏與庶民,曾頒布詔令:“省、樞密院令、譯史用紫絲為之;臺、六部、宗正、統(tǒng)軍司、檢察司以黑斜皮為之;寺、監(jiān)、隨朝諸局、并州縣,并黃皮為之?!?/p>
元明清時(shí)代,隨著新物件的出現(xiàn)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來越豐富。如放錢放物的多用包“褡褳”、放煙絲的“煙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掛表的“表帕”、裝飾價(jià)值更高的“荷包”等。
其中 “褡褳”為雙層袋子,中間開口,兩頭放錢,使用時(shí)從中間對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稱“搭膊”。因?yàn)榇畈捕嘤脕硌b錢,民間干脆呼之為“錢袋子”。因?yàn)椤按迸c“代”諧音,常用之贈人,以討“代代有錢”的口彩。
(選自《北京晚報(bào)》2016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