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醬
這個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備你的條件,就像我們之所以能夠在沙漠里勇敢前行難道不是因為包里還有壺水嗎?我們知道這水還能讓我們再撐上一段時間,但很多人的包里已經(jīng)沒有水了。
先來說個小故事吧。
從前有個窮人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起了善心,想幫他富起來。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窮人滿懷希望地開始奮斗。誰知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窮日子比以前還難過。這時窮人就想:牛要吃我家的糧食,不如把牛賣了,買幾只羊,先殺一只吃,救救急,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窮人的計劃如愿以償,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更艱難了,于是他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羊。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些,賣雞蛋可以賺錢,日子就能好過了。窮人的計劃如愿執(zhí)行了,但是還沒有等到雞生蛋,日子又艱難了,于是他忍不住殺雞吃,殺得只剩最后一只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破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不是“救急不救窮”的道理,而是貧窮的本質(zhì)。你不能說窮人不努力不思變,故事中的窮人一直都在思考如何讓自己的日子好過一點,做了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可是最后依然沒有改變。貧窮的原因不僅僅是思維觀念的落后,更深層的原因是他們根本沒有充足的社會和經(jīng)濟(jì)資源把財富轉(zhuǎn)化為資本,也就是說窮人的現(xiàn)有經(jīng)濟(jì)條件根本養(yǎng)不活那頭能生財?shù)呐#谑侵缓米陨娇铡?/p>
看過這個故事的你,可能還是不認(rèn)可我上面所說,你也許會說窮人意志力差,已經(jīng)都苦了這么久了,為什么不能再堅持一下?一再地向現(xiàn)實妥協(xié)和退讓,可不就是只能導(dǎo)致這樣的結(jié)果嗎?
不是只有我們這樣想,有一位美國作家也是這樣想的,她就是極受歡迎的美國白人專欄作家Barbara。為了搞清楚窮人到底如何生活,Barbara假裝窮人,混入美國底層,看自己能不能憑借努力成功“脫貧”。之后她將這段經(jīng)歷寫成了一本書,名叫《我在底層的生活》,在2001年出版。這本書盤踞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長達(dá)12年。
在時薪低到6~7美元的情況下,Barbara和餐館女招待們端盤子收拾桌子,每天跑來跑去連續(xù)工作8小時。為了讓顧客們按時就餐,她們只能在人少的下午吃一份熱狗面包,臨下班之際,Barbara問同事:“你家在哪兒?”同事說:“我住膠囊旅館?!薄澳惘偭藛幔槭裁醋÷灭^?你今天的工資只夠付一天的房費!”女招待像看白癡一樣地看Barbara:“呵呵,你以為我不想租房嗎?你倒是說說看,我去哪里找到押一付一,甚至押三付一的保證金?”
Barbara掀開底層世界的布簾,讓我們看到勞動者領(lǐng)著按天結(jié)付的薪水,沒有健康保險。為了活下去,底層勞動者們不得不兼職兩份以上的工作。即使他們努力到了極致,也無法擺脫貧困。
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世界以另一套邏輯運轉(zhuǎn),讓貧困哺育貧困,讓困境自我循環(huán)。正如哈佛大學(xué)Sendhil Mullainathan的研究指出的,窮人的思維帶寬被眼前的危機(jī)占滿了,他們沒有多余的空間考慮長遠(yuǎn)。他們每天疲于奔命,腦海中只剩下兩個問題:“今天睡哪兒”和“今天吃什么”。因此,一切的行動和決策只為了解決今晚的一張床和一頓飯。
對于基本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底層窮人來說,很難實現(xiàn)你口中的“改變命運”。就像你對著一個快要渴死的人,你跟他說你要思考出路、要努力奮斗,前面不遠(yuǎn)處就是綠洲了啊。可是你知道嗎?他已經(jīng)快要渴死了,他沒有太多力氣去支撐,他的愿望是不要讓他走了,如果現(xiàn)在這里有口井,夠喝多久,他就愿意在這個一無所有的沙漠里待多久。
窮到怕的人,隨便一頓飽飯,就足夠讓他滿足和開心好幾天。
你說,以很多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可有些努力,本身就是生命的饋贈。
你沒有那樣窮過,你不會懂。
前兩天聽一個同事說,他的表哥北漂七年,有一個三歲多的兒子,前兩年,終于和媳婦兒在北京買了一套兩居室。買房的時候,找親戚朋友借了個遍,加上公司給外地員工購房提供的低息貸款幾十萬元和他們存的一部分錢,好不容易才湊齊了近200萬元的首付。因為要盡快把親戚朋友的借款還掉,所以除了家里必要的日常開支,他們平日很節(jié)省,除了工作餐和推脫不掉的聚會應(yīng)酬,幾乎不在外面吃飯,更談不上什么旅行。加上月供一萬多元的房貸,他們的日子過得不輕松。
同事聊起他表哥的時候,一臉不解:北京房價那么高,以他們目前的經(jīng)濟(jì)條件,完全可以在老家買個大別墅,再回來做個小生意,不比他們在北京快活多了?他說:“你看他倆現(xiàn)在被一個房子綁在北京了,壓力那么大,還擔(dān)心哪天萬一丟掉工作這么多房貸怎么辦,每天一睜眼就是問自己今天需要多少開支,這日子過著還有什么意思?”
我問同事:“那你表哥跟你說過為什么不回來嗎?”我同事無奈地笑笑:“現(xiàn)在他是北京人了唄?!蔽腋α诵Γ骸皩Π?,還有那么多人在北京漂著,他們多么渴望有一天也能在那個城市留下來成為北京人。你表哥一家雖然過得辛苦,但總歸求仁得仁了?!?/p>
你沒有一顆闖蕩的心,也不曾有在一線城市落地生根的本事,你不會懂。
今年3月,網(wǎng)上曬出萬達(dá)集團(tuán)董事長王健林的獨子王思聰在北京某KTV一天的消費單,每張消費單都不低于20萬元,加起來總共花費超過250萬元。網(wǎng)上有很多人對此議論,有人說“敗家子真浪費,250萬元給窮人做福利多好啊”,還有很多人問:“250萬元啊,怎么就能在KTV一晚上就花出去了?怎么花的?”
王思聰在他的微博里有這樣一句話——“和自己身家匹配的消費標(biāo)準(zhǔn)”。據(jù)稱他現(xiàn)在的個人資產(chǎn)是60億元,花250萬元唱KTV,不過占他總資產(chǎn)的0.0417%罷了。在我們普通人的觀念里,花幾千塊唱KTV就很奢侈了,但在王思聰那里不過就是九牛一毛。更何況我們根本不知道富人的消費背后隱藏著怎樣的秘密:是單純玩樂?是從中尋找商機(jī)?還是其他什么目的?根本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的。
王思聰有一句話很有名,“我不在乎朋友的家世,還是要看人本身,是不是好玩、人品好,有錢沒錢太不重要了,反正都不如我有錢?!痹谄胀ㄈ舜笳勅绾卧鲞M(jìn)有效社交的時候,有錢人壓根沒考慮這個。
你沒有那樣富過,你不會懂。
在我們考慮很多事情的時候,都習(xí)慣從我們自己有限的經(jīng)驗出發(fā),對未知的事情進(jìn)行揣度。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個道理也許適用于大多數(shù)人??赡銊e忘了,有的人出生在羅馬,他們的目標(biāo)可不是到羅馬去,他們要去更遠(yuǎn)的地方。
努力與否也是同一個道理。
對于我們來說,學(xué)生時代不努力讀書就是不思進(jìn)取,出身貧寒不努力提升自我就是不思進(jìn)取,可對于那些窮得叮當(dāng)響的人來說,報個什么學(xué)習(xí)班還不如吃一頓好飯來得實在?!读瞬黄鸬纳w茨比》里有一句話說:這個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備你的條件,就像我們之所以能夠在沙漠里勇敢前行因難道不是因為包里還有壺水嗎?我們知道這水還能讓我們再撐上一段時間,但很多人的包里已經(jīng)沒有水了,可是你并不知道,你還在批判和指責(zé)。
有太多你壓根都沒有機(jī)會去深入了解的人和事——坐在自己身旁的同學(xué)同事經(jīng)歷過什么,他們?yōu)槭裁磿蝗环艞壴竞芎玫墓ぷ?,他們?yōu)槭裁词〕詢€用拼盡全力只為在一線城市買一間小小的房子,更別提那些跟你幾乎沒有任何交集的陌生人了。
《月亮和六便士》中寫道:面對地上的6便士,和夜空中最美的月亮,該如何選擇?當(dāng)你低頭撿6便士的時候,也許你擁有了物質(zhì)的財富,但你錯過了看到最美月亮的機(jī)會;當(dāng)你抬頭看著月亮,用畫筆畫下月亮獨一無二最美的樣子,也許這幅畫的價值是6便士的一萬倍。
對于那些口袋里還有錢的人來說,也許會選擇后者;對于那些已經(jīng)口袋空空的人來說,根本看不到月亮有多美。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選擇,你能選擇欣賞明月,只能說,你幸運。
這個世界已經(jīng)不缺批判和辱罵,也不缺弱肉強(qiáng)食,缺的是獨立思考和理解寬容。
對于我們不了解的群體和生活,請多一分敬畏或感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