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杰
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巨大發(fā) 展?jié)撃芎蛡€性差異,努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善于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責任感和道德感,為學生生活質量的提高建立必須具備的條件。為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注重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關鍵字:小學數學 教學研究 探索與自學
教師對數學知識的分析,以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呈現,這種方法給予了學生充分思考和探索的空間。對于數學知識的傳授,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是對問題的解答能力,而且是在解答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靈活的思維能力和敢于探索發(fā)現的能力。學生們對學習內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消化。這就導致了教師的厭倦心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讓教育質量大大降低。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怎樣才能讓教師教得出成效,學生學習有提高,是我們關注的問題。教師要從自身做起,轉變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喜歡上學習。
中國一、用愛心澆灌學生的成長
作為教師,最大的過失,莫過于對學生沒有愛;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失去學生對自己的愛。教師對學生的愛高于對子女的愛,它飽含著其理想與事業(yè)心。這種愛具有愛的自覺性、愛的原則性、愛的普遍性和愛的恒常性。所謂愛的自覺性是指,教師把自己終生的希望、追求寄托在學生成材上,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為學生的進步而自覺地辛勤勞動;愛的原則性是指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始終堅持教育原則,堅持不懈地要求學生沿著教育方針規(guī)定的方向發(fā)展;愛的普遍性是指教師要以寬廣的胸懷去愛全體學生,不能摻雜個人好惡,應一視同仁。只把愛心施予那些聰明聽話、學業(yè)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而對其他學生或嚴厲過分或放任自流的教師不是合格的教師;愛的恒長性是指教師對學生的愛持之以恒,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這種情感不能隨機而生,不能隨遇而生,更不能感情用事,為個人情緒所左右。
二、教師要加強教育學與心理學修養(yǎng)
教學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教師不可能一廂情愿地安排和實施自己的教學計劃。要達成教學目標,教師的努力最終還必須通過學生來實現,只有學生“愛學”又“會學”,教師的“教”才有效。這就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就等于掌握了一種與學生溝通的有效工具。比如,要讓學生“愛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從多個側面人手,讓學生喜歡數學教師,激發(fā)其學習動機和內驅力。要解決讓學生“會學”的問題,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進行學習策略的指導。利用遺忘規(guī)律安排復習,形象思維的運用,多感官的刺激等,這些都依賴教育心理學、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學習心理學和語言心理學的知識。如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知識有助于教師了解各年齡階段兒童的心理特征,這些又是指導教學中一些具體問題的重要根據。
三、巧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對新事物、新觀點特別感興趣,喜歡優(yōu)雅動聽的音樂,鮮艷奪目的色彩,美麗斑斕的圖畫。網絡資源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教學信息,能夠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有效地突出訓練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發(fā)揮多媒體教學優(yōu)點的同時,教師要規(guī)避多媒體課件制作上的誤區(qū)。從全局上說,多媒體是教學的現代化手段,是一種教學工具,是為了輔助課堂教學的。在運用時,要擺正多媒體教學的位置,不能走極端,這樣才能巧用、創(chuàng)造性地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優(yōu)越性,真正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服務。從具體課件制作的誤區(qū)上說有以下幾條。一是形式主義。教師由于缺乏信息技術素養(yǎng),沒有很好地把教材內容、教學要求落實在課件上,造成了與教學的脫節(jié),脫離了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導致為了制作而制作,課件的內容不能很好地體現重點和難點,不能引起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二是課件制作內容追求外在的表現形式,花里胡哨,沒有求真務實。教師過于注重多媒體的感官表現,制作的像一部大片,確實很刺激,學生也被吸引了,但是卻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感覺,學生的思維被過多無用的信息感染,不像學知識,倒像看電影,學生從中沒有什么感悟,和學習聯系不起來。新穎、有趣的畫面反而影響了學生的注意力,抑制了深層思維活動,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三是多媒體課件完全取代板書,不分主次。有了多媒體,可以節(jié)省教師板書的時間,教學也變得輕松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取代板書。板書是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不同于課件的暫時的視覺停留,能把知識固定在黑板上,加強學生的注意力,并記錄生成性的問題,這些是多媒體所不具備的。
四、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fā)揮學生的潛在能力
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探索和思考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是單純地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還是為學生 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景,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探索和思考,以便發(fā)揮其潛在能力,這是數學教學改革的核心問 題,是要“應試教育”還是要素質教育的大問題。一般地說,數學教科書中的例題是學習的范例,學生要通過 例題的學習,了解例題所代表的一類知識的規(guī)律和理解方法。但這并不是說,只要學生學會了書本上的例題就 可以自然而然地解決與之相似的問題。要能舉一反三,就還需要學生有一個深入思考的過程,甚至要經過若干 次錯誤與不完善的思考,這樣才能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這更需要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要 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 余地,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維發(fā)展水平,提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不同學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學 生對一個問題的認識水平。學生學習時說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課堂教學缺乏統一性,但教師從學生的不同 回答中可以了解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哪些學生處于較高的理解層面,哪些學生理解得還不夠深入或不夠準確, 并從中調整了一步教學的內容和方法,以恰當地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 養(yǎng)成一種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習慣,這對學生學習新內容、研究新問題是非常重要的。相反地,在 教學中,教師如果不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只是讓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說出正確 的解題方法,雖然這樣可以比較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但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yǎng)成惰性。所以,教師在課堂教 學中要特別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思考機會,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努力發(fā)展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在 認識所學的知識、理解所學知識的同時,智力水平也不斷提高。
總之,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捕捉各種教學信息,抓住教育的契機,帶領學生走近知識的建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并從中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規(guī)律,學習變得得心應手,提高了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吳佑華.數學情感:數學課堂有效學習的內驅力.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04).
[2]崔衛(wèi).數學素質教育的新思路.河南農業(yè),2007,(02).
[3]吳慧伶.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模式初探.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10).